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经济第一课知识专题复习

1课时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3、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5、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基本要求: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理解:1、比较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与区别。2、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缺一不可。

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难点:商品的价值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当你走进商场或者超市的时候,你能看见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物品是什么?(是商品)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这些物品都是用来交换的,这就是商品。那么商品的怎样产生的呢?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无产品剩余——生产力发展,产品出现剩余——剩余产品在氏族或部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出现,私有制产生,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出现——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问世。

基本结论: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重在理解“用来交换”,比较:

1)商品与物品。商品首先要求是劳动产品。

2)商品与劳动产品。商品要求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与“交换了”的劳动产品。交换了的劳动产品主要看它存在于什么领域。如果继续在流通领域,那么它还是商品。如果已退出流通领域,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物;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4、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从形态上说,它属于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使用价值

1、含义——有用性,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这表明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

2、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即它之所以能满足人们需要,是因为它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使用价值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人们认识水平提高后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如煤的使用价值。

3、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大小是衡量商品质量或品牌的重要标志。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消费的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也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直接目的,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联。

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直接关系到商品价值(利润)的实现,消费者的认可,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

开展“打假”活动意义重大。

(二)价值

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但它不能自我表现出来,其表现的唯一形式就是通过交换,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可见如果某一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就无法被社会承认,也就无法体现其社会属性,因而也就没有价值。

(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两者的统一性:作为商品缺一不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两者的矛盾性:二者不可兼得,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郊区的农民从事种菜的劳动和山区的农民也从事种菜的劳动。这两种劳动的性质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他们生产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商品生产,后者是满足自己消费的生产)

高考范题:

非选择题: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实际生活中,人们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价值,而是价格。(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尽相同;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价格。(3)人们选购商品时可能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想结合点,选购既“物美”又“价廉”的商品。

2课时 商品的价值量

教学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基本要求:理解:1、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结合实例说明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学重点、难点: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日本人很会做生意。他们有专门的人到多雨的日本海上接雨水,用船运到沙特等少雨的沙漠国家去卖,生意十分红火。

问:日本海上的雨是否是商品?运到沙漠国家卖的雨水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日本海上落的雨不是商品,尽管它有使用价值,但它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运到沙漠国家卖的雨水是商品。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在“接”和“运”的过程中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凝结的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

一、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商品价值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衡量商品价值量的标准

劳动量(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重点理解“正常的生产条件”。

问题探究:个别劳动时间是否有意义?无论对个别生产者还是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2、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标准

两个标准: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全面把握这一关系必须首先要弄清四个概念: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单位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总量。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

理解这一关系的关键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这一关系有一个假定: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理解这一关系必须同时把握两点:一是社会总产品数量增加;二是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理解这一关系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假定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二是个别劳动生产者获得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三是个别生产者总在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假定原来10元钱可以买2斤红富士苹果,现在生产同样的红富士苹果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两倍,而其它条件不变。问:现在10元钱可以买多斤这样的苹果?这为商品生产提供了什么启示?

4斤。启示:降低商品价值量的根本因素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电子产品大降价就是明显的例证。)

高考范题:

选择题: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它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不同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劳动积极性不同

D、产量不同

3课时 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教学内容:1、货币是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基本要求:识记:货币的职能。

理解: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的含义。

运用: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不是以货币的身份产生的,它最初和一般的商品没有什么两样。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要求用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来固定地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金银是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商品,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分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偶然物物交换——一般物物交换——多种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金银)

结论1、货币是一种商品。2、金银充当货币是由其自身的优势决定的(价值大,易分割,易保藏)。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4、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货币产生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价格产生,商品流通出现,拜金主义)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原因:它是商品,本身具有价值。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取代了交换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一般指价格。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实中,充当该职能是想象中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使卖买分离。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现实中充当该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货币的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货币可作为财富贮藏起来,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但充当贮藏手段的只能是金银条、块,不能是金银首饰。

2、支付手段:货币可用作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它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3、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财富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等作用。

四、正确对待货币

1、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从货币的起源上看,充当货币的金银,本来也只是一种普通商品。从货币的本质看,货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可见货币并不神秘。

2、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3、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银万能”思想。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货币没有臭味,无论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

这表明了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方面大幅度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并恢复开征存款利息税。另一方面,增发国债,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国际市场疲软,国内通货紧缩)

2)采取上述措施有何经济意义?

(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投资,发展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高考范题

选择: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是(

A、金属货币 B、现实货币

C、想象中的货币 D、符号货币

2、在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三者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商品价值提高,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

②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下跌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

③当商品价值下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④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课时 纸币及其发行与流通

教学内容: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应付贬值,引起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基本要求:识记: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纸币和通货膨胀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纸币的购买力;通货膨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水浒》中记载,武松常用碎银子买酒喝,而现在市场上却没有人拿银子购买商品。我国国内市场上进行商品买卖用的都是人民币。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这说明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演化,现阶段,用来购买商品的不是金属货币,而是用纸币。

理论分析:一、货币的演化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演化过程:

足值的货币——不足值的货币——铸币(具有的优点)——纸币(主要是为了降低流通的成本)。

二、纸币是货币符号

1、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性质和作用:是一种符号货币,没有价值;它的作用是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

3、各国有不同的货币单位(我国的货币单位是是人民币元)。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

能否规定它的购买力呢?

三、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售商品的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前两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

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其危害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抢购风),危及社会稳定。给经济带来的是短暂繁荣,长此以往,会造成“泡沫”经济。

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

无论哪一种情况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都不利。目前我国仍处于通货紧缩期,国家要想办法刺激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99101日起分次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八种面额。

这说明什么?

(纸币的含义;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机关。)

高考范题

选择:1、马克思说:“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所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数量。”这说明(

①金属货币要由纸币来表现,它本身无实际意义

②纸币的发行量如果不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③只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发生,纸币的购买力也必然发生变化

④纸币流通条件下,执行价值尺度的仍然是金或银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如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课时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基本要求:理解: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前些年夏天,北京因天气炎热使空调供不应求,商家紧急从外省调运仍不能满足供应。厂家、商家都大赚了一笔。近年来,早在乍暖还寒的三、四月份,空调厂家在京就打开了价格大战。据商家反映,降价并没有使空调售量大增,多数买者还在观望,而且北京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也已有限。

如何认识上述现象?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前些年,北京市场上空调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厂家、商家都大赚了一笔。近年三、四月份,北京空调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空调厂家在京打开价格大战,但并没有使空调售量大增。这实际上表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客观性,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分析:第一句话是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第二句话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分析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图表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价格波动也会影响供求。

在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第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这一轴心上下波动,不会永远偏离价值;第二,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大致相符的。这表明价格尽管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说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惟一表现形式。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在集贸市场上买东西,讨价还价是普遍的现象。商品的卖者总是抬高卖价,买者总是压低买价,而商品的最后的成交价格,则往往是买卖双方协商的结果。

这种现象表明什么?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受当时供求关系的影响

高考范题

选择:商家在促销时常采用这样的办法:为使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自己的某种商品,往往降低该商品的单价。这表明(

A、降低商品的价格就能扩大其销售量

B、降低商品的价值不能扩大其销售量

C、薄利多销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D、降低成本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6课时 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

基本要求:理解: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学重点、难点: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成立于1902年的火石公司,曾经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轮胎厂家,其产品几乎垄断了美国和西欧市场,由此,火石公司也产生了“行为惯性”,“产品几十年一贯制”。而70年代成立的法国米其林公司,以新型的高质量的子午线轮胎冲击欧美各国市场,并迅速把火石公司挤跨。市场奖励的是不断创新,惩罚的是守旧和惰性。

火石公司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美国火石公司由兴到衰的历程表明:价值规律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创新,二是导致商品生产者不断分化。

理论分析:价值规律作用的主要表现

一、调节作用

即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分析:供求与价格的关系,理解这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来的。

二、刺激作用

即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析: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以及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理解这一重要作用。

把握并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三、分化作用

即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正确认识当前的兼并破产,下岗分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价值规律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主要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可见,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有企业纷纷组建企业集团,重组国有资产,并在经营上改变单一品种的经营,实行经营品种多元化。

这个事实说明价值规律发挥着什么作用?

(价值规律发挥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高考范题

选择:1、某地苹果喜获丰收,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①信息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②竞争使商品优胜劣汰

③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 ④生产决定需求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2年高考上海卷)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手机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手机的热销,吸引了很多国内企业进入手机业。上述现象说明(

①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②消费具有动力功能

③生产引起新的消费需要

④价格影响商品的供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课时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内容: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基本要求:识记:1、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2、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3、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

理解:1、根据典型事例的资料统计,说明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2、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难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资产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据优势,国有经济仍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这表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劳动、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公有制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在我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2、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重要作用。农村中的农业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所有制形式。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经营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作用、适应性)。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营方式和资本的组织形式。衡量其优劣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可以通过股份制形式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在我国现阶级,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个体劳动和家庭小私有制为基础。

2)私营经济:私有制和雇佣劳动(8人以上)为基础。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资部分及外商独资企业。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以前是说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3、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对扩大就业、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和技术困难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4、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国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差、起点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与之相适应。脱离我国生产力状况,追求单一纯粹的所有制结构,既有沉痛的历史教训,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主要表现:(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江苏省张家港市私营企业缴费额逐渐下降,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如企业管理费、代理费、公共事业费等已基本杜绝,“三乱”现象得到遏制。

这表明: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不大,但仍借调整之机,迅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而在基础产业的基础设施上把国有企业办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公司,从外延和内涵上发展自己。20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平均18%的高速度发展。

这些情况表明了什么?

(国有经济能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表现为它在各个领域都占支配地位。)

高考范题

选择:1、(’94高考)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一些小企业出售给私人,这不是实行私有化。因为(

A、企业资产的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B、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改变

C、企业向国家承担的纳税义务没有改变

D、企业受国家法律法律、政策的制约没有改变

2、(’97高考)在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这就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

A、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B、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C、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私营经济

D、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非公有制经济

3、(’98高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

A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B、对基建投资的控制力

C、对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D、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力

8课时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1、按劳分配是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要求:识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理解: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下列收入属于哪类分配方式:

1、某国有企业职工某一年共获得工资、奖金15000元;

2、王某将一万元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共获得利息888元;

3、某教授将一项发明入股到一乡镇企业,每年从该企业的产品销售中获得的5%的报酬;4、个体户张某将自己闲置的门面租给他人开修理部,每月收入500元租金。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1属于按劳分配;2属于按资金分配;3属于按技术分配;4属于按土地(房产)分配。可见,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居于主体地位的是按劳分配。

理论分析:一、按劳分配

1、含义

理解时强调:(1)劳动数量和质量。(2)它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3)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

2、必然性——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非按劳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资本、技术、信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福利性分配及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原因:(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现实意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有利于调动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使它们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实行这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有关专家指出,股份合作制基本解决了企业职工按劳和按资分配的问题。他们进一步提出,把职工劳动贡献的一部分量化为股本分配,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的责任心。因为拥有股本可以参与利润分配,利润多少与劳动者的质量有关,劳动质量的好坏程度与劳动量化股本相连。在这里按劳动股本参与分配属于哪一类分配方式?

(既有按劳分配的性质,又有按资分配的性质。或者是说实现了两者的结合)

高考范题

选择:1、(’94高考)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职工老张购买了20000元的股票,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属于(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金收入 D、经营收入

2、(’97高考)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3、(’98高考)兄弟二人各承包本村的五亩菜地。哥哥按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采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的产量和收入都大大超过了哥哥。从上述事例可看出,兄弟俩的收入差异主要是因为弟弟增加了(

①劳动投入 ②资金投入 ③土地投入 ④技术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课时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1、狭义的市场和广义的市场。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方面。

基本要求:识记:1、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2、几种主要的市场。

理解:阐释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人民日报》曾刊登“海尔产品调查问卷”,就海尔产品市场现状、市场预测与消费者对海尔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建议等进行调查,获得数十万个统计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海尔集团的这一做法给我们有何启示?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海尔集团的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理论分析:一、市场和市场经济

1、市场:(1)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称)之分。

2)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要使这一手段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二是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3)市场能优化资源配置。这主要是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第一,调节作用,使企业能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进行生产,合理利用资源。第二,刺激作用和分化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2、市场经济

有了市场并不是就有了市场经济。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范围狭小,商品交换内容单一(主要是消费品),市场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配置。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并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商品经济出现社会化,这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发挥,这就是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具体分析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

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强强联合”也不少,国际上“强强联合”组建实力更强大的大公司也不鲜见,1998年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与沃尔沃公司联合经营。这一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①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让资源向优势企业或部门集中,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②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由于煤炭总量过剩导致煤炭价格下降,使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减少60亿元。为此,国家决定2000年继续实行关井压产政策,在去年压产⒉53亿吨的基础上再压产⒈6亿吨。关闭小煤矿⒈89万处。这一决定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高考范题

选择:

1、(’99高考)某国有大型企业曾人浮于事,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浪费严重,出现了巨额亏损。今年新的企业领导班子学习某先进企业的经验,完善企业规章,降低成本,扭转了企业亏损的局面。上述材料表明,要搞好中有企业必须(

A、引进国内外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

B、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C、扩大科技投入,开发高科技产品

D、实施兼并破产,实现资产重组

2、(’96高考)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几十家大中型百货商场联合发出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的倡议。这一活动不仅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

①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②促进优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快发展

③推动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

④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课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内容:1、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需要国家实行宏观调控。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基本要求: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理解:从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一面,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和魔力。但是,也要看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也有盲点。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它往往是一跟失灵的杠杆。这也需要政府伸出那只“看得见的手”,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

理论分析:一、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行业和产品不能由市场进行调节。

2、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既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具体分析“三性”:自发性——利益驱动;盲目性——决策盲目;滞后性——不能预测市场长期的变化发展情况。

由此可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起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六大的新表述)

1、促进经济增长

1)它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因此,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增加就业

其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稳定物价

1)含义:它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大起大落。

2)意义: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含义:它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

2)在当前国际分工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其主要形式是计划、价格、税收、货币、信贷等。

2、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

3、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它具有直接、迅速等特点。

运用行政手段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即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二是运用不能过多,特别是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体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曾运用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采用上述不同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前者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后者是为了抑制通货紧缩,拉动经济增长。目的都是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

高考范题

选择:(’98高考)1993年至1996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 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

11课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基本要求: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差距,通过相互扩大开放和密切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这段话主要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如下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们必须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在我国,因为公有制是主体,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我国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对这一难点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2)在我国,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所以,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所谓“效率优先”是指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有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所谓“兼顾公平”是指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分配过于扩大,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这就是说,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上,一方面,必须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必须调节收入差距,避免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是根本利益一致,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三是有党的坚强领导。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显得软弱无力。

高考范题

选择:(’94高考)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A、我国的市场经济有计划指导

B、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联系的

C、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相联系

D、它是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2课时 企业和公司

教学内容:1、市场的主体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3、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基本要求:识记:1、市场主体的基本含义。2、企业的基本含义。3、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基本含义。4、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企业的含义及作用。股份制改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人们常说,市场经济以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存在为前提。试问: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活动的最主要参加者,它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如何把握企业的知识?

教材的逻辑体系是企业一般(含义、作用、企业法人)——企业特殊(公司、国有企业)——企业一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企业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理解含义:(1)是经济组织而不是个人;(2)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即能产生有形或无形的产品;(3)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作用: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3)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二、企业的设立和企业法人

1、设立:

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财产、名称、组织机构、场所、独立的财务会计等)。

二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和手续(依法登记,发给营业执照等)。

2、企业法人:是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注意:(1)企业法人不同于“自然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人)。

2)企业法人不同于法人代表。法人代表是企业法人的代表者,代表企业法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只有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才能成为企业法人。

三、公司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理解含义时应特别注意:(1)公司是企业法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法人都是公司。(2)公司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在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离开股东就无所谓公司。

2、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占据支配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

四、公司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股份有限公司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着重理解:①发行股票筹集资本;②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③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2)组织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有自己的名称和章程。

3)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股份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居民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是一种投资行为。

理解“炒股”——股票的转让和买卖。(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所)

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即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2、有限责任公司

1)含义: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①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不能发行股票;其出资凭证为出资证明书。②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区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相同点:两者都是依法设立的法人,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均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公司均有自己的名称和章程等。

不同点:①股份份额不同:等额——不等额;②出资形式不同:货币——货币、实物、技术、土地等均可;③股东人数不同:有最低而无最高限额——2人以上,50人以下;④最低注册资本不同:1000万——1050万元;⑤设立程序不同:复杂——简单;⑥适应企业不同: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

五、股份制是有效的资本组织形式。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为大生产、大规模需要大资本、承担大风险。

既然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社会主义可以利用。

2、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控股权。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国有企业高负债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主要障碍。在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债转股,即作为债权的银行,把其债权转化为债务方国有企业的股份,银行成为出资方,参与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使银行盘活不良贷款,企业摆脱债务负担,步入正常轨道。某建设银行对其贷款的某国有大型企业实行债转股后,半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资产重组是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高考范题

选择:1、下列属于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B

①独立地拥有必要的财产

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场所

③有自己的名称

④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B、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C、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D、股份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3课时 国有大中型企业

教学内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要求:运用:收集有关资料,说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截至1998年底,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资产总额为76015.9亿元,9357户国有大型企业平均拥有资产总额为9.1亿元。其中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0亿元的有113户,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亿元的有1288户。这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挥重大作用

理论分析: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可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来实现。

1)要继续贯彻政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要大力推进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3)要继续改善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增强企业活力;

4)要全面搞好“三改一加强”,以改革为动力,加强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切实加强内部科学管理。

三、搞好国有在中型企业的目标和基本方针

1、阶段性目标:到本世纪末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目标已基本完成。

2、中长期目标:到2010年,国有企业要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指导方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协调推进各配套改革;(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1、必要性: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战线过长,力量分散,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2、调整的方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要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它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来进行结构调整,要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五、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要实行破产、关闭。”

这表明了什么?

(①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②着眼于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坚持“抓大放小”。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高考范题

选择:(’99高考)某国有大型企业原来因人浮于事,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浪费严重,出现了巨额亏损。新的企业领导班子学习邯钢经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降低成本,扭转了企业亏损局面。上述材料表明,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 B

A、引进国内外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

B、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C、扩大科技投入,开发高科技产品

D、实施兼并破产,实现资产重组

14课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教学内容: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企业在市场中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基本要求:理解:1、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阐释企业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道理,表明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破产与兼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下表是我国钢铁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上述表格表明,我国钢铁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钢产品技术含量低,收入少。这是我国钢铁生产经济效益差的表现。

理论分析:一、经济效益的含义及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1、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即投入(生产成本)与产出(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

2、衡量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成本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四、兼并与破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1、企业兼并:(1)含义:指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2)意义: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对国有企业来说,它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

3)核心:竞争。“强强联合”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

2、企业破产:(1)含义:指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3)意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对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4年累计亏损6亿元的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在被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兼并5个月后,实现扭亏为盈,“邯钢经验”再显威力。这说明了什么?

(兼并有利于企业把劣势变为优势,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

高考范题

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这说明(

A、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B、兼并破产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C、企业兼并破产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D、只有兼并破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15课时 企业经营者

教学内容:1、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处于中心地位;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2、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3、企业的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4、企业的经营者要注意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基本要求:识记: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理解:1、从对国有资产负责、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群众两方面,说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2、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化科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说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3、列举不正当竞争的实例,说明成功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注意企业的信誉和良好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经营者素质;企业的信誉与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人们常说:“一个能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庸人可以毁掉一个企业。”这种说法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表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分析: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1、厂长(经理)责任制

企业用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经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用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

厂长(经理)责任制指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

2、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是厂长(经理)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法律规定的企业各项义务,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工作,执行职工代表大会依法作出的决定,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调动和发挥群众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起保证监督作用

1)在政治上保证党对企业的领导

2)支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3)发动带领职工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

4)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总之,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企业与职工(即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企业经营者:(1)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含义: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它们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有人称它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我国南方某洗衣机厂,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信誉,将他们生产的洗衣机送到保险公司进行产品质量保险。在每台机器上都放上一张“质量保险信誉证”。如果质量出了问题,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损失。这种别出心裁的信誉竞争,果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可见,正当竞争有利于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亏损197万元的危难时刻找到了“开发企业的金钥匙”,把“更重要的是质量和信誉”的标语赫燃写在公司门口,让职工每天上下班都看上一眼,牢记在心。这把“金钥匙”是指什么?(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高考范题

选择:“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这一谚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A、企业经营者,应注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以诚信求发展

B、只要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C、企业经营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面向市场公平竞争

D、企业经营要搞好集中服务,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扩大销售

16课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内容:1、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2、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4、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5、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基本要求:识记:1、三大产业的划分。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3、科教兴农的典型事例。4、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

运用: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学完企业的内容后,有同学认为: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就是各种企业的总和。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认为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正确的。但不同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国民经济是由不同产业构成的,不能说是由各种企业的总和。

理论分析:一、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

1、三大产业的划分:国际上一般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来划分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国际上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GNP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界为准)。

GNPGD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特别是弄清三大产业在它们之中的比重,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二、第一产业——农业

1、含义:它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含义非常丰富。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种植业和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即“大农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第一,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第二,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且优质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第三,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其次,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

第三,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千万万个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被称为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而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86亩。由于采取了高密集的技术,荷兰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求,而且出口国外,跻身于世界十大农业出口产品国。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上述事实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高考范题

问答: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经济常识,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答案:(1)“无农不稳”主要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无工不富”主要是指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而农业的稳定发展,又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7课时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教学内容: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我国主要的工业部门和支柱产业。

基本要求:理解: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教学重点、难点:工业在国民经济是的地位。信息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大力加强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要大力调整我国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素质和水平,积极并迅速发展第三产业。

一、工业的产生及其分类

1、现代工业的产生过程: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依附于农业) 机器大工业(成为完全独立的物质生产部分)

2、工业的含义: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3、分类:(1)按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指生产资料的工业生产部门,包括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和轻工业(指消费资料的工业生产部门,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等)。

2)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采掘工业(以原始的自然物质资源为对象,进行开采或采集,如采矿、采油、伐木等)和加工工业(以各种原材料为对象进行加工、组装,改变其形态或性能,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如机器制造业、纺织业等)。

二、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可见,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1、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1)机械工业

2)信息产品制造业

3)石油化工业

4)汽车制造业

5)建筑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

1)含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道路。

2)主要特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带动工业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3)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高考范题:

选择:工业为社会生产部门提供“工作母机”,不断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改造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迈向现代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没有能源工业提供动力,国民经济就无法运转,社会就会瘫痪或半瘫痪。这充分说明(

A、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工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工业产品在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8课时 第三产业

教学内容:1、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基本要求:理解: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阐释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到1988年美国占到71.3%,日本占到62.8%,德国占到57.3%;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占到50%左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199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为4733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2%。这些事实表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上述事实表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第三产业的含义及层次

1、含义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2、层次

分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1)它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增加130万人的就业。

3)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国际电信联盟曾对5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调查分析,认为,如果5年内电话普及率提高1%,则在7年内人均国民收入可随之增加3%。据我国有关部门推算,我国一元的电信资金可为社会创造3.5元的价值。这些说明什么?

(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高考范题

下列表格是我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变化(2001文综)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

30.1%

48.5%

21.4%

1988

25.7%

44.1%

30.2%

1998

17.7%

49.3%

33.0%

上述表格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课时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1、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提请劳动争议的处理等。3、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并有法律保障的。

基本要求:识记:1、劳动者的主要权利。2、劳动者的主要义务。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运用:结合个人的职业志愿,谈谈劳动者应该怎样以主人翁姿态坚持劳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坚持劳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下列属于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的有: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②取得劳动报酬 ③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④完成劳动任务 ⑤提高职业技能 ⑥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属于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的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等。这些都是劳动者拥有的基本权利。

理论分析:在我国,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一、劳动者权利

1、含义: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它是公民经济权利的基础,也是政治权利的物质保证。

2、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共八项。

3、依法保障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意义重大(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高度尊崇,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的高度尊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和人才资源的高度尊崇,对新时期一切有利于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高度尊崇。“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必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况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劳动者义务

1、含义: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和应尽的职责。

2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

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3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1)职业道德的含义: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十字。

3)遵守职业道德意义重大: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1、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前者是条件,后者是保证。

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两者共同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必须依法行使劳动者的权利,忠实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国家给予徐虎、王启民、李素丽、李国安、吴金印五位劳动模范极高的荣誉。他们尽管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有共同点,就是他们( C

①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②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坚韧不拔的意志

④过硬技术 ⑤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⑥勇敢善战的革命品质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高考范题:选择: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据此回答1~2题。

1、劳动者要在择业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 A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④学会投机取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上题的择业竞争体现了( C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C、价值规律的要求 D、按劳分配的原则

20课时 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内容:1、依法签订劳动合同。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3、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符合即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识记: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法定程序和基本内容。2、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订立劳动合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在某个乡镇企业煤矿出现了这样的劳动合同,在该合同中规定:“劳动者在本企业劳动,发生一切工伤事故,死伤一概由工人本人负责,企业一概不负责任。”如何认识这份被称为“生死合同”的劳动合同?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份“生死合同”,就必须学习好劳动合同制度。

理论分析:一、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内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条款。

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内容:(1)双方当事人自己规定的条件;(2)法律、法规执行的条件。

二、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

1、原则:(1)平等自愿的原则;(2)协商一致的原则;

3)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上述情境材料中的“生死合同”就违反了有关“劳动安全卫生和工伤保障”法律,是一份无效劳动合同。

2、程序:先签订劳动合同书,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合同进行鉴证,以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如出现争议,先必须依法由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如不服仲裁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1、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实行劳动者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它不同于商业保险,它不是一种商业行为。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情境一中,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就属于社会救济。

3、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它包括三个方面。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疾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

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具体分析: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1、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2、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3、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养老金、工伤事故制度和健康保险退休金被称为瑞士社会福利的三大支柱,受法律保护,三大保险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劳动者后顾之忧,成为瑞士安定的因素。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高考范题:

迄今为止,上海、厦门、青岛、大连等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这一制度属于( D

A、社会优抚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救济

21课时 国民收入的分配

教学内容:1、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基本要求:理解: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国民收入分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产品短缺时代,又称“票证时代”。那时几乎购买任何东西除了付钱以外,都得凭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

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生产力水平低,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然而单凭票证又不能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其根本途径在于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对这些产品作适当的分配

理论分析: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2、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的主要内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分析三个部分的作用及意义。

2)消费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分析两个部分的作用及意义。

3、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两者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矛盾性。

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是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两者都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重积累,轻消费”或“重消费,轻积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是两者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即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4、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

国家和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个人也必须得到真正的实惠(有一定消费)。

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的。

5、十六大报告有关财富分配的论述主要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假定某一时期国家投资20亿兴建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但在这一时期,市场上生产资料严重不足。试问这将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

(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甚至使现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出现短缺。原因,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与过去产品短缺时代,现在市场上许多商品供过于求,出现了商品销售不旺,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现象。对此,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

(适应增加消费基金数量,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

高考范题

选择:(’95高考)1990年和1991年我国国民收入及分配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

积累率

消费率

1990

14383亿

32.8%

67.2%

1991

16314亿

32.8%

67.2%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上表,1991年与1990年相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其原因是( C

A、积累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C、积累率和消费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

D、积累率和消费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2、如果既要扩大再生产,又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必须( B

A、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B、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

C、积累基金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D、消费基金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22课时 财政

教学内容: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2、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预算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预算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4、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要求:识记:1、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2、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范围。

理解: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巩固政权等方面,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财政收支;财政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治理环境。1998年洪灾发生时,国家投入大量救灾物资和资金,帮助抗救灾。洪灾发生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大江大河,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试问:国家的这些投入主要来自哪里?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

理论分析:一、财政收入和支出

1、国家财政的含义

理解:(1)从内容上,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2)从产生上,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3)从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

1)含义: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经过法定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为国家预算。简言之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2)构成: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和地方预算组成。

3)内容: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主要来源是税、利、债、费四个方面。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是实现各种国家职能的物质保障,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从理论上讲,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支大于收都有弊端(分析弊端),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到底如何进行财政预算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来确定。如当前我们就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大于收),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财政的作用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对经济建设的投资。

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主要是加强政权、国防建设等。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重大作用关键是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三、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其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

2、分配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时,国家、企业和个人分别应得到多少收入,这就涉及到国家的分配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到底应为多少为好呢?

辨析: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或越少越好?(略)

可见,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建设国债。在投资方向上,要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同时更加注意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并带动社会投资和启动消费。

1、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支大于收的财政政策)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高考范题

选择: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用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这一情况表明( C

A、银行信贷是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B、国债投资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

C、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D、国家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3课时 税收

教学内容: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3、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基本要求:识记:1、税收的基本含义。2、税收的基本特征。3、纳税人的基本含义。

理解:举例说明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明确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应负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税收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列宁说:“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马克思、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马克思的话揭示了税收是国家机器(政府)存在并发挥职能的物质条件。列宁的话表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理论分析:

一、税收及其特征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理解时注意:(1)取得税收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最重要的是宏观调控);(2)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3)依法无偿取得;(4)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此外还有利、债、费等)

2、税收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对税收含义的分析可知: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注意:税收的三特征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三者统一于税法,即统一于税收的权威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1、税收主体:纳税人和税务机关

1)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注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在我国,作为纳税人,应以为国家纳税为自豪,应把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2)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是我国的税收征收机关,是税收征收的主体。它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税款。如果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税务机关就要追缴税款,处以罚款,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2、几种违法行为:

1)偷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举例:

2)欠税: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举例:

3)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主要是国家出口退税)。

举例:

4)抗税:是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举例: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某个体工商户某月销售收入为2万元,经营利润3千元。结果他向税务机关申报时,少报销售收入1万元,经营利润1.5千元。该个体户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偷税行为。

高考范题

选择:

在我国,国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即规定将某些出口商品应纳的部分税额退还给生产企业。其目的是( A

A、为了鼓励企业增加出口 B、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C、为了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D、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4课时 我国的税收

教学内容:1、我国税收的性质。2、我国税收的作用。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有“纳税人”意识。

基本要求:识记: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理解:1、举例说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从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和调节经济的杠杆两个方面说明税收的作用。

运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公民应依法纳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该税收所得将作为中央财政收入,以专项资金的方式用于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补助,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离退休职工的待遇以及增加农民扶贫资金等。这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理论分析: 一、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在我国,

2、作用:(1)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宏观调控和重要手段。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现阶段的几个主要税种

1、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举例:

2、营业税:是以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举例:

3、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举例:

4、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

举例:

5、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举例:

6、关税:是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举例:

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自觉依法纳税——履行法律规定的纳税人的义务

第一,这既是法定义务。

第二,这是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2、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行使法律赋予的纳税人的权利

公民无论是否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一旦成为法律规定的纳税人,不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被国家确认为属于高新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只相当于一般外商投资企业的一半。这说明了什么?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有利于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鞍山市地税局对三家严重偷税企业依法进行公开曝光处理,61.1万元的偷逃税款和60.5万元的罚款全部追缴入库,这一举措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应该怎样看待“曝光处理”?

(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纳税意识,净化税收环境)

高考范题

选择:1、税收的基本作用是( A

A、组织财政收入 B、调节经济

C、实现国家职能 D、监督经济

2、在我国,每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部长都必须向大会报告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由代表审查批准。这表明( A

①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方能生效

②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③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④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监督和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公民要有纳税人意识,就应该( C

①争做直接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②作为纳税人应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③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④认真学习税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纳税能力和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课时 银行及其职能

教学内容: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2、我国银行的分类。

基本要求:识记:1、银行的基本含义。2、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各自的主要职能。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不同类型的银行的职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金融要进一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保障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生产流通的资金的需要。

材料表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材料表明,金融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理论分析: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金融——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无论是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无论生产还是分配、交换、消费都离不开金融。

1、金融的含义:资金的融通,融通是指融合和流通。

2、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中介组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银行。

二、银行的产生

1、银行产生的过程:货币兑换业——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银行产生。可见,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银行的本质:从其产生过程可知,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方式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收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货业务的金融机构

三、银行的分类与职能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按其性质和职能划分,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中国人民银行:(1)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是我国唯一的人民币发行机关,是我国的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的管理中心

3)是“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其职能包括: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③经理国库;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

2、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1)银行利润、利率。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费用。

利率=利息/本金,它有年、月、日利率之分。

2)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

3、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目前,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最大民用核电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在连云港市动工兴建。承担为这类我国政府投资的大型重点项目提供贷款业务的银行是哪家?(D

A、中国建设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中国人民银行曾发出通知,严禁金融机构进行不正当存款竞争,对继续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进行存款竞争、特别是搞高息揽存的,将严肃查处。这表明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有效地行使领导我国金融体系、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职能,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高考范题

选择:1、(’94高考)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责是( A

A、拟定、执行全国统一的金融方针、政策

B、统一经营全国的外汇买卖业务,办理国际结算

C、发行股票和各种建设债券

D、从国外筹集资金向国内的各类企业投资和贷款

2、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我国设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我国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 B

A、更多地获得银行利润

B、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C、更多地争取国外贷款

D、方便个人存款储蓄

26课时 银行的业务及作用

教学内容:1、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巨大的作用。2、几种主要信用工具。

基本要求:识记:支票、汇票、信用卡的用途。

理解:从银行是国家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说明银行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银行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中国人民银行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加强信贷监督,对重复建设、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要禁止发放贷款。对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库存增加较多又未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的企业,应坚决停止贷款。材料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银行可以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理论分析:

一、银行的业务

一般来说银行具有三大基本业务:

1、吸收存款。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来源: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

2、发放货款。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和存款。

3、办理结算。

1)结算形式有两种: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

2)结算工具:支票、汇票、信用卡是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理解:支票、汇票、信用卡各自的含义。

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等阶段后,通过信用卡的过渡,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

二、银行的作用

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是“容器”。

存款——变“小钱”“零钱”为“大钱”;贷款——变“死钱”为“活钱”。

2、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银行是“气象站”、“寒暑表”。

3、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银行是“督导员”。

注意:信贷、利率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思考:国家是怎样利用信贷、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有人说银行既可以变“零钱”为“整钱”、变“小钱”为“大钱”,也可以变“死钱”为“活钱”。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存款把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贷款—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表明银行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高考范题

选择题:

1、商业银行的利润是( B

A.贷款利息

B.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扣去费用

C.由中央人民银行确定和发放的

D.定期存款利息和活期存款利息的差额

2、依靠吸收存款为其发放贷款主要来源的银行是 B

A.中央银行 B 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信托投资公司

3、在我国承担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贷款业务的银行是( C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4、在我国承担国家粮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和为农业基本建设发放专项贷款,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职能的银行是( D

A.中国农业银行 B.农村信用合作社

C.信托投资公司 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5、适应群众有款即存、零星支用需要的一种储蓄形式是( C

A.定期储蓄 B.定活两便储蓄 C.活期储蓄 D.零存整取储蓄

27课时 公民的储蓄

教学内容:1、储蓄的作用。2、银行储蓄存取款的基本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基本要求:识记:我国银行储蓄存取款的基本原则。

理解: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公民个人经济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储蓄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储蓄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迄今为止,全国居民储蓄已近8万亿。但市场疲软,通货紧缩,为了扩大内需,将公民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进行了8次降息,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决定恢复开征利息税。上述材料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目的是将公民储蓄直接转化为社会投资,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理论分析:一、储蓄及其类型

1、储蓄的含义: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商业保险及手持现金等。狭义的储蓄就是指存款储蓄。公民存款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2、储蓄的种类:我国公民的存款储蓄主要有:

1)活期储蓄:储户可随时存入和提取,它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

2)定期储蓄: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形式。

3)定活两便储蓄:可定期也可活期。

3、存款储蓄的原则: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二、储蓄的作用

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分析:存款——贷款。存在储蓄是一种投资行为。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分析: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析:储蓄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

高考范题

辨析: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

答案:(1)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增强其活力。(2)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当利率水平仍然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3)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

28课时 债券和商业保险

教学内容:1、债券的特点和作用。2、我国商业保险及其职能和作用。

基本要求:识记:1、我国现有的主要债券(国库券、国家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及其作用。2、商业保险的作用以及购买保险的一般程序。

运用:根据储蓄、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模拟家庭收入,提出一项家庭投资的计划。

教学重点、难点:债券的特点和作用。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近年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98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发行了近7200亿人民币的国债,用于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如何认识这7200亿国债?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这7200亿国债属于政府债券,也叫公债,是众多债券中的一种。

理论分析:

一、债券

1、债券的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与股票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不同点:第一,性质不同,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第二,受益权不同,债券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偿还方式不同,债券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3、债券的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

1)政府债券:又称政府公债,是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为筹措资金所发行的多种债券(国库券、建设债券等),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2)金融债券:是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其特点是: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的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所以,它对于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3)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指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其特点是风险较高,但收益也较高。

二、商业保险

1、商业保险不同于社会保险。

保险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者的性质、给付标准、费用来源、保险依据及范围都不相同。(具体分析其区别)

2、商业保险的种类。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3、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

1)办理各种财产保险,包括企业财产、货物运输、运输工具以及个人财产等项保险业务,并办理国际财产保险。

2)办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它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损失的一项措施,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

投保人与保险人(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依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保险公司依法对事故进行核定,并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据《人民日报》报道,陕西省著名民营企业——金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发行1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据悉,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在国内尚属首次。如何认识材料中的企业债券?

(是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其风险较高,但利率较高,收益也较高)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从投资者角度考虑保险、储蓄、股票、债券四者,其风险和收益率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股票——债券——储蓄——保险)

高考范题

选择:1、国库券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它主要用来( B

A、为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筹集资金

B、弥补国库暂时性资金不足,平衡财政收支

C、为公司筹集长期资金

D、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2、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了减少危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你认为最为有效的投资方式是( D

A、存款储蓄 B、购买股票

C、购买债券 D、购买保险

29课时 商品服务市场

教学内容:1、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2、发展商品服务市场的作用。

基本要求:识记:商品服务市场的范围。

理解: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于促进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服务市场;发展商品服务市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总离不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杂耍游玩,总需要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生活必需品。老百姓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品的呢?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只有通过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交易,才能获得上述必需的生活品。

理论分析:

一、商品服务市场的含义

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场所。

理解:(1)从行业上分,它包括商业和服务业。(2)它在市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基础性市场。(3)它分布范围广,规模可大可小。

二、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

1、消费品市场:是为个人提供最后的、直接的消费品的市场。

特点:(1)购买者人数众多,每个人都可以是消费品市场上的购买者。(2)品种繁多,花色多样,规格齐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3)商品交易次数频繁,一般每次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较小。(4)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力流动性大。(5)购买者容易受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

2、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场所,是提供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市场。

特点:(1)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2)交易次数少,但数量大、金额多,属大宗购买和固定购买。(3)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购买者一般对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期、标准化等都有严格要求。

3、服务市场:是指买卖“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场所,它有广、狭义之分,通常说的服务市场就是狭义的服务市场(只限于生活服务的范围)。

特点:(1)服务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2)服务市场上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3)服务市场上提供的服务,门类繁多,功能多样,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服务市场呈发展态势。

三、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

只有随着商品服务市场的发展,才会相应地产生发展其他市场的需要,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2、作用: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离开商品服务市场,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

第一,人们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市场出卖或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

第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把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销售出去,才能保证生产和经营所需要的资金;

第三,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只能从商品服务市场上得到供应。

由此可见,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马克思说:“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服务市场上生产者提供的无形服务也是商品)

高考范题

选择:1、生产资料的流通是( D

A、连接生产和生活的纽带

B、连接生产与生产的纽带

C、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D、连接生产与生产性消费的纽带

2、服务市场上的商品( B

A、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一致,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开的

B、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一致,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C、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是分开的

D、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不一致

30课时 市场交易原则

教学内容:“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

基本要求:理解:分析几种违背商品服务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明确其危害性。

教学重点、难点:商品服务市场交易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某纺织厂在装车时,不慎将一包不合格的布装上了车。当晚厂里发现这一情况后,连夜组织职工查找。后经核对已发往东北某地,厂里当即派人追往东北,直到把那包不合格的布追回,货主对此十分感动,表示要和该厂订立长期供货合同。该纺织厂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该纺织厂的行为说明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理论分析:一、市场交易原则的含义

市场交易活动是商品服务市场上的基本活动。要保证交易正常、健康进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内容。

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强买强卖(如“搭售”商品)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

它意味着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第一,平等竞争;第二,平等选购;第三,等价交换。可见,各市场主体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易的关系,无高低贵贱之分。

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的试金石。

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带来效益,提高销售者的信誉,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如果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市场需要诚实信用,市场呼唤诚实信用。

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必要性

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社会上推行的“承诺制”“示范窗口”和“百城万店无假货”行动,就是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等问题入手,按照“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交易原则,把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运行。

31课时 家庭消费

教学内容:1、家庭消费包括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等方面。2、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3、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基本要求:识记:公民个人和家庭生活消费的基本内容。

理解: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青年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应当适度消费。

运用:根据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的原则,模拟一份个人和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家庭消费的内容与原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人们还要吃饭、穿衣、听磁带、看电视、走亲戚等。我们应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这种现象呢?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在这些非常平常的生活中,包含了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就是家庭消费问题。

理论分析:

一、家庭消费的内容

1、家庭消费的含义: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2、家庭消费的种类:

1)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明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可以区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二、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根本性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还有:

1、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

2、物价水平。物价变动影响到千家万户。

3、人口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数量成反比。

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

另一方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3、消费调节生产;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正确理解和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1、含义:指扩大国内需求,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2、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依靠“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3、意义: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是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

4、措施:(1)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工资水平;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等。(2)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引导鼓励社会投资;做好财税工作,保持税制稳定,加强税收征管;继续下调存贷款利率等。(3)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家庭消费要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提倡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国务院决定2002年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司等方面的建设。如何理解国务院的这一决定?

(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它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高考范题

选择:

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D

A、消费决定生产,生产为消费服务

B、消费决定需要,需要决定生产

C、需要决定生产,生产调节消费

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调节生产

32课时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1、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主要权利是: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了解商品和服务;选择商品和服务;要求公平交易;索取赔偿;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等。2、消费者要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争议的途径。

基本要求:识记: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2、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机构。3、依法解决消费者和经营者争议、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般程序。

运用: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伪劣商品的危害,谈谈消费者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制假售假,在国际上被称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假货贸易额约占国际贸易总额的2~5%。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假货是假而不劣,而我国现阶段的假货绝大多数质量极差,甚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理论分析:一、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1、对消费者来说,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生产经营者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安排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应。经营者的商品能否销售出去,主要看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承认。因此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市场正常动作的基本前提。

2、对生产经营者来说,消费者的权利行使越充分,生产经营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就越能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人力、物力、财力就越能合理地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和生产单位,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商品服务市场的运行就越规范,越有序。

二、法律赋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

1、安全权。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

2、知情权。有权获得该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3、自主选择权。可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

4、公平交易权。有权获得公平交易条件,可拒绝强制交易行为。

5、求偿权。当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6、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

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三、依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1、国家制定了一批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关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检法,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等。

2、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解决途径

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通过合法途径,依法寻求保护。

1)和解;(2)调解;(3)行政申诉;(4)仲裁;(5)诉讼。

3、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意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2)措施:严厉打假;整顿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强生产、交通安全管理;强化法治、严惩执法腐败等。

正确认识和理解“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者应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切不可滥用权利。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有一天,李某去“佳佳”超市场去买东西,正准备离去,被超市保安人员怀疑拿了商场里的商品。李某被强行带到经理办公室搜身,却并未发现保安人员所指的商品。评析超市保安人员的这种做法。

(侵犯了李某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公民作为消费者应自觉维护权益,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有些消费者在商场买回商品后,人为地将其损坏,却还跑到商场要求退货(或退款)。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这一行为违背了公共道德;滥用了消费者权利;损害了经营者的正当利益)

高考范题:选择:

1、每年的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国专门成立了“打假办公室”,有关部门还联合发起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这表明( A

A、全社会都非常关心商品、服务质量

B、公民作为消费者应增强消费者义务意识

C、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然损害经营者的利益

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王某有一天在“力力”商场购买某商品时,商场服务员根据市场规定强行给王某搭配另一种商品。商场的这一行为( B

①侵犯了王某的民族习惯受尊重权 ②侵犯了王某的公平交易权

③违反了市场交易的自愿原则 ④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33课时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1、世界市场(国际市场)是各国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2、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竞争激烈化、区域集团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基本要求:识记:1、世界市场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类型。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现在美国人普遍认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中国商品——早晨起床用的闹钟和晚上睡觉用的床单大多数是从中国进口的。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货。这表明了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表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世界市场迅速发展。

理论分析: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理解含义:

1)国际商品流通是国际市场主要的经济交往活动。即发展对外贸易是主要的国际经济活动。

2)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当今世界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有形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

2、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相适应,世界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完全自由市场阶段——完全垄断市场阶段——半自由半垄断市场阶段等。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1、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

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这就使当代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1)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间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的经济合作方式加强,出现了许多国际贸易的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租赁贸易——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其特点:出租人根据合同购买承租人所需要的商品,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收取租金。

2)商品结构复杂化。

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商品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耗越来越少,国际贸易中逐步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商品结构。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威胁。

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成立区域性集团,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竞争。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区域经济集团,你知道多少?(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亚太经合组织等)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基地,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

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事着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

5)市场竞争激烈化。

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

通过跨国公司在别的国家直接生产和投资、销售,从内部控制市场,是发达国家打入他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办法。如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由“产在日本,卖在欧洲”转向为“产在欧洲,卖在欧洲”。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万余家,子公司50多万家,它们控制了全球生产的三分之二,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和直接投资的70%。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反映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说明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各国激烈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本原因是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

高考范题:选择: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过去的64变成了现在的37。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A

A、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

B、工业制成品已越来越成为人们能普遍接受的商品

C、生产初级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D、生产初级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多

34课时 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金融组织

教学内容:1、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强行不等价交换。3、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基本要求:识记:1、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现状和作用。2、外汇与汇率的基本含义。

理解:列举实例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高额利润。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贸易组织;外汇;不等价交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经过15年零5个月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于200112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是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理论分析:

一、世界贸易组织

1、性质:这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11,其前身是成立于194811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实现贸易自由化)

3、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对等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等。

4、作用: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5、中国积极谋求加入WTO

中国是世贸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保留其缔约国地位。1986年开始入关谈判,20011210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入世意义重大。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2、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组织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它们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

1)指导成员国摆脱收支困境。

2)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三、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入世历程。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于194811生效,中国是几个正式缔约国之一。后来,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许多复杂的原因,中国退出了该协定。根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86年向关贸总协定的总干事递交了入关申请书,开始了漫长的入关谈判。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入总协议未能签署。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受世贸组织总干事的邀请,中国转入入世谈判。19991115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扫清了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经第四次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协商一致同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1211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随后中国台北也加入了世贸组织。至此,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居一国4席。

2、中国入世意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①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②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3、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因此应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不同行业和产业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农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四、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中国是上述两个世界金融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515日,中国恢复了在两个组织中的合法地位。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世界银行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础和发展教育事业等。

五、外汇、汇率、外汇储备

1、外汇:指用于国际结算的外国货币。

国际结算是指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商品时支付货币的行为。

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3、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作用)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

六、世界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

1、原因:由于人为的因素,使世界市场价格长期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

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主要是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扩大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

具体分析“剪刀差”。

3、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只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在我国国内市场购买小汽车,要支付人民币;但如果要从日本进口小汽车,则要支付日元。日元对于人民币来说是什么?(外汇)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行掠夺的?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商业贷款的高利率;直接投资的高利润。

高考范题

选择:1、(2000年春季高考)1978~199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8亿美元增至1546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这标志着我国( B

①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债权国 ②对外贸易取得较大发展

③综合国力增强 ④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2、(2000年春季高考)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6亿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15年前的水平,贫困人口达13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C

①日趋相同的经济结构 ②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

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能力薄弱 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问答:(’2000文综)1999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①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②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35课时 面向世界的中国经济

教学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要求:理解: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几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经济国际化;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海尔”是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称雄国内外市场的企业集团的。德国利渤海尔公司是中国海尔的老师。198412月,中德双方签订了《引进电冰箱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合作合同》。此后,海尔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搞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与有关厂家机构联合开发,全部消化了所引进的技术,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项产品。海尔名牌的出现,奏响了民族工业振兴的凯歌。海尔的成功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见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必须面向世界,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要求。

理论分析:一、世界经济国际化

1、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必然性

1)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在国际范围内调剂各种物资余缺,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与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国与国之间生产和消费在国际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客观上要求一切国家从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2)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

2、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国际化,即在生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获得较好效益的目的。这种国际化生产能够节约劳动,发挥各自优势,优化经济资源配置。

2)市场国际化,它能够解决一国国内的生产和消费、产品和市场、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日本、韩国等。

3)资金的国际化。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各国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并在运动中寻找高额利润,形成资本的国际化。

4)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近年来这一点上的典型事例是:六国科学家联合绘制人类基因组工作图。

5)信息传播国际化。伴随着IT革命的不断深入 与发展,全球性经济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归纳:促进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动力在于:新科技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加强。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基础关系:

1)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是由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特征决定的。

3)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

归纳: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基础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怎样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与地区或与别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劳务和技术交换;资金交流等。前者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即对外贸易。这是我们下节课复习的内容。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

情境三: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世界排名继续上升,其中出口总额上升至第7位,进口总额上升至第8位。这表明什么?

高考范题

选择:1、(95年高考)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历时20个月,双方终于在19953月正式签署协议。对此,外电评论说:如果谈判破裂,会给中美双方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现在谈判成功,对双方都有益。这表明,在开放的世界中( B

A、知识产权在国家间按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

B、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C、中国已成为潜在的大市场

D、发展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2、(99年高考)1978年—1998年我国GDP3624亿元增至79553亿元,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七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D

A、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B、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C、大力吸引外国投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6课时 对外贸易

教学内容:1、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2、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

基本要求:识记: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2、对外贸易的几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对外贸易的基本涵义及构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现在美国人普遍认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中国商品——早晨起床用的闹钟和晚上睡觉用的床单大多数是从中国进口的。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货。中国的闹钟和床单是怎样到美国市场去的?外国商品又是怎样到中国市场上来的呢?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主要是通过中美之间的对外贸易、中国与外国的对外贸易来实现的。

理论分析:

一、对外贸易及范围

1、对外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理解:

1)对外贸易不等于商品贸易。它还包括劳务、技术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基本形式。

2、对外贸易的范围:

1)国际商品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的以商品为主要内容的交换活动。

2)国际技术贸易,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得外汇的贸易活动。

3)国际劳务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的有偿的技术转让活动。它包括技术知识买卖(软件)和转让技术知识有关的机器设备(硬件)买卖两种形式。

二、对外贸易的构成

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

1、进、出口贸易的含义。

进口是从国外购买技术调和和中内需要的商品。

出口是将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或地区。

2、贸易顺差与逆差

1)顺差: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又称出超。

2)逆差: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又称入超。

3)贸易平衡:进出口总额相等。

3、发展对外贸易

首先是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但不能忽视进口,因为增加进口能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还能带动出口。

三、海关和关税

1、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2、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3、关税的作用:一是增收(国家财政收入);二是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的生产,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从19987月到19996月,仅1年的时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案件10066起,案值126.3亿元。其中查获偷逃税额5万元以上的走私大案1424起,案值达96亿元。我国为什么要严肃查获走私案件?

(走私行为偷逃了关税,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扰乱了市场秩序和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高考范题

选择:中国海关在征收关税、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查缉走私、打击毒品的国际非法贩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 B

A、海关是国家的税收机关

B、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C、海关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关税

D、海关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

简答:近年来,我国多次降低进出口关税,特别是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关税。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回答:

1)国家为什么要征收关税?

2)我国降低上述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也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2)我国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它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关税可以促进企业更新技术设备,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7课时 我国的对外贸易

教学内容:1、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2、对外贸易包括对待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几种方式。3、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税是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4、征收关税及关税保护的意义。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

基本要求:识记:海关和关税的基本含义。

理解:1、说明征收关税的道理,以及关税保护对于发展民族工业的意义。2、根据典型实例或统计资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引用典型事例,说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情境一:据海关最新统计,200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509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这表明什么?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

分析情境一: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成绩显著,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

理论分析: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

1、对等贸易,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价值商品或劳务的贸易方式。普遍流行。

2、展卖,是指在本国举办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博览会或集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进出口交易的贸易方式。它在进行商品交换的同时,也可展示各国经济成就的全貌和交流经济信息。

3、加工贸易,即“三来贸易”,它包括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其好处是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4、补偿贸易,它既是一种贸易方式,又是一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即我方先以赊购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待投产后,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它与加工贸易结合,通常称为“三来一补”。

二、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

1、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世界资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自给自足。

2、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3、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4、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从根本上说,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在发展对外贸易时,我们要始终坚持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含义,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础。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的必要性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实现经济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在等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增强前者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的原则

1)含义,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

2)贯彻这一原则特别应注意三点:一是主权平等;二是贸易平等,等价交换;三是保护民族工业。

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注意和防止“分化”和“西化”。

(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

情境二:在国际贸易中,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针对国外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倾销的情况,该国政府常常依据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对倾销产品采取禁止进口或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措施。对这一现象应如何认识?

(倾销的含义、危害。该政府做法是对的。在对外贸易中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高考范题:

选择:对外经济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因为(

A、国家虽有大小之分,但都不可能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

B、国家虽有贫富之分,但都会有某种资源可产品富余,可供出口

C、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D、这是国际市场交易原则的客观要求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