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论文及热点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教师也要注意抓中间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很注意抓“两头”,即优等生和所谓“差生”。因为优等生可以为任课教师、班级乃至学校增光添彩,所以受到青睐。而差生一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差,是班级的“不稳定因素”和“消极力量”乃至“破坏力量”,易扰乱教学秩序,搞乱班级,给任课教师、班级乃至学校脸上抹黑,教师当然要重点对付。再者,抓两头也能省些力气。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两头毕竟是少数。给优生加个小灶,使其更上层楼。对差生紧紧盯住,轻者做些工作,重者严厉惩处。在这种种工作努力中,唯独忘了关注班级中的大多数人--中等生。抓两头,这是普遍的经验。但是,若干年后证明,那些在社会上成就卓著的往往不是优等生,差生那就更少了,而中等生则往往脱颖而出,成为各方面的佼佼者,这倒是始料未及的。这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不得不关注中等生这一群体了。
  为什么要关注中等生呢?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大群体,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来都不应只是围绕少数人的。其次,中等生容易变化。努力,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变成差生。为促进更多的中等生进入优等生行列,也为防止部分中等生落入差生行列,也不能放任不管。再次,中等生变成了优等生,对其他优等生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其不骄不躁,继续进步。同时,拉大了与差生的距离,也会给部分差生以较大的压力,促使其想方设法赶上来。否则,中等生退步了,甚至变成了差生,反给了差生以不小的安慰;你看,谁谁原来还不错,现在不也成了差生,何况我呢?
  如何对待中等生?我认为,首先,不要过分偏爱优等生,对优等生与中等生一视同仁,使他们觉得自己是集体中平等的且受到重视的一员,从而树立起信心并产生强烈要求进步的渴望。其次,组织优等生介绍自己德智体等方面进步的经验,供中等生学习借鉴,让优等生成为前进的向导。再次,给中等生提供较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不断鼓励其进步,不断督促其总结得失,以便他们更多更快地进步。
  当然,这里讲要抓中间,并不是否定“抓两头”,发挥优等生的导向作用和防止差生拖后腿,使优等生更优、差生不差,“两头”还要抓好。这样,面向全体学生,既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又能使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有显著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提高政治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通过对近年来政治高考选择题的历时性分析,我们认为高考选择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比重越来越 大。1995、 1996 年选择题共计70分,占整个试卷总分的46.7%,而在1997、1998年中选择题共计78分,占整 个试卷总分的52%。(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考中单独考查一种能力特别是识记能力的题

目基本上不存在 了。而是几种能力同时考查。(三)难度越来越大。一例多题,由1997年的一例变成了1998年的三例,更考查 了学生的多角度、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得分特别是不定项选择较低,因此能否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是高考成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复习教学工作,谈一点我们对选择题的类型和解题能力上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做法。

一、选择题的类型

综合几年来政治高考选择题,根据题干的指向,我们把它分成五种类型:说明型、内涵型、外延型、因果 型、反向型。

(一)说明型

即题干通常由一段话或由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引出。题干指向通常表述为"……是说明"、"…… 这体现了"、"……所包含的道理是"等等。例如,1998年高考第28题“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 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 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 事实说明"。

(二)内涵型

即题干的指向是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或对材料的理解。通常表述为"……是"等形 式。如1998年高考第20题"科学家不断地培养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 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三)外延型

即题干指明一个本质或具有共性特征的事物,由此指向要求找出适用的范围。通常表述为"……有"等等 形式。如1994 年高考题中的第14题"在下列选项中,采用多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

(四)因果型

即题干的指向要求选出原因或结果。通常表述为"……这是因为"或者"……所以说"、"……因此"等 等形式。如1998年高考题中的第26题"在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是因为"。又如1996年高考第9 题"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

(五)反向型

通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题干指向是正面的、肯定的,但材料中的引言或现象是错误的。第二种类型是题 干的指向要求就是反向的、否定的。如1993年高考第7题"下列行为中不符合我国宗教改革的是"。

二、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知识

1998年高考政治卷共考查了46个知识点,而选择题就考查了25个知识点左右,占考查总量的54.3%。因此 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点内在联系等基础知识,这是提高选择题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审题能力

任何题型要成功地解答,必须过审题这一关,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题肢的确定,从而影响得分 。例,1998年高考第17题"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 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

这表明A.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这道 题如果在审题干时,理解为霍金这个人的观点表明什么则极有可能选"A",但这道题的题干侧重点是指电脑与人脑的关系,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又如,1998年高考第12题"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 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频发生。这表明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有些考生一看到题干中"与科技"马上联想到综合国力,确定选"A", 但实际上题干的内在联系是讲" 西方国家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一事,因此正确的答案应选"D"选项。审题能否正确,必须做到:第一, 读懂题干的内容;第二,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第三,找到题干中的内在联系。

(三)教会解题方法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四个题肢组成,选择一个或几个题肢的过程也是排除几个或一个题肢的过程,选择与 排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选择题方法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排除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排谬法。即运用已学知识,判断题肢的正误性,从而加以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题干要求是正向 的,且题肢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的题目之中。

例,1997年高考第18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之间存在 着激烈的竞争,即率先使用重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并生产出适销对路商品的企业,往往能够 获得较多的利润。这表明,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A.来自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 差额 B.是由先进技术装备和市场信息共同创造的 C.是由工人的劳动和先进技术设备共同创造的 D.来自于工人劳动力价值和资本家所耗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可知: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而自身不会创造出新价值。由此可以判断 出"B ""C"两个选项是错误的。D选项中"资本家所耗费资本"包括可变资本(V)和不变资本C)两部分 ,因此差额往往只剩下不变资本(C )这一部分。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所以该题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2.对比法。即通过对相近题肢进行对比,或者把已知的知识与题肢中出现的

未知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确 定选项方法。例如,1998年高考第20题"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 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过 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运用排谬法 即可排除"B"、"C"选项,然后再把"A"选项与"D"选项相对比,结合教材对发展的含义的界定,就排除了"A"选项。 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3.实证法。即把未知正确与否的题肢与客观实际相对照。从而确定是否排除。

题肢中的结论不可能全部来 自于课本,有的是对客观现象的总结概括或者是对社会上一些观点的概括。因此就可以运用实证法来确定。例 如1996年高考题中25题"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两者之间的 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A.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摩擦减少 B.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程度 加深 C.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各国对外开放无关 D.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不完全取决于各自的经济发展速度"。运用排谬法,可以排除掉"C",但"A"选项能否被排除,这没有多少

理论依据,必须联系当前的国 际经济形势才可判断。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地加大,如美日之间、美欧之 间等等。由此事实,我们就可以排除"A"选项,确定该题的正确答案为"B、 D"二选项。

4.联系法。即把题干与题肢相连从而确定选项的方法,它是解决选择题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择题中,经 常在题肢中单独地看是正确的,但有的与题干有直接联系,有的有间接联系,甚至没有联系。因此必须把题干 与题肢联系起来,排除没有直接联系或者没有联系的。例如, 1998年高考第26题"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 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A.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B.我国实行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 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选用排谬法排除了"D"选项,"A"、"B"、"C"三选项表述都正确,那么 能不能全选?必须把题干与题肢相连,排除了"A"选肢,所以该题正确答案应为"B"、"C"两个选肢。

当然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常需要同时使用,才能做好每一道选择题 ,从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三、培育非智力因素

选择题的解题不仅仅考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细致、严谨、踏实等学习上的品质这些非 智力因素。有些同学审题时跳跃式阅读,客观造成了关键词语的漏落,审题不清,有些同学粗心大意,看错一 些字词等,从而影响选择题的正确率。例如, 1998 年高考题第25题"近年来,我国彩电、VCD机等商品价格大 战此起彼伏。 主动挑起价格大战的往往是那些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大企业,其他则只是被迫应战。 这种现象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是:A.大企业更能承受降低销售价格所造成的损失 B.大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更灵敏 C.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D.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有 些同学把"D "选项中"数量"看作成"质量",认为"D"选项是正确的,错选了"D",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分数。该题应选.

几个应区别的概念
区别:一,含义及其表现不同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具有两重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创造性。它有两个方面表现:首先,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是以错误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能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二.二者范围不同
主观能动性包含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就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不同的是主观能动性更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三者的统一。
联系:三者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三者起作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而且这三者的正确发挥都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三个代表”,加强党的建设

热点扫描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即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1年9月24日至26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表达了全党同志的强烈要求,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2002年1月25日,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教育在先,特别要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江泽民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建设面临的任务,深刻阐述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热点分析

从政治常识看:第一,运用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知识理解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性的行动指南。第二,运用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的知识分析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措施。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进入新世纪,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自身建没,尤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第三、运用依法治国和政权建设的知识论述党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同时,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更好地保证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从哲学常识看: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党的主流是好的;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认识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斗争;运用科学理论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原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运用发展的原理说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运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性。

从历史学科看:在党的历史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没主要有以下重大事件:①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③五十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运动。④1957年的整风运动。联系以上事件,说明现阶段我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热点扫描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热点分析

从经济常识看:第一、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实施依法治国原则,使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利于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社会公正。第二、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具有弱点和缺陷,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哲学常识看:第一、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我国法律的制定,《纲要》的颁布,是对我国国情的反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需要制定、修改以及废止有关法律,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制定《纲要》。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观,能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二、体现了对立统一原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对立统一的。法治与德治二者范畴不同,但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二者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教育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相联系。

从政治常识看:第一、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二、 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与宗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三、体现了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公民应遵守宪法、法律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与历史知识结合:分析我国古代的法制思想、传统道德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作用。

中国入世面临机遇与挑战

热点扫描

1986年10月,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国。

加入WTO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对我国的影响不仅仅是汽车、化工、医药、信息、金融、农业等具体行业,还将触及政府的管理体系、全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层面。

热点分析

从经济常识看:第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需要生产者生产出质量好的商品。入世后,我国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行为也要符合国际惯例。第二、市场经济的弱点与缺陷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入世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政府不能随意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第三、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征。我国加入WTO后,需要清理与WTO规则相违背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鼓励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统一国内市场。

从哲学常识看: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入世后,消费者将获得更大的消费选择余地,更便宜的商品价格,更上乘的消费服务;各行各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入世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第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机遇”与“挑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振兴我国经济。否则,我们就会丧失机遇,处处被动。第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坚持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主导权,坚持开放市场的循序渐进,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都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正确决策。第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入世后,将对我国农业、服务业等具体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与WTO的规则相适应。第五、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扩大开放。加入WTO,引入国际竞争机制,要在竞争中把我国的经济做强做活,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从政治常识看:第一、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随着国家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我国为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在外经贸部新设了世界贸易组织司、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机构。第二、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是双方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坚持平等互利、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结果。第三、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加入WTO后,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维护国家主权。在谈判加入WTO中,坚持对外开放的主导权,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

与历史知识结合:了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演变。

与地理知识结合:了解世贸组织的总部以及主要世贸成员的地理位置。

调整 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热点扫描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入世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年11月27日至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2年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02年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报告。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热点分析

与政治常识结合:第一、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说明党和国家重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第二、用国家职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务院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第三、用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方式和“三个代表”的思想说明党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与哲学常识结合:第一、用主次矛盾的关系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第三、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农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经济常识结合:第一、从农业的地位、作用、现状来分析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的稳定,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扩大内需政策的顺利实施。第二、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意义以及国有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必要性。第三、运用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我国农业结构现状以及WTO的有关知识说明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及措施。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质量不高,相对过剩,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比重偏低,这些都影响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与历史知识结合:第一、历代王朝重视农业的原因及措施。第二、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四次调整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与地理知识结合:第一、从农业的主要特点分析如何因地、因时发展农业。第二、从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走特色农业之路的必要性。第三、比较中外农业,找出差异,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世界市场条件下,我国农业的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及热点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