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浅谈“内疚感”的德育功能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学生:有一次,他看见他的一位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一个雀巢,里面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有办法救活它们了。”此情此景,使这位小肇事者羞愧难当,深深地低下了头。这位学生二十年后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地惩罚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因此而自己惩罚自己了。而现在我总觉得自从打了那一弹弓后,世界上小鸟的啁啾声都变得少了似的......”。
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教育方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在知觉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或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失时个体作出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感情动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作出过失行为而产生“内疚感”的被试者,与没有产生“内疚感”的被试者相比较,前者更加乐于服从他人的需要,愿意主动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那些因自己的过失行为而受到损伤的人。
那么,应该怎样发挥好“内疚感”德育功能呢?
一、善于唤起学生的“内疚感”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首先应该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一旦学生出现了错误行为,就要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甚至给他人造成了损害,把他从无意识引发到有意识状态,以唤起他的“内疚感”。教师在唤起学生“内疚感”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象前面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启发他的学生那样,直观形象,虽 “和风细雨”,但学生的心理反应却“雷霆万钧”。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说服、明理、示范、假想、类比等方法巧设情境,引发“内疚感”。
二、善于保护学生的“内疚感”
学生的内疚感唤起之后,教师要注意保护,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保持一定的内疚感。但有的教师却不注意这点,当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时,就当众大骂其“笨蛋”、“蠢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态度的蛮横、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等不科学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反应从“内疚”转向“逆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给他改过的机会,用鼓励的话语、亲切的目光,热情期待着学生的进步。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内疚感”
内疚感的存在,特别当学生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时候,自愧自责的心境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促其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加以补偿。例如学生打碎了玻璃,由于内疚,干活时就格外地小心仔细。教师要及时施以激励的手段,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德育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利用学生的“内疚感”就是促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老师们不妨试一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