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高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初高中衔接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剧变时期。高一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走过了一段黯然神伤的历程。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是教育永恒的理念,关注这一“群体”,探究心理问题的缘起,给他们以真诚的关怀与帮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撷取一些高一新生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加以剖析。

一、恋家症:走出小家进大家

真的好想家啊!从记事以来,好像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挣扎着。白天,教室、餐厅、寝室三点一线,忙得团团转,已无暇记得父母和家;临睡前静下心来,霎那间,家里的一切,甚至于小时候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异常清晰地一一浮现在眼前,泪水不知不觉间已湿透了枕巾。每当临近周末,便疯狂地想家,人虽坐在教室里,还摆上了本书,但心早已飞回到了家中。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来看孩子,又是叫又是跳的兴奋劲儿,眼泪就不争气在眼眶里打转。刚开学时是每三天一个电话打回家,后来变为两天一个,现在则变为每天两个电话还不够。然而,在电话里,却又一再叮嘱父母千万不要来学校看我。人啊,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摘自学生随笔。

想家,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成长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心理。我们曾作过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高一新生中,有恋旧(恋家)心理的占76%,其中女生高达87%。十几年来,很多同学已经非常习惯于父母的呵护,一旦“阔别”,远离父母的羽翼,怎能不牵肠挂肚?“孔雀东南飞”,还“五里一徘徊”呢。但是,依赖心过重,又将束缚走向自立的步伐。如果沉湎于恋家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则将演变为孤僻、抑郁、狂躁、偏执等心理问题。这部分学生应该怎样面对现实呢?

第一,要善于适应环境。脱离父母,适应社会,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从做学生开始,与家庭就已是离多聚少了。长大了,当然别无选择,终究是要走出这个“小家”,走向学校、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已经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寄宿制是对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品质的一次强制性考验,是放飞自己、锻炼适应能力的契机。

第二,要尽快融入“大家庭”。花季年华最渴望的是独立,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想家与不让父母来看望是一种矛盾,更是一种本能与意志的斗争,是逐步成长的标志。实际上,菁菁校园,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家庭”。初次相识,陌生的心灵之间,仅有的隔膜是自己的矜持。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风格各异的人情风俗,一颗颗渴望重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灵,便是冲决这份矜持的强大洪流。打开你的心扉,融入这个群体,不久,便会惊奇地发现,校园是学生锻炼能力、收获友谊的乐园,也是奔向未来征程的加油站。热情洋溢、志趣相投的兄弟姐妹,如父母般慈爱的老师,几十个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百亩绿树掩映的校园,都是可以尽情驰骋的自由空间。全身心融入这个大熔炉,还会有“闲情”与“闲力”去刻骨铭心地恋家吗?

二、失落感:光环淡却是失落

从小学、初中一路杀过来,谁没担过“一官半职”?谁没收获过鲜花和掌声?想想自己在初中时是多么风光,何等“有作为”。一班之长,差不多每天都要站起来向全班发号施令。然而,上了高中,我什么都不是,居然连小组长也没捞到一个,失落、太失落了!失望、太失望了!伯乐何在?看来,我这匹千里马真的要永远“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不知不觉中,一切都由“主动”变为“被动”,自己的成绩已一落千丈,以前高高翘起的尾巴从此垂落下来了……——摘自学生作文《高一回眸》

这种“失落”心理,真是太普遍了。对于每一位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都有其值得称道的昔日“辉煌”。据一位班主任作过的统计:某班60名同学中,曾担任过班委、课代表职务的就有54人。可以说,在以前,他们都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升入高中,原先遥遥领先的成绩优势已不复存在,又不得不从原先的一方“霸主”变成平头百姓,自然也就没有初中时那种众星捧月般的美好感觉了。“落差”的确太大了!大部分同学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同学则很难摆正心态,自怨自艾,自卑自怜,郁郁寡欢。这种“失落”心理,也反映出当今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普遍性缺陷。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辈人的娇惯,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稍有不如意,便小题大做。这类事件已频频见诸报端,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业的优秀往往掩盖了一些学生行为与心理上的“营养不良”,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上的“低能儿”:自私、狭隘,偏激、任性,极端敏感、意志脆弱等。当学业的光环慢慢淡却,其各方面的缺点也渐渐暴露出来,而他(她)对此又无足够的心理准备,于是便如晴天霹雳、世界末日降临,难以承受所面临的“失落”。

其实,这种“失落感”是很正常的,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几乎人人都会遭遇或多或少的不快与挫折。但是,面对挫折,必须正视挫折,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免疫力”。

第一,要学会合理宣泄。人的心灵就像一条河流,各种心理不适就是淤塞物,不及时疏浚,终将不堪重负。所以,寻找平衡支点、释放心理能量、保持心境愉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种十分有效的疏导方法即为倾诉。教师、学生都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能将不愉快的情绪得以宣泄,以减少心理负荷。当然,除倾诉外,还可以做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以迁移不良情绪、多与同学交流以减少独处的时间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宣泄的方式必须合理,不能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与安全。在这方面,日本的“出气橡皮人”、美国的“出气橡皮砖”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我校也已设置了宣泄室,配置了宣泄人。

第二,要抓住机遇,勇于锻炼。其实,有这种“失落感”,正说明还有一颗敏感、自尊、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心,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新起点。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自由竞选、轮流坐庄”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组织的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只要正确定位、大胆锻炼、勇于探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孤立感:学会做人天地宽

刚开学,我就带着一脸忧虑来到学校。我很少开口,总是要别人问我或提到我知道的话题时,才说几句。有时说到一半便没人听了,不知是继续说好还是停下来,真是尴尬。于是我趴在桌上,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听着听着,便睡着了,得了个“瞌睡虫”的雅号;以后就干脆远离他们,真的睡觉去了。老师要我们毛遂自荐竞选班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和学科竞赛小组。我报了数学、英语课代表,英语协会、数学竞赛小组。因为英语、数学成绩不太好,便泡汤了,只剩了一个棋牌协会。后来,又因为棋赛时与人大闹了一场,棋牌协会也没得去了……看看现在的我,全身酸软无力,若不是凭着一只手垫着下巴,只怕连头也抬不起来了……——摘自心理咨询室案例

这位同学所遭遇的是比较严重的抑郁性神经症,简称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或悲伤,内心愁苦,缺乏愉悦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缓慢,疲乏无力,思维迟钝;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饮食过多或过少等生理变化;有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其实,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中人人都曾面临各式各样的不如意,遭遇形形式式的挫折,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化解不快,忘却烦恼;只有一小部分人不由自主地沉湎其中,难以自拔,日积月累,沮丧悲观,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放大成不可宽恕的“罪行”而要求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抑郁性神经症是心灵的杀手。近年来,中学生抑郁症患者呈迅速增多、日渐严重的趋势,甚至于走绝食、自杀的极端,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抑郁症患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切实做好自我调节。

第一,通过心理咨询加以调节。患者要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老师的治疗,客观地反映自己的病情,切忌被动、消极地抵抗。要正视自己的疾病,尽可能多休息、适度减轻学业负担,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快消除疾病。如果心中有什么不愉快不开心的事,可痛痛快快地向医生和老师诉说,不要把烦恼、忧愁放在心上,不要太压抑自己。

第二,调整认知,自得其乐。首先,对自己所面对的烦恼要有正确的认识。烦恼人皆有之,不要认为欢乐的情绪只属于那些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人,也不要因自己一时的烦恼而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只能与烦恼、抑郁为伴,无法享受快乐。其实,一个人快乐与否,与其生活观息息相关。有些人生活极其不幸,但仍能自得其乐,正所谓“知足常乐”;有的人似乎功成名就、生活优裕,却也郁郁寡欢。因此,要善于捕捉生活和学习中令人快乐的因素,少去体验和强化不愉快的事情,学会自得其乐。其次,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要素,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客观评价自我,给自己“减负”;有效控制自我,走出抑郁心境,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值”定得过高,不要事事非得与别人争先后、比高低;避免个人主义思想作祟,将个人的利益、名誉看得淡一些,“心底无私天地宽”,就不会终日沉浸在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自寻烦恼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逃避困难,而是要以乐观的态度来审视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找克服困难的动力。

第三,注重交流、合理宣泄。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都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以致于画地为牢,忧虑日增,不堪负荷。从生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哪怕身处荒岛,也会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倾诉。根据我们的调查,91.5%的同学内心都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人际氛围的认同;然而,能如愿以偿的只有57.5%。相当一部分同学处在“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交往的剥夺”与“情感的剥夺”一样,都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使其“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广阔的天地,也并非易事。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经常进行正向自我暗示,激励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坦然接受可能遭遇的挫折。其次,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正视自己、宽容他人、真诚主动、不拘小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欣赏(别人)。第三,要大胆实践,积极进行社交技巧训练,坚持进行“3分钟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自我想象暗示训练”等活动。

四、失重感:学会学习是根本

永远也忘不了初三,是我读书以来最光辉的时候。那时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三分之二的冠军都由本人包揽,其余的基本上也被本人以亚军之势占领。所以,自然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夸奖中,同学的羡慕里。而上高中后,却发现“高处不胜寒”!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是我读书以来所经历的最低记录——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都是屈指可数的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曾使人伤透心、流过泪的分数。我患上了“感冒”:懊丧、失落、厌烦、迷茫,找不到自己。我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摘自心理咨询记录

考进重点中学,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继续保持荣耀?据我们的调查,62.5%的同学对此问题十分担忧。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了。对于高一的新同学来说,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共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机械性记忆、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奉行“勤记、多练”的法宝,老师一遍遍地硬灌,学生一口口地强咽,将相关的知识点嚼得烂熟。上了高中,开学不久就发现,初中那套百试不爽的“法宝”突然失灵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全线告急。二是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被动学习、无所事事。初中时,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成了不折不扣执行教师指令的“学习机”;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习课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安排,而教师的“指令”又突然消失,许许多多已经习惯于执行指令的学生感到被吊在半空中,茫然手足无措。三是观念问题。在高一,还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于是,一些同学趁机放纵自己,或悠哉游哉,昏昏度日;或武打、言情小说铺天盖地;或网上聊天、电脑游戏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

学会学习是学生的神圣使命,更是将来立足社会之本。

第一,学习方式要改变。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差别很大,学习方法必须随之改变。初中阶段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侧重于形象思维,凭借博闻强记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的各科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若仍旧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必将焦头烂额、屡战屡败。所以,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从“题海战术”向注重题型的归类和解题规律的探求过渡,是高一新生的当务之急。

第二,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愉快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成为人生的一种精神皈依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成为新世纪的学习理念。高中阶段必须十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大学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一进入高中,教师便十分绝情地给新生“断乳”,给他们大量自主选择的空间与时间,以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必须改变初中的学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达到自律、自治、自理,将学习内化为一种生存的需要。相对而言,高一阶段确实要轻松一些,可以有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但学习依然是中心任务,将学习置之度外,是一种本末倒置。

高一新生的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走过这段崎岖的路。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德育|教育|不详|心理健康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