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模拟>>正文内容

高三热点题目汇总(一)

1.入世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继续下降。我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为9.9%。外商投资者共从中国汇出利润580亿美元。但外贸出口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低附加值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少。

运用我国对外贸易基本原则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答:(1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2分)入世以来我国遵守世贸规则,发展壮大了自己,降低关税,保证外商利益,实现互利共赢。(2分)(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2分)坚持自主创新,调整外贸结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2分)

270年前,红军将士心存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够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今天,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新的伟大长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结合材料,请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说明长征精神对我们走好新长征的启示?

答:1)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分)。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1分),是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1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分)。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分)。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1分),还需要奉献精神(1分),这是由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分)。

3材料一 过去,受“现代化即城市化”观念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耕地被征用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工业用地。这种做法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乃至“城建腐败”盛行。近年来,以“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追求城市和谐发展,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抉择,有的地方开始转移和关闭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项目。

材料二 200653,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以遏制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占用地,并叫停别墅用地,全面清理别墅类开工项目。614,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加强对违法用地的执法力度。95,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1)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分)

2)说明材料一中城市发展观演变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7分)

答:(1)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2分)②国家制定和实施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是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它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分)

2)①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1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由过去“现代化即城市化”观念到到“生态立市”的认识就体现了这一点。2分)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分)在“现代化即城市化”这—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城市建设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城市建设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立市”的重要性,以“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必将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3分)

4材料一 1972年,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34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60倍。中日两国已互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中日两国还在科技、旅游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总的来说,中日经贸合作的利益是平衡的,也正因为互惠互利,才有20多年的长足发展,并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也在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材料二 2006年10月9朝鲜进行的一次地下核试验,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一致谴责朝鲜的核试验,认为朝方的核试验对东亚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安理会敦促朝方立即重返六方会谈,希望找到应对朝鲜核试验的适当措施。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中国的发展将继续为亚洲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同亚洲各国一道,致力于开创亚洲更加美好的未来。”

1)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构建互利共赢的中日经贸关系?6分)

2)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6分)

答:(1)①这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3分);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技术更新,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相互促进,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3分)。

2)①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分)②当今世界,和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是世界的主题。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但这是支流。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争取和平,避免大战是完全可能的。3分)

520061257日,中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实现2007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做到“三个协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从产业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三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答:1)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3)调整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5)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912阐述了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方针,即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运用有关哲学道理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答:(1)“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是从国际、国内能源实际出发而作出的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亦可)

2)我国的能源方针强调“立足国内”,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事物发展的原理。

3)“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2006125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指出:2006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要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明年,国家将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重要保证,把对节能降耗的约束变为现实。

结合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把对节能降耗的约束变为现实?(9分)

答:(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调控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3分)(2)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3分)(3)要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要加强推广和应用先进高效的产品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水平。(3分)(4)发展资源可重复利用的循环经济。(3分)(写出任意三点即给9分)

82006119晚上19点,以颂扬英雄、感恩英雄为主题的2006《中国骄傲》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晚会上,广西公安消防总队桂林市支队灵川县大队教导员黄钦华当选为感动中国的“平民英雄”。下边是对黄钦华的颁奖词:他热情奔放,多才多艺,如此地热爱生活,努力地将每一分钟化作快乐向亲人、战友传递。但最终他留下的却是一份让所有人无法承受的悲伤。一切将随着那次勇敢的救援而成为遥远的绝响。作为一个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军人,他以生命的代价托起了普通的百姓,最终成为2006年中国抗洪史诗中一个震撼心灵的音符。

请结合材料说明黄钦华的人生价值是怎样实现的?(9分)

答:(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是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3分)

2)黄钦华在在抗洪救灾中以生命的代价托起了普通的百姓,实现了社会价值。他当选为感动中国的“平民英雄”的荣誉称号,实现了自我价值。(3分)

3)黄钦华舍身救人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3分)

9背景:200652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辨题:讲效率就谈不上公平,提倡公平就会抹煞效率。

答:(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看到效率和公平对立的一面,没有看到两者统一的一面。2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2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丰富的基础上,否则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3分)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的公平分配的权利,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3分)

3)在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公平,强调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1分)

10材料一 200694《中国信息报》报道:国家统计局负责人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材料二 为了扩大就业,某市在制定新一轮就业政策时采取以下几点做法。一是根据本地实际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措施。二是在总结原有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三是既考虑政策的力度,又考虑材政的承受能力。四是既重视解决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突出问题,制定应争性措施,又考虑长期性和全局性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市制定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具体做法的方法论依据。(8分)

答:(1)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在逐渐上升。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市根据本地实际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措施。(2分)②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发展认识。该市在总结原有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2分)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该市制定政策时既考虑到政策的力度的力度,又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2分)④戏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该市既重视解决阶段性、局部性的突出问题,又考虑长期性、全局性问题。(2分)

11材料一 “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最终都是要达到“人人享有发展”。20061011,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2006109日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全文如下:

10月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1)运用经济常识,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人享有发展?(6分)

2我国在朝鲜核问题波澜再起的时候,重申了通过外交途径的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危机,这是我国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体现。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谐世界”的内涵。(6)

答:(1)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②完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理顺分配关系,向低收入者倾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分)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分)④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得6分)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谐世界”主要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这说明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2分)②矛盾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和谐世界”强调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特别是看重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的必要性,这是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的表现,也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的表现。2分)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中国家抵制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把握适度原则。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2分)

12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50年,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6113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非领导人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审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材料二 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提高对非援助水平,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设立中非发展基金(逐步达到50亿美元),按照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促进中非企业合作,扩大中非贸易规模。

1)简要说明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经济意义。(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怎样全面提高中非合作水平?(6分)

答:1)有利于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分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2分)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分)(只要言之有理,且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①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政府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提高对非援助水平,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2分)②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中国政府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2分)③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发展中非关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2分)

13材料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彻底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用于农村的不低于70%;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材料二 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新农村”的现象。(6分)

答:(1)①我国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有利于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分)②国家免征农业税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分)③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等,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社会安定。(2分)④国家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分)(以上只要写出三点即给6分)

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区域的特色和产业特色,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分)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2分)

14200652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9分)

答: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正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在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3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3分)

3)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分)

15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还应该有其他的衡量标准。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求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范围内,由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后的有效最终结果。它能够克服现行GDP核算存在的缺陷,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关于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

1)人们对GDP问题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7分)

2)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如何发展才能与“绿色GDP”的要求相一致?(9分)

答:(1)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到绿色GDP的科学发展,表明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3分)对GDP问题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按规律办事。(2分)也说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3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6.著名科学家侯祥麟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时刻听从党的号令,想国家之所想,干人民之所需。虽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虽经历许多重大的环境变化,侯祥麟对自己的政治信仰却矢志不够。侯祥麟学识精湛、严谨务实,对解决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苦心钻研,为国家填补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空白。侯祥麟对国家、对人民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立足本职工作,胸怀祖国的科技事业,前瞻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提出了许多事关国家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建议,为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侯祥麟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8分)

答:①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全面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③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每小点2分)

17.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A市近年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着力提升农民素质。2006年,该市组织市歌舞团、剧团到各乡镇巡回演出300多场,并培植“农村文化中心户”近400个,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该市积极促进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达120万人次。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着力提升农民素质的依据。(9)

答: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升;③积累的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着力提升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9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值得我们研究。

材料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材料二: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⑴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9)

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论断的合理性。(8)

答:⑴青少年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的错误思想划清界限。(3分)其次,要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3分)再次,要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3分)

⑵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是正确的价值观。(4分)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9.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什么要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变化题: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们该怎么办?请从国家和青少年的角度加以说明。)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越来越多的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技术工人。

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20.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材料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10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1)上述材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哲学道理?(12分)

2)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8分)

答:(1)①党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或从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角度予以说明)②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既看到了和谐的一面,又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坚持了两点论;看到了总体上是和谐的,坚持了重点论,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⑤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⑥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事物的因果联系。(其他角度符合题意回答亦可,写出3点即给满分)

2)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②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权利和义务相统一。③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要求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或: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④共建和谐社会,才能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财富,才能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奠定基础;共享社会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调动全体人民共建的积极性。

2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行为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10分)

2)从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10分)

3)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

答:(32分)(1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或倡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科学消费,反对不文明消费。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材料中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扭曲。我们应当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个人厉行节约。浪费行为则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生活作风,更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体现了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

22.(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200610811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 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我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1)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10分)

2)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材料是如何体现的?(12分)

3)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0分)

答:(1)①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有利于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每要点2分)

2)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这点。(4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4分)

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的认识,将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体现了这点。(4分)

3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协调人民内部矛盾;(4分)政府应履行好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搞好经济调节;(3分)政府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分)(只要言之有理,且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人口与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

人口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21%

18%

1.8%

0.7%

材料二 2006年我国单位能耗(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GDP对比

中国

日本

韩国

世界平均值

0.92美元

5.85美元

1.56美元

1.86美元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8分)

2)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12分)

3)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

答:(1)材料一反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小,总体说明我国人均拥有的能源量比较少;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

2)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导致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坚持两分法。只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解决资源供需矛盾,减少环境压力。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党和政府具体分析当前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做出的正确决策。

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体现了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项练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