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心理教育与人性张扬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新的生长点,心理教育对人性的张扬主要通过增强人的心力、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发展人的良好的德性等方面进行,人的心力、人的心理潜能和人的德性的发展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一种新型教育,心理教育对于人性的张扬集中体现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的发挥上,这是一个充分尊重人、关注人的时代,也是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但人的潜能的发掘不是自发完成的,是需要精心养育的。那么,人的潜能何以能够得到开掘?这无疑是个教育问题,更具体地讲,它是一个心理教育的问题。

心理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是一种基于人性、张扬人性的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教育观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对人性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想信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可归之于“性善论”),在心理教育过程努力营造尊重和信任人的良好氛围,并力图通过这样的氛围激发人的心理的自主成长。说心理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这是由心理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心理机能、发掘心理潜能,心理教育是心灵建构的活动。人性是古往今来人文学科探讨的永恒主题,尽管对人性的诠释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的基础层次是各种心理品质,人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需要等心理能力,才能从事作为人的活动,要使人具有作为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对人心理的培育就势在必行,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那么,从人性的高度来审视,心理教育究竟要张扬什么?

……

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性区别于兽性重要标志,心理发展完满的人首先是德性健全的人,因此,发展德性即意味着张扬人性。德性的培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项内容,因为德性是具有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它表现为个人依据社会善恶的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人格倾向,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曾将德性视为遗传获得的一种潜能,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德性是后天习得的,如班杜拉即认为儿童的德性是通过社会性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德性是一种心力,它能生发出心理能力,看护和维系着心灵的成长,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心灵处在无序状态时,就会出现混乱和迷惘,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能够按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灵,便是健全的心灵;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灵,则是浅薄的心灵;能看出关系的真相的人,其心灵便是有条理的;不能正确地判断关系的人,其心灵便是错乱的”,怎样使心灵归于秩序?这就需要培育良好的德性,使道德心理活动由自发、自觉递进到自由,使道德需要由本我、自我发展成超我,虽然心理教育不能替代道德教育,但心理教育在发展德性过程的作用则是其他教育(包括道德教育自身)所无法替代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教育的内涵远远超出心理的范畴,影响人生发展的整体。

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发展心理与发展德性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即表现为一种人格倾向,促进道德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教育与德性培育的结合点,心理教育通过发展人的各种人格特质为德性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了的人格特质又直接构成德性的一项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德性的结构是一非常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分析,其中心理特征系统极具代表性,这一系统至少包含下列一些心理要素:德性动机,表现为德性的目的性、意义性和动力性的特征;德性认知,表现为对德性行动、德性过程的认识、判断和把握;德性情感,它是德性认知的伴随状态,表现为内心的体验;德性意志,它是德性的支持系统,表现为自动自觉的特征;德性行动,是受德性动机激发,由德性认知、情感、意志参与的活动方式;德性评价,表现为对德性行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并进一步作用于德性动机,从而构成完整的德性心理结构。

德性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就心理教育来看,德性的培育既可以是认知性质的,也可以是陶冶性质的,还可以是训练性质的,关键是把握德性形成的心理序列,将游离的心理要素转化成稳固的人格系统,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能说是有德的”,使德性归于秩序,成为稳固的人格系统既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心理教育的目标所指。

发展德性的关键是形成一定的道德力,道德力是依赖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协同培育而产生的心理能力,它是一种德性认知、德性情感、德性践行的能力,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我国古代的孟子即很注重道德力的培养,从其“性善论”出发,通过扩充“善端”,使人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成圣”的境界,并形成相应的道德力。现代西方道德心理发展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超越中注重培养人以德性情感为特征的道德力;柯尔伯格的理论侧重于德性认知培养人的德性判断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侧重于“观察学习”培养人的德性践行能力。学生道德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情境,依赖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努力,尤其是心理教育中对学生认知、情意、行为的培育与养成,能较好地促进道德力的发展和人格结构的形成。总之,人性决定了人的可教性,德性表明了人的为善性,心理教育之于人的德性的培育,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确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张扬和对美好人生的一种追求。

作者: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