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哲学第八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7月,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这是一种自主决定,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D、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从哲学角度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④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3、台湾地区领导人曾信誓旦旦地宣布与“台独”一刀两断,提出不搞“台独”和“四不一没有”等,但这些都是语言伪装,其实渐进式台独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这启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A、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要主观符合客观

C、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要全面地看问题

4、为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财政政策从单纯地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表明

A、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与拓展 B、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之所以要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是因为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能动活动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6.、“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这种思想的精髓和方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这段话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D、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提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真信,就是真正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真懂,就是完整准确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真用,就是真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指导实践。据此回答79

7、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信,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和信念能够成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B.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C、在一定条件下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8、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懂,这是因为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理性认识对实践才具有指导作用

D、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9、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用,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发展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2004,《瞭望新闻周刊》提出一个公式“增长≠发展”。这一公式体现的哲理是

A、增长和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两个问题 B、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增长的体现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D、看事物不能只看现象,更要看到事物的本质1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
、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4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
、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15.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6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
、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回答17—18题。
17.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
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19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创造性反映
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古人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愈明。”古人的话体现了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C.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D.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21.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A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
.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
.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
.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2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2324题。
23
.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
.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
.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
.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24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5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6-27题。
26
.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
.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27
.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
.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
.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8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30、“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

在认识论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哲学常识第八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问答题

31、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32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本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3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运用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

34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里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31、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32、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33、①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④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34、(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

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