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情境故事
一、情境案例:
知识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低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知识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搜集了解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相关故事、诗词俗语格言、例证,如:戴嵩《斗牛图》、某人画马;春江水暖鸭先知;要相知道梨子的滋味;西红柿、螃蟹能吃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材料二: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获得真实的数据来支持这个论点。2016年,美国科学家借助设在加州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LIGPO)不仅证实了引力波的真实存在,而且还对引力波的发出源进行了探索,证明是130万年前两个巨大的黑洞猛烈撞击并融合所产生的。
知识点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16年2月11日美国自然基金会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对于引力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的时空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
二.智慧锦囊(第6课)
1..戴嵩画牛
传说,唐代有个画家名叫戴嵩,费了好长时间,画了一幅《斗牛图》。甚是得意。由于他没有见到过斗牛的情景,凭主观想象,结果把牛的尾巴画得往上翘起。有一天,天天和牛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立即指出:牛的尾巴画错了。因为两牛相斗,力量会集中到角上,尾巴则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而不会把尾巴翘起。
[感悟哲理]:不与事物直接接触,没有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活动规律。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一个人的知识除了直接经验以外,大量的还是来自间接经验。对我来说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却为直接经验。因此,从人类认识的总体来看,无论哪种知识都不能离开实践。
2.落水石兽之谜
清朝著名学者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故事:河北沧州有一座临河的寺庙,寺僧重修山门,打捞十几年前随同山门一起塌入河中的两头石兽。开始,在石兽沉没的河底打捞,不见下落,以为被水冲到下游去了,顺着河边打捞了十几里,仍然不见石兽的影子。
有个住在庙中的讲学家说,沉重的石兽不像轻浮的木头那样会被水冲走,它一落到河底松软的沙滩上,就会陷没下去,而且越陷越深。在河底的表层找不到石兽,是由于陷得太深的缘故。人们按照他的意见去深挖,仍不见石兽。后来有位老河工对情况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石兽应到河边上游去打捞。他的理由是:石兽落到河底,流水冲不动它,那股冲激回来的力量会冲走一些沙粒,逐渐在石兽迎着水流的那一面的河底,冲出一个坎洞,越冲越深,石兽必定一个筋斗翻进坎洞里去。接着,水流又把前面冲出一个新坎洞,石兽就再翻转一次。如此反复不已,于是,石兽逐渐被冲向上游了。人们依照老河工指出的方向去打捞,果然,就在上游离寺庙几里外的河道中找到了石兽。
[感悟哲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事中,有三种寻找石兽的意见:(1)石兽沉没到洞底深处;(2)石兽被冲向下游;(3)石兽被冲向上游。这三种意见哪一种是对的呢?三种意见本身都不能回答,在上游河底躺着的石兽本身也不能作出回答;而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按照这三种意见到河流中去找石兽,这种实践是按照一定意见进行的,有主观性;同时,这种实践又有客观性,即在那个地方到底能不能把石兽找出来。实践证明,石兽沉没在河底深处这个意见不正确,因为没有在这里找出石兽;石兽在下游这个意见也不正确,因为没有在下游找出石兽;只有石兽在上游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因为按照这个意见确实把石兽找出来了。可见,正是实践证明了老河工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不去实践,听凭三种意见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是不能判断出谁是谁非的。
3.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总结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加以系统化,形成了欧几里得几何学。欧氏几何的定义、公式和公理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来的,是通过实践证明的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抽象,具有“自明性”。它反映了在地面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的客观特性,是真理性的认识,并在这个范围内具有绝对的意义。
随着人类航海事业和天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球面的认识,欧氏几何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研究欧氏几何不能解决的问题。公元1世纪,希腊的梅内劳斯提出了球面几何学。13世纪,我国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研究了球面三角学。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建立了曲面的内在几何学。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已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范围。如,球面几何中的“直线”已不是通常的直线而是球面的大圆弧,球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已不再等于而是大于两个直角。这就是说,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出现了非欧几何学思想的萌芽。
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3—1856)对欧氏几何的第五公设——平行线公理(即在平面上,过直线外的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不相交)提出改革,指出在双曲面上通过某一点,可以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建立了他的双曲几何学即罗氏几何学。在罗氏几何学中,三角形内角和小于两个直角。20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又提出在椭圆曲面上通过一点,不能引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创立了他的椭圆几何学的体系即黎曼几何学。黎曼还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罗氏几何学和黎曼几何学通称为非欧几何学。
非欧几何学与欧氏几何学在表面看来是绝对不相容的,实际上它们并不相互排斥,只是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空间的特征。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的特性,黎曼几何所描述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空间的特性,罗氏几何则反映了宇宙空间的特性。
[感悟哲理]: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客观性)。因为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不能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承认可知论和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另一方面,真理都具有相对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因为,某一时代的人们的认识,不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象生命、阶级地位、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想方法等主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们所达到的真理,都不可能是最后的、不变的真理,而只能是对一定阶段的事物的近似的、不完全的、相对的正确反映。从广度看,任何一个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看,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所以有待于深化。总之,任何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 上一篇:哲学《唯物论》情境故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