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转变观念,推陈出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其自主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毫无疑问,实现这些目标,仍然需要依靠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扬弃传统的教育中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加以继承的方面

  新课程的实施决不可能在与传统的教育完全割裂的条件下进行,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清理,充分汲取其精华部分。我觉得,传统教育中的以下两条思想方法,无论在何时何地从事教育工作,都是必须遵循的:

  1.充分了解学情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质是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一条哲学原则,它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也适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工作。所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传统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这一点,笔者早在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就说过,备课必须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这一原则又被多次强调。

  实施新课程也需如此。教师上课前先应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与新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生活背景有哪些;再去考虑新内容的难易程度、呈现序列,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方式。如果不了解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背景,就失去了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如果不知道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学设计就缺乏科学的策略;如果不清楚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就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掌握学生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就不能正确选择因材施教的具体手段。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千年前,孔夫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终日乐此不疲,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登了堂,毫不费劲地就入了室。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它是兴趣的源泉。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哪怕是一丝一毫的钻研意识,并且在公众场合大力表扬,以强化这种意识。

  (二)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加以革新的方面

  为了顺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革新的方面肯定很多,限于水平,笔者只能就自己已经想到的问题粗略地说一说。

  1.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视学生的错误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大型观摩教学活动中,教师唯恐学生出错,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一旦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正确答案,便感到十分烦躁,以为这是教得不成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且总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阶梯性”地、“高暗示”性地“引导”学生进入老师想让学生进去的“小胡同”,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当这种“启发”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时,有的教师便干脆代替学生“学习”而了事。

  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多数问题又是从错误中发现的。没有错误,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无所谓发展。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学生暴露问题,实质上就是阻塞了学生发展和成功的道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解惑的点拨与引导,才会有教育的敏感与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与真诚的师爱。所以,教师要容许学生有反复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必为犯错误而担心,真正该担心的是因怕犯错误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和创新的翅膀。

  具体到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说,应当承认,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阶梯性”的、“高暗示”性的“引导”确实必不可少。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密度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就少了;暗示高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就小了;台阶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性、跳跃性就降低了。尤其是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启发”更加是弊多利少。

  2.引导学生转变学生方式,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育主要强调学生进行接受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新课程则更加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这一课程理念的反映。主体探究的目标是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独立思维和表述的时间、空间,在尊重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表演的“主角”,教师只是一个导演。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保证合作学习有较高的实效性,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任务应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合理分配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尤其应该防止少数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被“边缘化”。

  3.提倡学生将老师看作竞争对手,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评价

  传统的教育也希望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更强调学生尊从师命,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一个学生,如果总是把他的老师当作一个范本不是当作一个竞争的对手,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把老师当作一个竞争对手,让他们尝试做一些由老师做的事情。我觉得,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评价都是可行的。

  让学生参与备课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师生课前所做的材料上和思想上的准备,比如阶段反思性质的习题课,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这一阶段的问题和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归类提炼,由学生讲解;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可由部分学生参与准备素材,师生探讨,以帮助老师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其二,鼓励学生自己在各个教学环节力争比教师做得更好。实践证明,这样做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但对备课者与听课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效果。

  参与评价主要是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将学生摆到与教师同等的地位,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这是创新性的参与。让学生自己编拟题目,学生能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及思维自由度,也要求他们能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把握所学过的知识,它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评价,是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但是,这样做,是从更深刻的层次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4.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好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的教育将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强调由教师主导课堂,传授知识,同时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更应该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第一,教师应成为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者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很多时候,教师的任务并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设计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在设计教学情境,编制学习“问题”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注意:“问题”的难易性要适中一点;“问题”的实践性要多一点;“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要广一点;“问题”的典型性要好一点;“问题”的冲突性要强一点。

  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扮演“教”的角色,又要体味“学”的角色,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会有各种复杂的成败得失,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其中的原因,产生对自己积极的期望与评价;通过恰当方法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向成功的彼岸迈进。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