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正文内容

高一政治国家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从容说课
国家好比一个特大的家庭,大事小情都要依靠一定的财力来举办和维持,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也是不能缺钱的。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往哪里用?这一进一出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安全稳定、人民的幸福有什么作用呢?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解答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一课分为“财政收入与支出”和“财政的巨大作用”两个部分,介绍了财政收入的基本构成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方向,全面讲述了财政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有效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以及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和财政支出的作用。
(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财政图表、数据,简单评价财政工作报告,结合实际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
(2)通过财政巨大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发挥财政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教学重点
1.财政支出。
2.财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2.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讲授法、自学阅读、讨论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财政收入与支出
[走进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课件打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的摘要)
加大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
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 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1 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陆续开工。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4万个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师:这是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摘要。这份摘要集中表明了什么问题?
生1: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发展文化、卫生、教育事业。
生2:国家财政支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
师: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从这份摘要中,我们知道,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是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的。那么,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国家的收入节余了或透支了怎么办?这节课“财政收入与支出”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方案二:(多媒体课件放出三峡工程的图片:激流、大坝、船闸……图片之后打出一则材料)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究竟要有多大的投资呢?
按1993年5月末中国的物价水平测算: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亿元人民币,约合110亿美元。其中枢纽工程本身的投资为500亿元人民币,库区移民投资400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时,累计动态总投资约2 000亿人民币,约合240亿美元。
师:三峡工程,投资巨大,钱从何而来?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为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资料,基本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请他展示一下他的信息成果。
生:(展示自己的下载的信息资料)
中国政府在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方面出台了三项基本政策:
一、将中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划归三峡工程,把发电的利润用于三峡工程建设。
二、在全国范围内(边远和贫困地区除外)按不同地区、不同标准,采取对用电适当加价的办法,征收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994年至2003年已提供贷款300亿元人民币。
这三项政策可为三峡工程筹资1 400多亿元,占总投资的70%,这对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资金支撑作用。
其实,“国”也罢,“家”也罢,至少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干一件大事需要大量的资金,“家”里的钱是我们靠劳动挣来的,国家的钱也有它的收入渠道。那么,这个收入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就是这些问题。
(多媒体打出课题:财政收入与支出)
[推进新课]
一、财政的含义
师: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就是财政。请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弄清一组概念: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
生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生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国家预算,国家的财政是通过国家预算实施的。
生3: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国家决算。
生4: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师:综合以上四位同学的探究结果,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了“财政”。
(多媒体打出归纳的结果)
1.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存在、行使职能的需要。
3.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4.国家的财政是通过国家预算实施的。
师:(过渡)刚才有位同学已经探究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那么,有哪些形式和渠道呢?
二、财政收入
生: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单地说,这些渠道是税、利、债、费。
师:不错,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情况,请大家结合教材链接的资料,探究一下这四个组成部分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生1: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征收面最广,最为稳定,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以2003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为例。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21 70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0 45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94.2%。
生2:利润收入,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这主要是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国家的部分,还包括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股金分红收入。
生3:债务收入,即国家财政通过借贷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包括向国外或国际金融机构的借款,还有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务,例如我们每年发行的国债券。
生4:其他收入主要指各种收费以及罚款。此外还有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的一部分。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税、利、债、费四大块构成了财政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即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才能有持续的增长。因此,人们常把经济发展比作根、比作源头,而把财政收入比作叶、比作水流。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这里存在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也就是说,要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从根本上说必须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此之谓也。
(过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钱越多越好,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的多和少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多”好不好?“少”好不好?这就要看国家的分配政策怎样。我们分两组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1:我组认为,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不宜过多,因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税收和利润收入。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会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国家有意减免一些地方、一些企业的税收,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比如我国取消农业税等,目的在于刺激其发展。这体现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生2:我组认为,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不宜太少。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生存和有效行使职能。例如我们治理通货膨胀,缓解通货紧缩等。如果财政收入太少,这就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所以,为了发展,有时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发行债券,目的也在于谋求发展。
师:两组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多”与“少”实际上是有一个“度”的,合理的分配政策,应当是“两全其美”,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的是“财政收入”的情况,谈到的是“挣钱”的话题,现在我们再谈论一下“用钱”的话题。
三、财政支出
师:国家用钱,这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标准的经济学术语给“财政支出”下一个定义。
生: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师: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很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列举一下都有哪些财政支出。
(提供一段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生1:国家投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这是经济建设的支出。
生2: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2005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这是经济建设的支出。
生3:2004年,国家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 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4万个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1410个县级疾病防治控制中心。这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
生4:政府机关的日常开支是行政管理支出。
生5:最近,我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欧盟将解除对华武器禁令,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可以从欧盟购买一些武器装备。这部分资金是国防支出。
生6: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 465亿元,2005年中央财政还将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这则消息来自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部分资金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生7:2002年4月18日,财政部门发行了200亿元的10年期国债,2012年将还本付息,这个开支是债务支出。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所举的例子也很好。综合大家的分析,财政支出的用途大体是这样的。(多媒体打出建构图) 师:(过渡)有人形象地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比作天平的两端。如果是这样的话,必然存在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等于支,二者相等。哪种情况是最理想的呢?
生:当然是收入与支出的相等,“钱”尽其用。
师:这种理想的状态存在吗?
生: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例如一些预料之外的事,如灾害的发生。灾害的程度,要支出多少,这不可能预算得完全准确,这就影响财政开支。
师:很好。如果说财政收支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那是不是说我们对财政收支无法控制?
生:也不是这样的,我们还能追求收支平衡。即收支的基本相等,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我是说,做不到绝对相等,但可以大体平衡。这就要看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如何?
师:你研究得还较深刻。在你的发言中,提到了“赤字”这个名词,什么叫财政赤字呢?
生1: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意味着要借债过日子。
生2:“赤”是红色,财务工作者按国际惯例,把因支出大于收入而空缺的部分,用红颜色笔书写,所以叫“赤”字。
师:刚才那位同学谈到追求大体平衡,要看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经济的不良发展无非是“过缓”或“过热”这两种情况。对这两种情况,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呢?我们分为两组,一组探究“过缓”怎么办,二组探究“过热”怎么办,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一组代表:我组认为,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可以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消费,降低失业率,来拉动经济增长。例如,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走低,市场疲软,国家就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经济建设的支出,如四大工程的开工上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内需等,有效地控制了经济运行。
二组代表:我组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或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平抑物价,给经济“降温”。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软着陆”,就是通过这种办法,使经济“过热”转变为平稳发展。因此,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可以控制经济运行。
[延伸新课]
师:(小结新课)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有渠道,支出有方向,收入与支出像天平,像杠杆。在这里,我引用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4日回答中外记者问中的一段话,小结本课。“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紧张,难以为继。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 注
1 明确讨论内容 分组并指定讨论题和任务
2 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内交流,并形成答案 协助学生,根据讨论需要作必要点拨,提示
3 选派代表发言 听取学生发言,并点评
2.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
调查主题:了解当地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
目的要求:(1)通过了解当地财政收支情况,分析当地经济运行形势,加深对财政收支、调控的认识。
(2)通过实践调查,向当地政府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途径提示:(1)走访。到当地各个部门走访了解财政收支情况。
(2)请教。到当地财政部门找有关人员进行直接了解,请教地方财政收支的有关问题。
(3)文献。从报刊上或网上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
成果表达: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课外作业
一、选择题
1.财政就是( )
A.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B.国家通过各种形式集中资金
C.国家拨款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D.国家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创收
2.我国的国家财政是通过___________实现的,它必须经过___________批准( )
A.预算 财政部 B.预算 全国人大
C.决算 国务院 D.预算 财政部
3.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和国家财政主要环节的是( )
A.预算 B.决算 C.财政收入 D.财政支出
4.财政赤字意味着( )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B.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C.国家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 D.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相抵存在着差额
5.财政收入表现为___________的过程( )
A.组织收入、分配资金 B.增加收入、筹集资金
C.组织收入、筹集资金 D.筹集收入、使用资金
6.财政支出是实现的财力保证( )
A.企业效益 B.按劳分配 C.国家职能 D.商品价值
7.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是( )
A.税收收入
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以及国家参股企业中得到的股金分红收入
C.债务收入
D.国家以服务费、罚款、没收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近几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年 度 1992 1997 2001 2002 2003
财政收入 3 843.37 8 642.00 16 371 18 914 21 691
财政支出 3 742.20 9 197.06 18 844 22 012 24 809
收支差额 101.17 -555.06 -1 473 -3 098 -3118
材料二:世界各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47.6%,发展中国家不足31.7%,中国为11.5%。
世界各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31.4%,发展中国家为24.7%,中国仅为7.72%。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谈谈材料一中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1.A 2.B 3.A 4.C 5.C 6.C 7.A
二、8.(1)反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经济持续发展。但财政支出增幅大于财政收入的增幅,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2)①从根本上说,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②调整国家政策,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以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
备课资料
一、温家宝总理在对2005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中,提到了“七增”“五减”总计12项令人关注的项目,吸引了代表委员们的眼球
“七增”项目分别是: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中央财政为此新增支出140亿元;
——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
——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
——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的投入,国务院决定2005年安排30亿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和企业也要增加安全生产投入。
“五减”项目分别是:
——财政预算赤字比上年减少198亿元;
——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减少300亿元;
——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2006年全部免征农业税;
——关税要降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水平,取消大多数非关税措施;
——从2005年开始,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增的是收益和速度,减的是负担,无论增与减,都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对上述项目给予积极评价。
——新华社2005年3月5日电
二、在我国现阶段,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这种状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
(2)首先,适当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国家对重点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经济发展受“瓶颈”制约的局面,有利于国家更好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其次,国家集中财力,有利于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再次,增加财政收入,还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有效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3)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现阶段,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反,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比重(单位:亿元)
项目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1998 1999
基本建设支出 40.3 35.1 25.1 20.5 12.1 12.9 14.04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5.6 5.1 1.2 0.4 0.4 0.4 0.4
挖潜改造资金 3.5 5.5 5.7 5.5 7.1 5.9 0.8
地质勘探费 1.6 1.9 1.8 1.2 1.3 0.8 0.6
工业、交通、商业
部门事业费 1.2 1.7 2.0 1.4 1.6 1.1 1.0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4.1 6.6 5.8 6.5 6.8 5.9 5.1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8.7 11.0 15.7 19.0 21.3 20.0 18.3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1.2 2.0 1.8 1.6 2.1 1.6 1.4
国防费 19.1 16.4 11.9 9.1 8.8 8.7 8.2
行政管理费 4.5 4.9 0.8 8.8 11.9 12.3 1.6
政策性补贴支出 — — — 12.6 6.9 6.6 5.3
《综合统计年鉴》2000年版
综合上述内容,可见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1)经济建设支出。(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4)债务支出等。
第二课时 财政的巨大作用
[走进新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一组画面:“神舟”五号的发射,三峡工程大坝,青藏铁路的铺轨,西气东输的管道长龙,军事演习的雄壮情景……)
师:(请一位学生)你看了这些画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很激动,也很自豪,因为我们的祖国在发展,在强大。
师:是的,祖国的强大让它的儿女倍感骄傲,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强大的国防力量坚守着领土、领海、领空。这正像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唱的“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家”。在我们感到自豪时,我们也应想到,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家财政力量的支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财政的巨大作用。
(多媒体打出课题:财政的巨大作用)
[推进新课]
师:刚才画面上的一件件大事都由国家承担资金,请问这属于国家财政的哪项支出?
生:“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所用资金属于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属于科技事业支出;“军事演习”属于国防支出。
师:你回答得很对。可以这样说,财政的每一笔开支都意味着一件事,财政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为了更好地探究“财政的巨大作用”,我们把这个“巨大的作用”分作两个方面,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人民生活有保障”进行分析,首先来分析“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
师:对于财政的这一点作用,我们根据其“表现”,设立三个分论点,大家运用相关事例进行分析说明。
(1)从基础建设中看财政的作用。
(2)从发展经济中看财政的作用。
(3)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看财政的作用。
生1:我探究的是第一个问题:从基础建设中看财政的巨大作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如公路、铁路、通信等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不适应,也影响了资源的配置,使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不能很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高科技研究(如航天科技),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利润回报难,并且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使这些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这就要用国家运用财政杠杆,发挥财政功能,集中财政力量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新疆地区自然资源数量大,但这只是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资源就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国家财政投资上马了西气东输工程,这就有利于把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家通过财政调节,先后投资180多亿元,建成了南昆铁路,这为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统筹地区经济的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一点上说,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宏观调控经济,优化配置资源,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体现。
师:非常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我们接下来听一听第二位同学的分析。
生2:我探究的问题是: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上看财政的巨大作用。
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也不利于经济的顺利发展。当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来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暴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困难,国内市场疲软,物价持续走低,有效需求不足,此时,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使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并提出,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这就是在调整财政收支,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因此,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又一具体体现。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一点作用简称为:集中财力促平衡,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好,我们再看看第三位同学的探究成果。
生3:我探究的问题是: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看财政作用。
我先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
2004年中央财政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方面的支出为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 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基本建成1 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90所紧急救援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中央财政的这项支出属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这说明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使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同于企业,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希望工程”“助学工程”“春苗计划”的实施本身说明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上面的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科学、教育、卫生事业。
师:好!我在这里也可以提供一则消息: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财政在教育事业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财政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
二、人民生活有保障
师:理解财政的这一作用,首先要分析这里“保障”,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分析提示:(1)国家政权的巩固,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力保障。(2)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保障。(3)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安宁和谐有保障。(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保障。可结合国防建设,防病救灾,帮助弱势群体等材料分析说明。
思路1:财政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了国家行使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敌入侵的职能,从而巩固了国家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使人民在稳定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思路2:财政是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任何社会都需要完善的公安司法体系,使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需要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使社会日常事务有条不紊地开展,有规划地管理;需要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使人民生命健康有可靠的保证。因此,财政是人民安宁、社会和谐的保障。
思路3: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也是我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和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财政可以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社会分配,理顺分配关系,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师:非常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这种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一则材料,完成材料后的问题,这就作为本节课的课堂作业了。
[延伸新课]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贫开发计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剖析: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是很丰富的,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财政作用的表现也较为广泛。提醒同学们两点:一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扶贫”二字上;二是解答题目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答案要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到贫困乡、村”体现了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贫资金用于基础性设施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财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特别是扶贫资金“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小结新课)财政是同国家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财政者,国之大事也”。“缺啥别缺钱,有钱好办事”,这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同样的。有了厚实的财政力量,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使“人民生活有保障”,现代化国家、和谐的社会、全面的小康才有了着落。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
(1)背景情况:从1998开始,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严峻的国家经济形势,确保经济发展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截止到2001年底,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 100亿元,发挥了很好的拉动效应,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
(2)研究性学习子课题(备选)。
①我国实施稳健的政策的背景及条件分析。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限制性。
③稳健财政政策发展前景分析。
(3)研究要求:通过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的认识。
(4)方法提示:①查阅相关资料,《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财政预决算报告》等。
②向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请教。
(5)成果表达:小论文。
2.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举办一次有关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邮票展览。
活动目标:通过邮展,直观地感受和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要求:填好活动记录卡。
附:活动记录卡
活动时间 姓名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感想与建议
课外作业
一、选择题
国家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可以说明这一作用的有( )
①国家投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②国家给生活困难者必要的补贴 ③国家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重点治理大江大河 ④国家发行国债以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2.根据上题得出的结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财政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因而通过财政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B.财政可以调节社会分配关系
C.财政对资源配置起了基础性调节作用
D.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行政手段
3.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中央政府的支持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这说明( )
A.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B.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C.财政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财政是国家的行政调节手段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
A.财政支出 B.财政预算 C.财政收入 D.财政决算
5.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财政可以( )
A.巩固国家政权 B.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C.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D.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6.2003年,为了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为支持西部地区疾病控制机构的建设,再安排9亿元。为支持疾病控制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这表明财政有( )
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 ②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③调节经济速度的作用 ④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7.2004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03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17万亿元。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会议通过的《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中指出,200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支出总额增加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增加就业补助资金36亿元;增加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投入;增加国防支出218.3亿元,支持国家和平发展。
结合材料简述财政的巨大作用。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5.C 6.D
二、7.(1)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财政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2)财政使人民生活有保障。通过财政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国防支出,支持国家和平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的保证。
备课资料
一、我国将投资75亿元
保护“三江源”生态
据新华社西宁2004年2月18日电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将于2004年全面实施。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我国将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
记者同时从有关部门获悉,“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总体规划涉及的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草地综合治理、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也将今年实施。
“三江源”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千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态系统最敏感脆弱的地区。
二、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需求不足问题,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 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为了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还有一部分在建项目也需要国债资金继续予以支持。要认真做好财税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全面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调控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业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贷款,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类金融隐患,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三、这几年,国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效益
我国自1998年至今,共发行了9 100亿元长期国债。这些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技术改造、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国债目前产生的效益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经济效益。如近年来我国投资3 000多亿元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结果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量增加,电力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各种家用电器销售在农村市场明显上升。另一类是间接效益。例如,利用国债资金修筑了3 000多千米的长江干堤,虽然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是在1999年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时,长江流域比往年节省防汛投入和减少经济损失共300多亿元,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另外,我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都是国债的功劳。
统计显示,国债投资对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经济增长拉动分别为1.5、2.0、1.7、1.8、1.9、2.0个百分点。同时,只要国债资金发挥效益,发行国债的风险就会进一步降低。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设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