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课题>>正文内容

《区域推进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七期重点)(课题编号:NO27)                                                    《区域推进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周云华 邵俊峰                                                    课题组核心成员:沈国明、马骏、袁志强、倪文君、毕春勤、马宁、洪莉、王月兰、许祖兴、邹岳中、戴云珍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江苏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4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无论是教学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巨大的推动。《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在《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也同样指出:“提高地理新课程实施水平,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每一位都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史地学科和史地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史地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史地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使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认为必须要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全市的史地课程改革。                                                    (二)本市史地课堂教学的现状                                                    1、尽管课程改革在风雨中走过八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客观言之,我国课堂教学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依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                                                    (1)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教学方式的形式化;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2)教师课堂效率意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时间效率观念淡薄;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代替学的多少;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失调;接受学习时间和表达探究学习时间比例失调                                                    因此本课题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对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和研究,有其重要的价值。                                                    2、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对史地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史地教育不再是传统的“讲故事”和“地名+物产”,也不再是“讲讲、读读、背背、默默”的课堂,史地教育被赋予了“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使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与生活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思维、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史地教育要立足现实和史实,让学生在课堂、校园,在大自然、社会生活、历史资料中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心智。这就是学科的生命所在,也是史地教师的责任,本课题在区域推进中力求帮助史地教师真正实现“有生命”的课堂。                                                    3、在新课程实施之前,我市的史地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考史地均分一直在全省居于前列,但传统的史地教学方法越来越显出疲态,教师累,学生累,课堂效率低下,后劲不足,更无法实现史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情况看,普遍出现史地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被动机械,基础掌握不够,能力欠缺,学习差异分化大等问题。在这期间,本市一些史地老师也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但只是零星的,经验式的,也迫切需要全市性的新课程课题的组织和引领。                                                    4、在对全市各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史地教师中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大多数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缺乏创新和“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对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风格难于突破——有的已难于适应新的要求。新教师和老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都有不同的偏差,缺乏新课程理论的指导,对新课程教学与传统课堂的真正区别缺乏理解;对如何把握课程标准存在很大困难等等。教师多是“单兵作战”,其专业成长缺乏全市性的规划和引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形成全市史地课堂改革的热潮                                                    全面实施推进全市的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龙头作用。通过开展各项区域性的研究活动,使全市全体教师理解并确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在探究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全面提高史地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课改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实施本课题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新课程也为全市史地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借新课程改革这一东风实施区域推进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改革,有助于解决本市史地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更进一步,在不断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使全体史地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3.实施本课题有助于形成史地新型高效课堂                                                    史地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就是要求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行更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反映社会进步与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在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要注入时代气息,改变从课本到练习册、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性”体现在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而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更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4.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                                                    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传统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本课题对整个区域的学生负责,力求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到每一所学校的每一节史地课堂,倡导生活化和个性化。在课题的引领下,有助于系统地总结新课程实践的经验成果,有助于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5.对实验省份小区域的示范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以县域为基础进行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果说国家级、省级新课程的区域推进策略属于宏观、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的话,那么,县域新课程的推进属于在宏观指导下的微观探索,偏重实践研究。新课程的推进基于实践,为教学实践直接服务,这是县域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优势。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最终都是由每一个普通老师去领悟、实施,而对于面广量大的普通教师,县域推进可以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县域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优势是县域内部教师交流联系方便,活动组织灵活。对于新课程的主体——学生,在县域范围内也具有较多的共性,如学生的已有经验、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等,因而有利于整个区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对比研究。在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这对其他县市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有三个关键词:区域推进、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                                                    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本课题的区域推进在全市所有的高中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践,提高全市高中每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史地新课程是指当前我市在高中阶段使用的史地学科的新课程;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指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来说,区域推进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是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通过各种研究活动使全市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能以新课程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掌握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探索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脉搏,其研究价值在于将新课程改革与区域教师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将新课程改革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新课程的改革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本课题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新高考。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理论基础的地位非常重要,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吸收许多国外的教育理念精髓。在国内,以单学科进行新课程的实践研究已如火如荼,但从区域整体出发区域化推进为题的课题还不多见,且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在广大的非实验区省份由于不具备实践的基本条件,对新课程的研究特别是对区域性推进新课程的研究还有大片空白。在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中,目前国内较多地着眼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具体学科的区域性推进还有很多空白,因此,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对新课程实验区及即将进入实验区的省份都具有借鉴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                                                    (二)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首先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这对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高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                                                    (三)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团队学习。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其中团队学习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团队学习的修炼要求成员超越自我,克服防备心理,学会相互学习和工作,形成共同思维。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教师要适应学生全面、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进修,并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1、哈贝马斯的实践认知兴趣理论和解放认知兴趣:                                                    实践:即以语言为媒介,涉及人及其表现,关心人与人之间可能的理解,指导人们认识自身的交往。它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诠释;人类获得的经验意义、情境知识和现实,建基于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在实践认知兴趣的指引下,人们的关注焦点逐渐从教师个体成长转向教师之间或与其他教育者之间的协作发展。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有效同僚视导和伙伴协作共进有利于分享和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团体在探究和实践中的参与、改革,交往和互通中的规范、信任,开放和协作中的平等、分享,都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共同的价值和理念,更加促进了学习社群和专业社群的形成。                                                    解放:这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通过个体反思认识自己及其所处的环境,阐明限制实践活动的知识和社会情境,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兴趣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并改变世界。它引导出批判社会科学。这实际上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再造”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批判社会科学的直接意义就是反思教育实践过程。除了反思备课,更重要的是反思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既备教法,也备学法,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施教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                                                    2、组织气候理论                                                    如何利用习俗的力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学家乔治?斯特恩和卡尔?斯坦霍恩提出学校组织气候的概念。习俗的力量主要是“学校驱动力”和“学校发展力”。构建“学校驱动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组织效率。工作计划得当,安排紧凑,卓有成效地实现各项学校目标;(2)井然有序,按部就班,讲求整齐划一,共同合作,全面发展;(3)控制冲动,利用各种规章制度、习惯传统进行法制管理、人文管理。“学校发展力”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1)学术气氛浓厚;(2)成就标准认同;(3)个人尊严保障。特别要关注学校活动的群体交流,关心个人的发展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区域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全市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等多方面有一个根本改变和提升;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全市史地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                                                    1.区域史地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使全市史地教师在专业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2.创新高效的史地新课程课堂的普及                                                    通过示范引领、资源提供、自我反思等形式,使全市史地课堂形成一种“高效、活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质课。                                                    3.区域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学科教学理论和资料成果                                                    在课题实施中,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和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撰写论文和经验总结,编写相关资料,并发表、出版,推广研究成果。                                                    4.史地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及史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新课程史地教材的编写、对比、改造、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乡土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发新的史地课程资源。                                                    5.区域学生整体的发展与多元化评价研究                                                    由于对学生的发展很难量化,因此需要以新的评价方式辅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区域学生整体的发展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6.课题阶段成果的区域总结和推广工作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区域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积累的任何一个成功经验甚至失败教训,都需要即时与区域内的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如有可能,也力争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推广,以使更大范围的区域受益。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新课程背景下史地教师发展机制的研究                                                    2.高中史地新教材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教学方式的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5.新课程理念下史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6.新课程标准下多元评价方式的研究。                                                    7.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研究。                                                    以上各研究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辐射,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系统。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为主,并辅之以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分析法和文献法等。                                                    八、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学习相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培训骨干教师,确定总课题组成员,落实子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全面实施方案,并不断在研究中补充、完善。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汇集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总结。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6月)                                                    1、确定课题组成员。由教研室史地教研员周云华老师任总课题组组长,常熟市中学邵俊峰老师为课题组副组长,本课题的核心成员分布在全市八所学校,分别由各校的校长、副校长、办公室主任、德育主任、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参加,且都为市级带头人以上教学骨干,都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经验和能力,在本市史地教师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汇聚了几乎全市的史地教学骨干,这一方面说明了本课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除了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外,参与课题研究的有来自全市高中的成员近百人,这也充分体现了本课题区域化推动的目标和特色。                                                    本课题子课题及负责人如下:                                                    子课题名称 单位 负责人 副组长 子课题组其他成员                                                    《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史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常熟市大义中学 倪文君(校长,常熟市历史学科教改带头人) 陈华、陈雪文 薛卫娟、钱雪中、吴俊清、张慕颖、查晓峰、须文英、陶丽亚、魏春东、陆梅、张懿                                                    《历史新课程高效教学方式研究》 江苏省常熟中学 马骏(副校长,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茅丽亚 张健、程洁、姚蕾、戴静、樊溶溶、张洵燕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常熟市王淦昌中学 毕春勤(校办主任,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李敏刚、顾拥军 戴亮、殷东阳、吴敏芳、钱噙香、倪静花                                                    《新课程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常熟市梅李中学 许祖兴(史地教研组长,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任震乾 沈继盛、祝云伟、杜琴红、殷莉、侯丹、张钰鸿、万志春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常熟市中学 洪莉(历史备课组长,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沈素英、 金利刚、李峰、陶苑                                                    《历史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常熟市练塘中学 戴云珍(教研组长,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常熟市中学 马宁(德育主任,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杨平 张文英、张益、冯李军                                                    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目标达成的研究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袁志强(校办主任,市地理学科带头人)、王月兰(教研组长,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高建芳、杨文红、丁志芳、褚晓丽、徐芬、王新燕、张燕、缪英姿、张觉、杨建莘、浦丽华、陶丽娜、许文、丁志芳、高建芳、江水、曾惠红、吴亚平、范敏、朱亚勤、周红英、陆建芳、丁国华、方明红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资料建设研究 常熟市中学 沈国明(副校长,地理特级教师) 蒋少卿 管立红、陈静华、陆文博、李频川、齐本莹、陈敏良、曹宇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常熟市浒浦中学 邹岳中(德育主任,市地理学科带头人) 钱 献 杨英杰、顾 璐                                                    2、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实施前的地理教育现实背景,撰写《常熟市史地教学现状》,确定本区域推进史地新课程的总的研究方案。各校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与主客观条件及研究优势,确立子课题研究方向;制定出研究方案,围绕主课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实施研究。                                                    3、组织相关学习。一是采用文献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全市开列“学期读书单”,推荐或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供各校史地教师学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叶澜的《教育概论》、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谢利民的《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吴庆磷的《教育心理学》、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等,使老师们对建构主义学说、多元智力理论、发现学习、发展性教学理论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用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自己的教学。另外,组织老师们学习《历史、地理新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要求等有较好的理解。二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级、苏州市级史地新课程培训。                                                    4、召开现场研究会。2005年9月在实验中学召开了全市骨干教师会议,作为课题准备工作的预备会议。2006年1月在常熟市中学召开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进行现场听课及课题研究方案措施的研讨,为今后的研究确定方向。同时,各子课题负责人均召集子课题参加人员举行每月至少一次的研讨会。                                                    5、开展史地新课程实践工作。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史地新课程教学实验,在区内形成新课程实践的氛围。在这一阶段,已有不少老师获得了较好的新课程实践经验,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也在本区域内起到很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就课题的方案及申报、分工达成共识,并积极开展行动,课题最终获得省教研室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省教研室第七批重点课题。                                                    (2)参与课题的老师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对新课程的理念逐渐理解、消化,并付之行动,在专业的发展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增强,地理能力提高。                                                    (3)2005年12月28日,本市的薛卫娟老师和邵俊峰老师分别作为苏州大市历史和地理教师的代表在苏州开设首届新课程观摩课,他们的课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真正的新课程课堂。                                                    (4)2006年3月,邵俊峰老师作为全国新课程实验区的唯一教师代表,在全国新实验省份(五省市)大市级以上全体教研员参加的新课程培训中作专题讲座,题目是《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5)本阶段课题参与人员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已有三十多篇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出版新课程辅导用书5部,为课题的开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                                                    1、给全市每一位老师建立发展档案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的200多位高中史地教师建立发展档案,熟悉每位教师的学历结构、工作经历、教学特色、专长缺点,并了解每位教师教学及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发展档案包括出生年月、学历状况、进修情况、工作经历、教学特色、教学专长、所获荣誉、竞赛成绩、教学成绩跟踪、新课程教学中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对新课程的认识等栏目。                                                    2、开展课题开题、年审等工作                                                    (1)2008年4月,在张家港召开了课题的开题工作。江苏省教科院的朱纷、万伟老师,苏州教科院的朱院长、徐燕萍老师等专家出席了课题的开题会。与会专家听取了课题主持人的课题前期工作汇报和工作思路介绍,对课题的总体工作表示满意,认为本课题是工作、实践中出来的课题,是区域发展的需求,前期工作也比较到位,开题报告也比较成功。同时也提出了几个重要建议:既然是区域推进史地学科,史地之间的相关性要讲明;研究建立的基础,如前期的基础、调研的基础、国内省内基础等;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根据学校的特色有所选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几个方面:城乡的均衡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科研的先导、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机制的创新、全力打造优质的教育品质;建立示范性学校,子课题要有侧重;主题、灵魂是教师、学生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撰写“中小学教研课题年度汇报表”,并通过2008年课题年度检查。检查意见指出,本课题是从工作实践中产生的课题,目标指向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区域的发展,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以本区域史地学科的优势发展和前期研究为基础,研究队伍力量强大,覆盖面广,有影响,号召力强。建议强化“区域推进”研究,通过系统思考和研究实践,促进和强化区域内的校际联系、资源共享,在校际间、互动中实现整合功能,实现和谐、共进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系统、完整、符合区域联系的相关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                                                    3、强化“区域推进”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均衡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大校由于各项配置精良,师资雄厚,吸引了更多优质生源,课题研究一开始就形成良性发展;但部分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原因限制了课题研究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总课题组在统一规划领导中,加强了对部分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指导,给这些学校提供更多学习、交流、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发挥大校名校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带动这部分学校研究工作加快发展,使整个区域性课题的研究更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的整体合力,凸显本市史地教育区域特色。                                                    2006年,本市成立学科中心组,由苏州市、常熟市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组成员,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科活动,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精神,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全市高中史地学科的课改工作。                                                    农村中学和一些城市薄弱学校的史地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本市新课改的全局,如何促进这些学校史地教师的发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除了采取本校骨干教师引领带路之外,主要采取学校之间的对口交流,即由重点中学与薄弱学校之间结对,如常熟中学的历史组与梅李中学的历史组、常熟市中学的地理组与练塘中学的地理组、常熟市中学的历史组与大义中学的历史组等等,通过活动交流(如送课下乡、课题研讨等),促进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根据子课题负责人的专长确定子课题的方向,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如大义中学的倪文君老师是一位校长,由其承担《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史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很合适,沈国明老师是《新高考》命题专家,因此由其领衔承担《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及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的研究》这一子课题;朱振乾老师是常熟市初级中学的校长,《高中史地教学与初中史地教学衔接的研究》比较容易把握……当然,作为课题主持人和其核心成员,对每个子课题都共同商讨,在必要时给予同伴互助。                                                    4、开展“区域推进,与新课程同行”系列活动                                                    (1)大力开展全市性课堂研讨,实现整体推进                                                    ①加强全区性听课调研,形成史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史地教研员随时深入学校听课指导。每次听课结束后,都深入、客观地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下阶段改革的方向,形成各科自主高效课堂指导意见,组织全市史地教师学习。                                                    ②定期组织课堂教学总结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各有侧重,有针对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讨,有学校整体推进的经验交流,有评比性质的总结展示;活动形式也立足实际,富有实效,如课堂教学现场观摩、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分层展示、典型教研组成果材料展示等,使区域推进课堂改革工作逐步深化。                                                    (2)构建网络,形成合力                                                    构建五条新课程研究和实践通道,再结成网络。                                                    一是学科中心组,承担本市新课程教学的课堂研究、指导和评价工作;二是学校骨干教师,负责校内的指导、示范和总结工作;三是史地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学校史地学科整体推进的策略研究和实施;四是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利用其大多为校级领导或学校中层的优势调配资源,加强校级的协调和子课题之间的协调。五是为本市20多位新教师配备了一位指导教师,共同发展。                                                    (3)实施全市跨校教研,实现学校间的相互促进                                                    为促进学校间的交流研讨,在全市开展了跨校教研活动。在广泛征求各学校意见、了解广大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跨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骨干教师送课、联片教研、分层支教、集体备课等,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共享与互助。同时组织了学校间的自主教学联谊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结对子,确定联谊内容。跨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实现了全市教学资源共享,而且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全市史地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典型引领,探讨高效史地课堂教学策略                                                    ①典型学校引领,实现学科研究的重点突破                                                    在区域推进自主高效课堂建设的进程中,部分学校成为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我们及时将这几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分学科组成研究团队,每所学校重点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提炼自主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供全区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②骨干教师典型案例引领,探讨学科教学规律                                                    课题开展期间,利用各校骨干教师为各级教学研讨会提供观摩课的机会,采取以典型案例研讨为凭借探讨学科教学规律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其基本做法是:教师独立备课试讲——集体研讨,提炼教学思想或规律——再次实践研讨——总结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全市观摩学习。这种凭借典型案例探讨教学规律的做法,不仅实现了以点带面、资源共享,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提高了教学改革质量。                                                    本阶段,利用市级公开课和评优课的时机组织全市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如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案例研讨反思,不同教师的分层反思等,反思的核心问题是:热热闹闹的课堂经“大浪淘沙”以后,真正属于学生的还剩下多少?课程的目标体现了多少?离“精彩课堂”还有多远?精彩课堂的关键是有合适的课程目标和达到全部目标的合适手段。如果说,一堂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那这堂课就是有效的,一堂课超过了预设的目标,那这堂课就是高效的。若我们教师能创造性地达到了所设课程目标,那么,他们就实现了新课程的模仿者到新课程的真正实践者的提升,明显促进了其专业发展。                                                    在评优课、公开课中,组织全市尽可能多的教师一起参加听课,并要求全体教师在听课之前就同样课题进行设计,带着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听课进行比较,力求收到实效,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堂效率。经常开展全市性的“新课程反思沙龙”,如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案例研讨反思。注重分层反思,让新手型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从不同层面的教师获得多维发展。                                                    5. 研究高中史地新教材                                                    新课标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这被称为“新理念”。比较起原来的教学大纲,新课标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做法,这被称为“创新”。最大的改变不是形式上体例的转变,而是在内容上的实质性调整。以前传统的历史课本,主要照搬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加上中学教育对历史的忽视,造成许多学生讨厌历史,对历史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机械记忆,就是照搬教材结论。现在的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现象,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历史结论性的条目少了,资料性、思考性的内容翔实了,史料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思考历史的空间大了。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以利于不同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材始终把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把综合的、动态的观察世界的地理思维方式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立足点。教材内容上也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了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因此,高中史地新课教材定位、呈现方式以及编排方式等都有了全新的变化,但作为新生事物,教材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善。                                                    (1)对历史、地理新教材编写理念的研究                                                    (2)对各版本历史、地理新教材的比较研究                                                    (3)对学生使用历史、地理新教材的反馈研究                                                    (4)如何科学使用新教材的研究                                                    6.区域校本学习资料的开发和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辅导用书,这种辅导用书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资源,且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因此,我们研究编制对应本市学生特点校本学习资料,供全市高中各年段学生选用,以提高学习及复习效率。在计划实施中,本课题组分工明确,既有对编写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指导;也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研究;同时,实践的老师提供老师的编写反馈和学生的适用反馈信息。在编写实践中,往往由相关课题组全体成员商量体例,由一位负责撰写样稿,再进行讨论和修改。在样稿形成基础上,根据每位成员的研究特长进行编写分工,最后进行汇总和修改。在编写中,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进度由学生部分试用,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再进行修改,以体现校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7、构建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提高                                                    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影响着全市的新课程推进,因此,利用县域范围小,机动性强的特点,制定灵活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全市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热情。本市制定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实测评价量规(包括课堂效率总指标、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学生探究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等)、学生问卷评价、学生基础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教学案设计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等等,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打破了学生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提高了本市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同时,在本市命题的地理试卷中,大量增加学生探究性内容,并在分值评价中增加了“分步给分”和“梯度给分”等内容,体现新课程的“过程性目标”。根据各校评价效果反馈,不断提高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正。                                                    8、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听取课题组主持人和子课题负责人的阶段性课题中期汇报                                                    2008年10月19日,课题组全体核心成员和其他部分课题成员在常熟尚湖高级中学召开课题阶段性总结和汇报会议。会议听取了总课题主持人和子课题主持人对各自负责工作的进展汇报,并进入了深入的探讨。2009年11月28日,又召开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会议中各成员分别进行了交流,并听取了尚湖高级中学方明红老师的一节汇报课《海水的运动》,在交流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后阶段的思路。会议意见有:对部分修改的子课题要突出与总课题的相关性;区域推进的过程和方法还需加强;个体发展与区域的关系;在区域性中做文章(全体性、主动性、推动性);在实践中想妙招;在成果呈现方式上多思考(多角度呈现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等。                                                    9、专家引领,理论浸润,“请进来”                                                    2007年3月课题主持人在南京市接受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七批重点课题的培训,鼓舞了斗志,提升了信心,学习了方法。特别是杨九俊院长提出的“要有自己明确的教学观念”、“把教学当学问做”、“对教学行为要有科学意识、问题意识”、“关注研究的三重境界”等观点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另外,省级获奖课题主持人代表的交流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一阶段,多次受到了江苏省教研室、苏州市教科室和常熟市教科室专家的帮助,在课题的目标、课题的研究方法、具体实施对策方面得到很多启示。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江苏省地理、历史新课程工作会分别在常熟召开,我们也有机会邀请省教研室的老师、省内知名特级教师以及各大市的教研员进行现场指导,对本市地理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课题也获得了江苏教育出版社丁昌桂副总编、南通市教科室冯卫东主任的指点和帮助。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学习了与新课程实施、推进相关的理论书籍。                                                    10、区域推广,共同发展,“走出去”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在区域推进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在更广阔的空间展示自己,在交流中检视自己,发展自己。高中历史学科中心组2008年、2009年先后两次赴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和吴江中学进行对口交流,传播本市新课程实践的经验;毕春勤老师于2009年初应邀赴苏州就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复习应对进行专题交流;课题组先后有四位老师(王月兰、洪莉、邵俊峰、陈静华老师)赴泗洪为当地全县老师开设新课程观摩课;课题组先后有薛卫娟、樊溶溶、邹岳中等多位老师作为苏州新课程实践的排头兵进行了苏州大市的新课程观摩课展示活动;邵俊峰老师还应各省教研室、教科院之邀在全国部分实验省市的骨干教师培训中作省级新课程实践报告和观摩课展示,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影响,也体现了本市新课程研究走在了前列。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                                                    1、组织好各子课题组的教育研究活动,做好相关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汇总;                                                    除了课题组成员经常的相互交流研究外,于2009年11月13日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召开了课题组核心成员、子课题负责人的课题结题研讨会,并请市教科室的陶振环老师等专家把脉、指导,对结题工作做具体的部署。                                                    2、以学校为单位,子课题撰写结题报告,实验教师撰写个人实验论文;                                                    3、汇总各课题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总报告、校本教材、优秀教案集、论文汇编。                                                    4、同伴互查,并请专家诊断。                                                    5、推广整合。                                                    第三部分 研究成果                                                    一、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育理念,追寻新课程改革本义。                                                    本课题的实施使课题组全体老师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理论学习机会,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把学生看做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既具有“手段”的价值,又具有“目的”的意义。                                                    其基本理念有: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史地课程。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史地。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史地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史地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我们组织全市高中历史地理教师认真学习《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高中历史、地理《课程标准》和历史、地理新教材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基层老师们对课改的总方案、总目标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及高中历史、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等在理解上有了新的突破。使教师们不断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加以定位,对课堂教学加以重新认识,从而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课程的洗礼。                                                    通过培训及实践,全市高中史地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了如下共识: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总结了区域推进新课程史地教学的学科管理新模式                                                    经过课题组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本市史地学科特色的“学科中心——学科基地——大备课组——小备课组”管理体系,以学科管理来推进学科建设。创新了教研工作机制,优化了教研方式,丰富了教研内涵,提升了教研品位。先后成立“导师团”,加强理论引领和专业示范。组建“调研组”,进行教学督导和问题诊断。建立“支教队”,开展跨校结对和同伴互助。推出“比武周”,形成教学上你追我赶、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以学科管理来推进学科建设,就是指导全市高中史地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以规范促提高:                                                    1、常熟市史地学科“十到位要求”                                                    (1)课前两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就是大到每学年、每学期,小到每周、每天的安排都必须细化,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学科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展开。校本研究到位,即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改课、六认真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在大小备课组要形成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2)课中三到位:重点难点要到位,即教学时应突出重点,巧破难点,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通俗化,枯燥问题趣味化。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习惯方法要到位,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点拨。如大声读书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快速翻书的习惯、高声呼应教师的习惯(教学同步思维)、理性回答问题的习惯)、当堂巩固的习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解答试题的方法、应对考试的方法、表达问题的方法(含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规范性、考试时主观题表述的规范性等)。                                                    (3)教学管理到位,就是要狠抓学教同步,增强学生的思维紧张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课后五到位:督查反馈要到位;单元训练到位;提优补差到位;交心工作到位和教学反思到位。)                                                    2、青年教师五先五后规范                                                    五先五后即:先备课(对听课的内容要先备好课,确保听课效果)后听课、先听课(上课前须先听同备课组的骨干教师上课)后说课、先说课(根据听课情况二次备课后再说课)后上课、先做题(布置作业前须先做题目,然后进行作业设计)后作业、先批改(作业、练习须批改统计分析后再有侧重点地讲评)后讲评。                                                    3、四课型模式                                                    (1)新授课要求:细梳理、广联系、重建构、勤交流、多运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突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和实效性。                                                    (2)复习课要求:把好五度,加能增效。就是延展知识宽度:模块的整合度;挖掘思维深度:知识的内化度;加大管理力度:学习的紧张度;提高考查信度:训练的吻合度;突出提升效度:能力的达成度。                                                    (3)练习课要求:从巩固的角度讲,做到新学知识及时练,易混知识对比练,重要知识反复练。从强化的角度讲,做到阶梯训练,巩固检测,反馈内化。从活用的角度讲,做到典型习题例析,巧设错题反思。                                                    (4)讲评课要求:讲评要整理信息,突出整体性;讲评要突出重点,讲究针对性;讲评要学生参与,体现主体性;讲评要巩固双基,抓住基础性。                                                    三、建立了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教师发展新模式                                                    从区域推进的角度看,“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堂课、一个教师、一门学科、一所学校的单一目标,而是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的共同目标。“高中史地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达成必须综合强调教研部门的指导力、学科中学组成员的管理执行力和教师的研究力和操作力。“史地有效教学”研究必须从个体走向团队,从零散走向系统。                                                    (一)构建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提高,增强教师发展内驱力                                                    1、搞好一年一度的常态高效史地课堂比赛                                                    为有效检验全市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性的常态史地高效课堂大比武活动。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由过去的打造少数教师的精品课,转为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研究,采取学校推荐与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比赛教师,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真实的凭借;二是将教师个人成绩与教研组团体成绩挂钩,提高了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三是及时组织好比赛后的展示和反思、总结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再指导、再提高。                                                    2、分期分批开展高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                                                    为加大区域推进史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近三年,分期分批开展了高效课堂达标调研活动。制定了《常熟市教研室对高效课堂达标实施方案》,具体提出了年内达到的目标、高效课堂验收的基本标准,以及操作的进度、层面和流程。按照学校教研组自检——教研组提出申请——教研室及学科中心组审核验收——全市总结的操作流程,对全市各学校史地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达标验收,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员参与。                                                    3、总结表彰,推出典型学校和课堂改革成果,评选常熟市先进教研组和备课组,并将评选结果纳入督导“课堂教学”项目评价。                                                    高效课堂评价机制的构建,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区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开展县域特色的新课程培训、研讨                                                    课程改革的推进,带动了本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课题组将课程标准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全区开展“走进新课程”系列培训活动,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把握课改新特点、新规律,对课题及时进行调整,适应课改新形势,创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道路。                                                    1、建立学科基地、学科中心组,建立大备课组                                                    本市历史学科基地设在梅里中学,地理学科基地设在尚湖高级中学,作为进行县域交流、研讨的主要基地。另外,抽调全市的骨干教师各8人(多是本市或大市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组成历史、地理学科中心组,负责对全市史地教师的辅导和新课程的推进研究,把课题研究的重心前移,确定了把问题课题化、把工作实验化、把过程科学化、把结果成果化的课题化教研工作思路,逐步将粗放型、离散型的教研方式转变为课题化的集约型研究,提高了教研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科研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先导作用。                                                    另外,从全局考虑,把全市的同一年级的历史、地理教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备课组,以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具体做法有:                                                    汇集全市同一年段史地教师的个人信息,将个人通讯联系方式打印分发给本年段所有史地教师,不仅有助于教研员和全市史地教师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学校史地教师之间的联系。                                                    对全市的史地教师进行分工组合,对每位教师明确目标和任务。如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要求定期将同步学案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电子信箱(群发)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供他们参考。对本年段的历史地理信息、历史地理资料的整合也由许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承担。同时,聘请高年段的史地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或参与地理资料的编写。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加强“大备课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每月一次的定期例会非常必要。例会地点不在教研室,而是轮流安排在各个学校(包括薄弱学校)。针对新课程的特点,每一次例会都有相应的主题。                                                    注重新老教师之间的结对互助。在全市范围内我们组织年富力强的史地教师或部分重点中学史地教师,与薄弱学校的史地教师或新走入工作岗位的史地教师进行结对,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结对时,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2、远程研修,自觉行动                                                    2007年开始本市利用全国中小学继教网对全市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成立了高中地理辅导组,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辅导策略。培训的课程有《新课程培训——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地理教学改革》《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等,辅导老师监控好每位学员教师的学时,并加以督促和指导,同时定期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完成批阅和评论。通过经常与每位老师联系,使远程学习与交流成为每位教师自觉的行动。                                                    3、设立QQ群,加强联系                                                    建立“常熟地理”“常熟历史”QQ群,要求全市高中史地教师全部加入这一QQ群,并采取实名,作为全市高中历史、地理教师交流的即时平台。群里就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好的措施等展开讨论,同时发布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全市教师共享。                                                    4、创建平台,榜样带动                                                    本市建设了网站《琴川百家》,作为全市史地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平台,在网站上即时推出本市新课程实践中的热点新闻,为一线教师开设高水平、实用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和教师人力资源库。每月定期从网上、报刊杂志上精选三五篇有关高中课改的高质量论文,通过网络推荐给一线教师学习,让他们及时了解课改信息,把握课改方向;及时将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创造性运用通过网络传达到各位任课教师。同时,着力推介本市在新课程推进中有突出成效的教师和教研组,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市高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和新课程向纵深方向的推进。在网站上让老师们发表课改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课改论文、经验总结、评论、意见和困惑解答等。网站的开设进一步营造了我市浓烈的历史与地理课改氛围。另外,作为苏州市地理学科基地,我们还创设了一个地理类网站《地理家园》,成为地理教师共同探讨、研究的平台。                                                    5、以新促老,共同提高                                                    本市的新课程培训从青年教师开始突破,不仅因为青年教师是本市高中地理教师的主体,且多在高一、高二年段教学更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更新观念快,接受能力强。另外,由各校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新课程课进行评价和指导,这样,从客观上迫使老教师顺应形势,不甘于作“新课程的旁观者”,去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研究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以适应指导者的角色。                                                    (三)抓好全市各级教研活动                                                    为使全市高中史地教师在学习课改精神的基础上,把学科新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我市高中史地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市史地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我们具体抓了三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来促进和推动区域的课改进程。                                                    第一个层面:抓好学校教研组活动。在教研组长会上,要求组长每学期必须组织学习二~三次有关课改精神和学科理论的学习,每学期布置好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学习内容和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随教研组计划一起上交教研室教研员备案)。当然,各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自定活动内容,教研活动做到定时、定员、定点和定内容,也可结合主题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努力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并及时积累资料,如有条件,学科教研员就一起参与。                                                    第二层面:抓好市级教研活动。高中史地学科每学期在区域(即全市性)层面上搞好四~六次(每个年段每学期都有一次),有主题的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全市教师积极参与和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市级史地教研活动,使老师们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持人在平时下基层学校进行学科视导和指导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各学校史地教研组的课改经验和特点,并及时加以提炼。                                                    以下所例为历史学科2008年第一学期市级教研活动的安排:                                                    时间 研讨地点 参加对象                                                    9月9日 常熟市孝友中学 课题组部分成员                                                    9月25日 常熟市中学 全体高三任课教师                                                    10月10日 常熟外国语学校 高一全体任课教师                                                    10月12日 常熟浒浦中学 高二全体任课教师                                                    10月20日 外国语初级中学 学科中心组成员                                                    ……                                                    第三个层面:抓好区域间教研活动。                                                    如2006年10月份苏州市一中全体高中历史组老师来常(梅李中学)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交流;同年10月,昆山市全体高三地理教师也来常(市中)进行了地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交流。2006年11月份,我市承办了江苏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大市级教研员会议暨新课程研讨活动,与会人员对我市高中地理课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省教研员王必亚老师、于蓉老师充分肯定了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2007年10月,我市还承办了苏州市高中三星级高三历史备课组长会议,与会教师对我市高中历史单科高考以来取得的佳绩赞不绝口。2008年4月,我市承办了苏州市重点中学高中地理备课组长会议,我市作为苏州市的地理学科基地,在地理新课程新教学方式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2008年10月,我市又成功承办了江苏省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会,省教研员高度评价了我市区域推进新课程的工作。我市三年内承办两次全省新课程教研工作会,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市在史地新课程推进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课改工作的进程。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地理教研工作的实践、思考基础上,周云华老师的《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表在《地理教学》2008年第1期上,周云华老师和邵俊峰老师合作撰写了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地理教研工作》,发表在《地理教学》2006年第5期上。                                                    四、总结提炼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操作策略,建构了区域特色的史地学科教学策略。                                                    提高史地课堂有效性的本质就是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全市史地教师在遵循学科学习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合的史地课堂模式和策略,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一)地理                                                    (1)地理课堂主体探究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经历过程,重视探究;借助图像,引导探究;重视主体,发展探究;拓展引申,活化探究;借助案例,深化探究。以该模式为基础的课例获江苏省新课程设计一、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发表,如《是否可以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获江苏省新课程教学设计一等奖,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培训用书作为经典课例收录;论文《对地理新课程“问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2)利用乡土资源指导学生探究模式。编写了系列活动设计,发表了《“本地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十多篇论文。                                                    (3)高三复习课中的“地理课堂范例法”。                                                    本模式中,各类箭头代表了不同的模式实施过程与内容。图中①表示教师提供范例;②表示学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③表示教师提供给学生信息,并对学生探究案例提供指导;④表示学生根据范例提供的情境提出问题,充实范例;⑤表示学生在活动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⑥表示学生通过资料、图像等信息提取整合的知识;⑦表示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⑧指学生对案例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左侧粗箭头说明范例设计与范例教学源于地理知识(体现范例教学的基本性原则),右侧箭头说明范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应用本模式的范例教学过程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教师提供范例                                                    第二阶段:学生根据预先被告知的范例提供互联网等途径搜集资料,同时教师提供部分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学生对资料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学生对案例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允许学生之间交流,以分享探究成果。                                                    第五阶段:由“个”到“类”,学生将探究获得的个案联系到相近的地理环境中去;同时,针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需求解决对策。                                                    第六阶段: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归纳,将案例探究的知识回归。                                                    根据这一“改进版”范例教学而撰写并发表的论文有《中学地理范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范例教学实例剖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等。                                                    (二)历史                                                    本市以历史的概念教学和建构——体验——评价为特色,促进了新颖历史课堂的建立,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效果。常熟中学马骏老师负责的“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效课堂”、王淦昌中学毕春勤老师负责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常熟市中学洪莉老师负责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尚湖高级中学王月兰老师的“”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目标达成的研究”等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常熟市中学的马宁老师的“历史概念策略教学”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影响很大。                                                    以下为我市老师创设的历史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区域推广,效果较好。                                                    在史地学科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践中,避免了三种形式主义,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设计和教法运用中的形式主义——华而不实;教材处理中的形式主义——避实就虚;教学策略上的形式主义——动而不学                                                    五、对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性进行深层研究,加强可操作性进行区域推广                                                    1、按知识分类要求寻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本阶段组织部分教师研究课标,结合本地条件,选择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以电子邮件群发的形式供全市老师参考。如下表为本市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适应性表格(以地理为例),表中推荐等级为二星以上的可以考虑在课上应用,其它课标内容参照此表进行设计。                                                    推荐等级及评价 自主探究的内容 自主探究方式 时间安排                                                    ★(提高学生兴趣,操作困难)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科普网上查找信息、计算机动画、画图等 课外                                                    不适合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系概况 陈述性知识 课中                                                    ★★(有一定操作性,但探究性不强) 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通过资料,与其他行星进行对比;角色模拟——生物访问地球 课中                                                    ★★(探究性较大,但探究难度大)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据图分析太阳辐射分布规律;计算机模拟太阳辐射影响下的大气运动、水循环;参观大棚农业;实验:光照对农作物的影响 课外、课中                                                    不适合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耀斑特征 陈述性知识 课中                                                    ★(验证规律,探究性不强) 对气候的影响、干扰无线电波、磁暴等 资料分析法,资料收集 课中                                                    ★★(简单,可操作,但探究性不强)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和公转特征 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人体演示;绘画;记录观察结果 课中                                                    ★★★(探究性和操作性均强)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中的地转偏向力;角色模拟探究时差;读图、绘图;自制区时表;探究生活中相关例子 课中                                                    不适合 黄赤交角 陈述性知识,且难度较大,讲授为主 课中                                                    ★★★(探究性强,操作性强,有后续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学生绘制在不同节气的太阳直射点;动手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探究移动的规律 课中                                                    ★★★(探究性强,操作性强,有后续意义) 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 实验法研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长长短对热量的影响;结合地球仪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长长短是如何变化的;探究五带和四季的成因;观察法(如影子的长度);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楼房间距等) 课中                                                    不适合 地球的圈层结构 陈述性知识,探究难度大,探究性不强(可制作模型) 课中                                                    2、指导课堂活动效能的量化,增强课堂活动选择的可操作性。                                                    引导学生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个特色,但不同设计的活动效能差距很大,因此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表,可以有效帮助全市教师选择适当的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为此,学科中心组制定了以下有效活动计算公式:                                                    活动有效率=(活动效果/活动投资)×系数                                                    其中,活动效果等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获得课标知识+巩固课标知识)加上学生能力提高效果(实践+知识应用+合作),再加上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为了便于操作,每个因素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分别用数值2、1、0、-1表示)                                                    活动投资=课堂活动时间+课前预计准备时间+活动的器材投入。(课堂活动时间以4分钟为数值1,减少或增加1分钟数值相应减增0.2;课前预计准备时间主要考虑学生准备活动投入的时间精力,这也是一种成本,以15分钟为数值0.2,减少或增加15分钟数值相应减增0.2;活动的器材投入方面,利用身边现有材料或自制的的数值为0,购买材料再自制的数值为0.1,购买成品活动器材的数值为0.2)                                                    系数为活动的不可替代性程度和活动的创意二个因素相加。若活动是必需的且不可替代的,数值为1,否则,数值为0.8;活动若有创意,数值为0.1,否则为0。                                                    这是可以是同一课题不同活动形式的量化比较,也可以在不同课题中应用。在全区域范围内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精彩纷呈的教育实践。                                                    在课题的引领下,本着区域互助、智力共享的原则,本市高中史地教师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教育实践。一大批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脱颖而出,常熟市中学邵俊峰、陈静华、大义中学薛卫娟、莫城中学王月兰、浒浦中学邹岳中、常熟外国语学校马炳南等一大批教师被推荐参加苏州市新课程地理、历史观摩展示课,获得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另外,常熟中学的张丽新老师、常熟市中学的邵俊峰老师在江苏省地理新课程现场会上开设观摩课,均获好评。邵俊峰老师应邀在新疆、南京、无锡等地开设省市级新课程观摩课、研究课,陈静华老师、王月兰等老师应邀赴宿迁开设新课程示范课。课题组的王月兰、方明红老师还为来自新加坡的客人展示了历史、地理新课程观摩课。                                                    参加江苏省、苏州市高中历史和地理新课程评优活动,有20多人获苏州市级以上等级奖。其中王淦昌中学的顾拥军老师、常熟中学的茅丽亚老师、常熟市中学的陆文博老师、常熟外国语学校马炳南老师获得苏州市评优课或新课程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其中茅丽亚老师将代表苏州市参加2009年12月举行的江苏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优竞赛。另外,尚湖高级中学的袁志强老师、常熟市中学管立红老师等获得苏州市二等奖。浒浦中学的刘英老师获江苏省地理评优课一等奖,常熟市中学的邵俊峰、蒋少卿、李频川老师等获江苏省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一、二等奖。                                                    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教师合作。教师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合作中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如2007年3月由常熟市中学马宁老师设计、由大义中学薛卫娟老师执教的合作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得到了苏州大市高一年级历史教学骨干的一致好评。2006年11月谢桥中学王嫣老师(历史)和叶咏梅老师(艺术)共同演绎的综合课——《服饰》,可谓匠心独具,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这些精彩的课例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合作舞台。                                                    通过对高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学习和实践体验,我市史地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初步发生了喜人变化,突出表现在:                                                    1、新课程实施凸现了教师专业化特点及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老师们在试用新教材时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等观念。教师的角色意识有了变化,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使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始形成。                                                    3、教师开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突出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注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全面发展。                                                    4、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转变,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形式上,不再满堂灌了,不只是采用一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了,基本改变了那种“讲听式”课堂教学状态,教师的教学民主而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比较充分地显现出来,课堂显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比以前大多了,素质发展也逐步显得全面了。                                                    5、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性,留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6、由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对话、沟通、交流、互动与合作,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教师学会倾听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寄托,人格受到尊重,心理获得安全感,为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教师在倾听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切实大面积提高质量。                                                    7、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讲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科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大学科观,学科之间是交互整合的。在教学内容上,开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社会文明成果作为课程资料,根据学生需要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教科研能力增强                                                    通过参与史地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在全市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取得了许多成果,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成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能熟练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大批农村学校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了全市的学科骨干教师,他们参加学术交流,开设示范课、优质课,在全市性的赛课活动中获奖。正是由于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们普遍感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要表达的也多,撰写优质教学设计和撰写论文的也就更多。在课题实施的4年,全市史地教师撰写论文数百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上百篇。(见成果附表)                                                    在课题研究中,许多学校的史地教研组在不断成长,如常熟市中学的地理教研组2007年获苏州市十大优秀教师群体称号,并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研组;2007年,本市历史学科获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                                                    (二)形成了新颖的学生观和课程观                                                    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了师生关系。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的课堂,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也带走了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随时面对学生挑战的课堂,面对课堂中随时的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本市史地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得到了提升,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新课程的研究实践中,我们老师认识到,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遇”的情境,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环境”,课程中的知识不是僵硬、死板的,必须作为“对话者”,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逼迫”自己不断学习,“逼迫”自己提升专业水平。                                                    附表:课题实施前后全市高中史地教师抽样调查统计表(每节课后的反思;基于问题研究已成为工作常态;师生关系;职业倦怠;每年撰写的论文数;公开课的开设情况等;)                                                    (三)全市史地教师均衡、梯度发展                                                    与教学质量提升并行的是学校史地教研组面貌的改变。探索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使全市所有史地教研组都走上了科研兴校之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已成为常态。课题的推进,使先进教研组更先进,一般教研组变先进,基本消灭了薄弱教研组。以全市的七所高中的地理教研组为例,常熟市中学地理教研组是苏州市优秀教师群体、苏州市优秀教研组;常熟中学地理组是苏州市地理学科基地;常熟尚湖中学地理组是常熟市地理学科基地;常熟市外国语学校地理组拥有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和常熟市地理学科中心组成员各1人;常熟市浒浦中学地理组拥有多名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和学科中学组成员;常熟市梅李中学拥有曾两次主办过苏州市地学会年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常熟市王淦昌中学的新教师发展迅速,在最近的常熟市和苏州市地理基本功竞赛中连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课题的实施加速了全市史地教师的成长,2009年,全市史地教师中已拥有特级教师1人,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苏州市名教师2人,常熟市名教师2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7名,常熟市史地学科、学术带头人40名,常熟市教学能手55名,远远超过课题实施前的2006年。                                                    附表:常熟市骨干史地教师2009年与2006年对比。                                                    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学生个体在学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升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学理论,变观念,明方向,积极投入,策略得当,重过程,重实效,不作秀。其主要路径有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实践活动。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                                                    三是计算机环境。提供多媒体、网络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活动。                                                    四是长作业。长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去完成,这段时间可以是几周或者是几个月,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延伸。                                                    自主学习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爱学习,而且会学习,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面,课题组成员作了研究总结,如沈国明老师撰写了论文《关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几点思考》,发表在《地理教学》2007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对学生研究性活动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首届地球小博士竞赛,试题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要求较高,有三位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多人获得二等奖。练塘中学的戴云珍老师的“历史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子课题作了重点的研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其他史地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转变,尽管是无法量化,但学生的能力明显加强。                                                    (二)减负增效                                                    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使学生课外负担明显减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更有价值的是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                                                    附表:学生样本调查表。                                                    附:江苏省常熟市历史(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表(学生)                                                    学生 学校 出生年月 性别                                                    你对自己当前的历史(地理)成绩满意吗?请说明理由。                                                    你是怎样学历史(地理)的?你对自己学习历史(地理)的方法满意吗?为什么?                                                    你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如何?为什么?说说理想的历史(地理)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课前准备你重视吗?上课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吗?参与度如何?为什么?                                                    你感觉历史(地理)作业量如何?请在右侧打钩 来不及完成;较多;能接受;较少                                                    你如何利用自主学习时间?                                                    课题组邵俊峰老师总结课题组的实践经验,在《地理教学》上发表了《高考地理复习中的减法与加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县域整体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业成绩普遍提高,在2007到2009年的高考中,在全省上百个县市区中,我市的高考成绩均列前十位(苏州市第一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也取得A率远超省平均的成绩。从学生的变化来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促进了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许多学生撰写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表达了他们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收获。                                                    附常熟市历年来的高考成绩情况统计表                                                    年度 考试                                                    级别 考试名称 常熟市平均成绩 参考值 自评                                                    等第                                                    取值                                                    范围 平均                                                    成绩 本市                                                    名次                                                    2002~2003                                                    省级 高考 88.91史                                                    101.7地 江苏省 86.62                                                    94.76 苏州                                                    第一 优秀                                                    2003~2004 省级 高考 108.9史                                                    110.6地 江苏省 99.95                                                    93.37 苏州                                                    第一 优秀                                                    2004~2005 省级 高考 106.9史                                                    93.79地 江苏省 95.3                                                    82.17 史第二                                                    地第一 优秀                                                    2005~2006 省级 高考 109.6史                                                    108.6地 江苏省 95.25                                                    95.91 苏州                                                    第一 优秀                                                    2006~2007 省级 高考 120.57史                                                    117.25地 江苏省 106.8                                                    103.3 苏州                                                    第一 优秀                                                    2007~2008 省级 高考 79.1%史                                                    77.5%地 江苏省 53%                                                    52% 苏州                                                    第二 优秀                                                    2008~2009 省级 高考 72%史                                                    70%地 江苏省 50%                                                    52% 苏州第三                                                    苏州第二 优秀                                                    八、开发了一定量的史地教学资源供区域共享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为了让老师们有更多钻研历史与地理新课程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采取了鼓励合作,资源共享的方法。                                                    首先,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如学生的经验、兴趣、差异等,学生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则可让学生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鼓励史地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其所思所想。不定期地做学习调查,重视学生的反馈,由学生结队互助等等。                                                    第二,重视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做到取长补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我们开展了自制教具比赛,发挥了教师自身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史地校本教材,编写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针对性的教辅用书。在课题研究期间,本市史地教师共编写出版了帮助本市学生学习的新课程史地教辅用书20多部(见附表),另外,市中的沈国明老师被聘为江苏教育出版社《新高考》杂志、《西藏人民出版社》的特约编审,邵俊峰老师受邀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课程地理辅导用书作编审修改工作。                                                    第三,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校外乡土资源丰富多彩,不仅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又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的虞山,也有常熟发达的农业、工业,蓬勃发展的城市化,及久远的历史底蕴作为全市史地教学的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表的系列文章有:《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以江苏为例》(上、下)、《“民工潮”带来了什么?》、《“本地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探究不同级别城市的功能差异》、《运用webquest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寻求和谐人地关系》、《“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活动探究》、《地理新课程中利用乡土资源设计活动实例》等。                                                    第四,开发全市性的学科一体化教学案                                                    所谓“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通过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活动,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教学活动程序。由全市每个教师重点承担一节到一章不等的设计任务,完成后由教研员和学科中心组审核,没有通过的提出意见后发回重新修改。依次完成后以电子稿的形式发布在“共享”中,由其他教师根据本校和本人实际修改后使用。                                                    ①将历史与地理教材分成若干部分,由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分配到各个教师,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设计2——3节教学活动,编写全市统一的新课程教学案一体化,并将教案通过网络分发给同年级的其他课任老师,倡导资源共享。                                                    ②在利用集体研究资源的同时,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即拿到别人的教案后,每个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在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反思,并优化教案,使教学过程渗透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个性化和“因班施教”。                                                    ③通过实践检验他人的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重创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这是教学的后设计。                                                    第五,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特别是建设符合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更为重要,它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开发了大量的史地新课程课件,供全市史地教师选择及修改使用。                                                    九、推广了史地新课程的实践经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本市进行推进史地新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向其他区域学习,也重视与其他区域的交流,把自己研究的成功经验向全国各区域进行介绍和推广。课题主持人之一的邵俊峰老师被教育部聘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国家级培训课程专家,近几年对全国上万名地理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和辅导;同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课程培训专家,赴辽宁、山西等省进行了人教版的新课程省级培训讲座。另外,应邀进行江苏、湖北、新疆、安徽等省级培训,及省内部分地区进行了新课程实践经验的推广介绍,效果良好。课题组的沈国明老师、洪莉老师、王月兰老师、陈静华老师、毕春勤老师、 等应邀进行了省市级的新课程经验介绍及报告。(见附表)                                                    第四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教师教学工作强度高、负担重、时间紧,和教师课题的实验研究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普遍存在于重点学校,尤其是一些生源一般、升学压力较大的重点中学。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时间还不能充分保障,成员集中活动难度大。                                                    2、研究者理论储备还需加强,对新课程实践中的经验还缺乏总结和提炼。                                                    3、区域推进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还是存在。                                                    4、对学生多元化研究还不够。                                                    5、课题成果的量化比较困难。                                                    今后的设想:继续深化研究,加强交流总结,加强研究思路的梳理,克服实践研究的盲目性,更好地促进教师、学生和全市史地学科的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不详|历史|科研|研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