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课堂小社会 社会大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并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思品课堂教学以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思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42-03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解读 
  (一)概念界定 
  1.课堂:即课堂教学。广义的课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狭义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班级教学活动,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的缩影,“课堂就是个小社会”。 
  2.思品生活化课堂:是指在思品生活化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 二 )理论依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实生活是一切科学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要有机融合。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要求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 
  3.主体生命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以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活力为基础,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旨在形成个体健康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主观能动性由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社会生活。 
  二、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必然性 
  1.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2.思品生活化课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一致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3.思品生活化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理解所学的生活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 
  4.生活化课堂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固有本质和“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新课程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思品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核心理念。 
  生活化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深化。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论断,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 
  彻底改变当前思品课堂教学中严重的“灌输——接受”的“听”、“背”式教学方式,构建思品生活化课堂,意义极其重大,势在必行。 
  三、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实施策略 
  1.贯彻“学生是生活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由“师教为本”向“生学为本”转变。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依靠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服务一切学生”。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索、领悟和体验,反对任何包办、灌输和说教,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主阵地。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服务者”、“支持者”,绝不是“演员”,最多是“半个导演”。 
  2.教学方法上从“教师传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建构转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教师应转变“身份角色”,多用商讨、对话的方式鼓励学生,和学生争论、辩论、碰撞,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导引者、激发者,使学生学会主动、能动、独立学习,让课堂 “灵光”闪现,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3.教学目标设计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全面提升理论素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原则: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核心中的核心。 
  人生成功的80%决定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又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调节作用。教师要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服从服务于情感目标”这一思品课程的教学的本质特性,教学目标要从传递特定的知识向发展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判断能力,特别是道德情感的生成和行为转化,搭建平台,促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并成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升华。 
  4.教学内容由“死文本化”向“生活化、活动化、社会化”转变。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政治教学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因此要运用教材的内容指导生活,必先将其还原于生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积极开发利用自然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体验,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5.走向社会生活实践,并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书本教材、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学的终点。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可能实现教育与生活统一、学习与实践统一。 

  6.教学评价上从重结果向重过程性评价、动态性评价转变。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不以笔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功能,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全面落实。注重过程性、全面性考察,采用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本课程教师及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学生的纪律、学习态度、与教师和父母及其他人合作的交往能力等作为评价内容,从而全面践行道德实践 ,提高综合公民素养。 
  (二)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操作流程 
  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归纳为“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分析、探究)——社会生活(回归)”的循环。 
  1.流程一:“社会生活(导入)——课堂教学(分析、探究)”。“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道德内化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学习、探究学科知识,让课堂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进而“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场所。这一流程实质上是由“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三维目标形成的基础阶段。 
  操作方法: 
  (1)教学目标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应注意所引入的案例必须源于、贴近于学生生活且感兴趣,能够与“三维目标”有机衔接;应求新颖、求广博、最好是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基本素材,与有体系价值、能力价值的课内知识相关联。设问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去把握,方便学生研究、感悟、体会、理解学科知识。 
  “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至高境界。 
  (2)教学准备、导入生活化:“未雨要绸缪”。课前准备通常可通过网络查询法、实地考察法、调查采访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去实践,通过感知来体验理论,通过见闻来产生感悟,再组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课堂导入应尽可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方法要多种多样,诸如,讲故事导入,引用现实生活的案例导入,引用名人名言导入,用歌曲导入,用传说、典故、名句等导入,重大时事导入等,以引导学生生发思考,获得感悟。 
  (3)教学过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前以情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中以情激学,注重导课情景的创设、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课后要实践导行,引导学生自我践行。 
  (4)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是涵盖了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的综合学科,因此,其他任何学科、事件、事物等一切都可成为其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生活化素材的选取一般源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可开发利用其他班级、年级、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可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可进工厂、农村、社区实践调查或问卷研究,还可开发网上资源等,从而形成立体、多元的生活课程资源体系。 
  (5)教学方式生活化:即“身临其境”的生活化探究活动,其来源于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诸如播放影像、角色表演、演讲、辩论等。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走进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主动感悟人生意义,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其教学时空也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由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还要加强引领和提升,使课堂教学高于生活,超越生活,指导生活,实现价值引导生活化。 
  2.流程二:“课堂教学(分析、探究)——社会生活(回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永葆活力。“从教学到生活”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由“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是将理论时政、生活等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三维目标形成的升华阶段。 
  操作方法:教学结果实践化是生活化的本质体现,是回归生活的必然,而课后作业人性化、生活问题案例、课题研究化,则是其典型有效的做法。 
  (1)课后作业人性化:作业留批宜以人为本,灵活多样,关注人类的生产、生活。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学生学以致用,投身于社会,去调查,去体会,在实践中领略生活的真谛。 
  (2)生活问题案例、课题研究化:面向课堂,学生学到的是知识;面向现实,学生得到的是能力和智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自主选择调查课题或案例,自发组织材料去讨论、研究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形成课题,最后互相交流学习成果,而教师只是参与其中,帮助、引导学生筛选资料,分析资料,引领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赋予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精彩纷呈、生机勃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中,与社会相融,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王建军,叶 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生活|教学|学生|课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