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创设历史情境 感悟历史真谛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面向社会生活、面向真实世界,开拓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情感化教学,使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探究中真切感悟历史真谛,“通古知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来开拓历史课堂,把现实和历史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历史情境式教学尝试。

我认为情境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指可以“复原”历史,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情景式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使学生亲受感染;理解内化,使学生感悟提升;激励践行,使学生由兴趣变知趣并付诸行动。,这里我就《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欲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的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我采取的是音像式导入法。课前先播放一段具有西域风情的曲子《葡萄熟了》,同时屏幕打出图片(新疆姑娘摘葡萄)相互交融,创设出一种浓浓的西域情调,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然后运用优美的语言:刚刚我们欣赏的一首异域风情的曲子和葡萄美食都和一位历史名人,一条著名的商路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就是……“张骞”“丝绸之路”唤起学生共鸣,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激活课堂,身临其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激活课堂的前提。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课讲“活”,就是要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让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沙沙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道:“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更说明优美的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但是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因此,完美的语言表达配合上多媒体技术才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之前,为了激活师生之间共同的兴趣,我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这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抱着课本讲的话,学生必定会有一种恰似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预定的教学目标也一定达不到。所以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并把之输入计算机,经过技术处理后,形成了影、像、形、声为一体的教学课件。同时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事先我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本节中几个关键知识点,如“西域、张骞、丝绸之路等”进行预习。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这节课我选择了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了解历史的表象,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在感到好奇,新鲜的情况下也多了份紧张感。新课开始后,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击出汉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明确记忆西域的地理概念并介绍西汉初年西域的基本情况。教师语言过渡“提到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可能人们首先想到唐诗中的描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为本课第一个重点知识的引出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自然承接到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汉通西域”。接着课件展示张骞,同时让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张骞,然后出示古人对张骞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启发学生回答,再设问:出使途中,张骞有可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由此,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张骞的印象。第二次出使情况,采取视频录像来解决,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引出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史实。强调: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完之后,然后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引入第二个知识点——“丝绸之路”,我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路线怎样走?)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然后,分组寻访丝绸之路,全班共分为二个考察小组(身份不一),按照要求进行活动,总结寻访收获。然后各组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进行分析与解说。之后,老师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与评价。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今天新疆地区的优美的风景图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以疑设景,理解内化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要学生置身历史情景中,加深对历史认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基本史实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巧妙的设疑,再通过分析释疑,使学生在上一环节的教学中激发出的兴趣开始内化提升,向知趣阶段发展过渡。设疑问题应选那些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能引发生命感动、内心体验和美好回忆的东西。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更要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养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圣殿。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贴标签,应该润物无声,通过精选问题、延伸问题,使问题内化为体验。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在学生对张骞有了初步印象后,设疑提问,“张骞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出使途中,张骞有可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张骞是怎样一个人?你最钦佩他哪一点?”由此,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张骞的印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对张骞的评价:“他执着、爱国,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他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至此一个鲜活的、伟大的、榜样式的历史人物跃然而出。

四、激励践行,付诸行动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回。”就课堂教学而言,“收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导课”、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在本课中最后环节,我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曾经繁盛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今天早已衰落,被横贯亚欧大陆的一条新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这就为我国西部的发展带来契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

总之,创设历史情境,既是学习方式的全新尝试,也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老师还收获了一个个惊喜:学生乐于投入,教师教得轻松,教学任务在学生的愉快参与中完成。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关键是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新鲜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兴趣,激发起观察、描绘、参与的热情;另外,情境的设置不能过于直接和俗化,但也不能过于隐晦,应以能对学生直到一定启发作用为标准。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论文|教育|历史|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