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正文内容

恰当运用“心理效应”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对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对心理效应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既有利于班级的科学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又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恰当运用多种心理效应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学家把心理效应分类为近两百种,这里结合我在班级工作的实际选取几种来谈,供大家参考。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班级教育管理应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更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班级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特别是运用好某些“心理效应”,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就能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一、运用 “首因效应”,提高班主任的亲合力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其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即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首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班主任在接班之前要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做好第一次发言,开好第一场主题班会,处理好班级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办好班上的第一件实事等,充分利用好首因效应。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提高教师的亲合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班主任在刚接班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二、运用“权威效应”,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感召力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又叫“名人效应”,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也就是“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营建自己在学生教育管理的权威形象,利用好权威效应正面影响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起到“尊师信道”的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权威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在他们那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名人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识特点所限,他们所崇尚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他们迷恋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一类,一般缺乏思想与内涵。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名人成功的轨迹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利用好他们的感召力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运用“门槛效应”,完善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

门槛效应(又叫层递效应)。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首先,要使目标的具有教育性、合理性。目标的制定既要对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教育引导作用,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同,因此,目标应小一些,容易一些,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使目标具有层次性、可操作性。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调动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应该将总目标或综合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呈阶梯状的子目标。学生一旦实现了一级子目标,即迈过了第一道“门槛”,加之教师的适时鼓励,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然后班主任再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目标层次,学生便能最终达到预期目标。这种分段式层层上升的做法,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为了更好发挥班级目标的教育、引导功能,在制定班级具体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时,可以把教育目标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目标,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每个阶段目标又分为若干子目标或小目标。认真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 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再次,要考虑目标的差异性和具体性。要注意针对班内学生的差异性,对发展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子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在后进生教育转化中,恰当运用这一效应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运用“鲶鱼效应”,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这一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同时我们要避免紧张过度,以防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较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干扰作用,它符合学生干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样的人放到适当的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五、运用“共生效应”,提高学生小组的合作能力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同学之间同样也存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现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互助互学的“合作共生组”。在学生座位安排上,可以把全班分成多个“合作共生组”,每个小组中要包含1—2名优等生,1—2名后进生,2—4名中等生,为他们提供指导,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组内开展互助合作,组间展开竞争,并把对个人评价与小组总体评价相结合。这样在“合作共生组”内,同学之间就会合作交流,产生一个个的“小导师”,优生带差生,帮助中等生,同时促进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你追我赶,每个同学不断完善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班级就形成了既互助又竞争的良好的班风、学风。当然,班主任老师还应该在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及时对“合作共生组”内不良因素进行矫正,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使“合作共生组”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班级集体合力,使班集体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六、运用“期待效应”,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期待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该效应旨在告诉人们:对个体由衷的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信心,激励个体向着期待的方向发展;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期待效应广泛地存在于教学教育活动中,而且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自身能够激励自己努力进取。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期待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要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地使用表扬和批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一个“自我评价”,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座标。学生的“自我评价”最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的褒贬态度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形成“自我评价”。其三,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渴望表现自己,让老师“刮目相看”的欲望。老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他们发挥积极性的机会。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抱着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人必然朝气蓬勃,言听计从,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七、运用“暗示效应”,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一般说来,少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班主任教师是学生的主要依靠对象和长者、智者、仁者的化身,是最信任人,同时也是施加积极心理暗示的人。在班集体的班风、学风建设中,“暗示效应”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教师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动作进行暗示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针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影视、文学作品等人类智慧的结晶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暗示效果。此外,积极向上、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同样起着较好的暗示作用。

八、运用“南风效应”,提高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感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强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暧,使行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之为“南风效应”。此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注意消解学生的心理防范,引导、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班级管理中,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不可高高在上,想当然。因此,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需要的“南风式”的教育方式,以消除被教育者的阻抗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事实上,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爱护和信任,是青少年的一种本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容忍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而不是截长补短,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学生取得的进步会更大。

我们还要认识到,心理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某些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如果没能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将会对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体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这些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

一、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防止“超限效应”

说理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它是班任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在进行说服教育时,有些教师如同“老太婆”一般,讲起来喋喋不休。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喜欢办事干脆利落,有时会对教师的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产生反感甚至逆反情绪。教师应该切记,针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批评。同样,对于学生的表扬要恰当,也不能太“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如果是这样,你的教育就会“过犹不及”,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在说服教育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尽量做到简捷明了,以防止产生“超限效应”。

二、在班集体管理中要防止“破窗效应”

马克思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首要的而又核心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而强大的班集体需要不断的加以维护,才能保持完整性和教育性。在班集体管理中,班主任要防止发生“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理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中詹巴斗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车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他把停放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一个星期仍完好无损。然后,詹巴斗把那辆车的玻璃窗敲了一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据此,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个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可能受到这一块窗户玻璃的暗示打烂更多窗户的玻璃,久而久之,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窗户越积越多,最后整幢建筑物会变得破烂不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就如同一座完好的大堤,班主任不能因为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小问题就不去重视它,出现了小问题要及时进行维修;同样,当个别学生出现破坏班级规范的行为时,班主任也要及时进行教育,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这样才能保持班集体完整和健康发展。

三、在班级制度建设和青春期教育上防止“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夏娃偷吃了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在进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要建立起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为学生指出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但往往忽略了青少年时期,正是好奇心较强的时期,也是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时期,青少年学生往往越不准的东西,就越能引起其好奇心,因而常会出现“禁果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这个事实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弄清为什么不许干某件事是合理的愿望。所以,班主任在不允许做某件事时,一定要充分地讲清理由并使之相信。如果理由不充分,反而会使学生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对学生不准谈恋爱解释“你还小,谈恋爱太早”,这个理由反而加强了孩子对成年人的羡慕,促使他们去偷偷尝试。所以,班主任在青春期教育时,要不避讳进行性教育、恋爱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青春期教育,减轻其神秘感,讲清楚青春期的学生有了性萌动,对异性产生爱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进一步以实际例子进行引导,讲清过早恋爱酿成的苦果,破除禁果效应。另一方面,班主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对禁止做的某件事情,必须讲清其理由,以防止“禁果效应”的产生。此外,禁果效应还启示我们: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四、在两类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要防止“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看法: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好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放松了对学习好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对学困生一差百差的偏见,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为教育转化增加障碍;这两种偏见、做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班主任要防止在这两类学生的教育管理上的“光环效应”。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有严明的纪律和明确的规范,还需要班主任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提高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谭保斌编著.班主任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杨金芳主编. 教育心理学,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德育|教育|管理|不详|班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