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浅谈品德教学评价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以学论教”是新课改中提出的观点。它改变了教师备课方式和课前关注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广大教师及教学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这个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一堂好课应具备什么要素。

[关键字] 品德; 教学; 评价; 成绩。

一、反思以师为点的评价

以往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教态是否大方自然等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聚集所在。甚至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评价语就是:这班学生配合的不错。如此,学生的“学”成为了教师“教”的辅助与点缀,这是以“教师”为主要关注点为特征的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面、参与热情、参与中的体验和探究等等这些真正体现课堂生命的物质却被忽略了,显然不能真正落实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敬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发生,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的前提是交往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提倡以学论教的评价

教学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许多地方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起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教育的一大阵地的课堂教学当然也不能背离这个根本目的。因此,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也就是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表现;参与面、参与热情等等。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然也要求我们评价品德课的标准有所调整,要求新的评价体系的启动。

品德课堂教学要通过广泛的改革后,大家已越来越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近几年来学者们也尝试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走进学生心灵”等方面的研究,力求通过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但是,事实证明,虽然有些课让学生感动万分,甚至是泪水涟涟,我也丝毫不怀疑他们当时的情感,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给孩子们一味地灌输美好的品德,而忘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教与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那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现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学论教”这一要求,教师更应关注自己的教学将唤起和唤起了学生怎样的学习反应。“以学论教”改变了教师备课方式和课前关注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广大教师及教学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这个课堂教学评价为重心。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等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三、以学论教评价所产生的教学变革

第一、“以学论教”使教师备课方式和课前关注点有了明显的改变。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性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过来,注重花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活生生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材并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材只是引发儿童学习活动的工具之一,只是设计儿童学习活动的资源之一”。因此,“只见教材不见学生”传统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学活动方案之外,教师更需走到学生中间,多了解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这时合理地引进生活中新的教学内容加以充实。

其次,“以学论教”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当然也不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走,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就会发现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倡导活动性,体验性学习,因此,首先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要努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教学与儿童的实际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习惯,并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当然,至关重要的是,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能使孩子们人人都能参与,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中融合与提升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

可见,我们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其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仅此而已是不够的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又是两门综合课程,这就需要老师具备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并且还要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及社会中的新信息等等来整合,充实教材,教师要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具备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但不同的是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闹哄哄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这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上,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灵活调整,这就对教师的处理课堂现时生成的应变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以往的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的转移和变化。

品德课堂如果一味地关注老师的表演精彩与否,那就失去了教育原有的服务与引导的价值,“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从学生身上的课堂收获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与优劣。

四、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了。表现为:(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2)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3)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4)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根据我自身的情况,我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很多老师也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课改这样搞下去,学生将来可不得了!”

2、课堂教学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3、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变了。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变了。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从教育者变成了研究者。(3)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建设者。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位实验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实验教师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令人感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