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学生历史意识的课堂培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monitor
 
 
 
整刊文本版->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学生历史意识的课堂培养

字数:2920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字体: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①那么,中学历史课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历史意识,第二层次概念,教学评价,评课标准
  一、重视历史意识培养成为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在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意识”已愈来愈成为历史教学法的一个关键范畴。因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②基于历史学的属性,近年来历史教学界逐渐认识到,“学生不能仅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要“使学生藉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③
  早在1925年,民国史学家何炳松在其《历史教授法》中即已包含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论述。何氏认为,历史课有注入和启发两种教学方法。“用注入的方法,一切研究同说明的责任统在教师一个人身上。用启发式的方法,由教师供给资料,叫学生自己去做建设的事业。”“教学法上的趋势在于养成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也就是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教师补充参考资料,并且设计种种问题来提问学生,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历史课不仅要重视教科书的运用,而且要通过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名著等资料,使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史识、目的、资料与偏见,了解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何氏有关“自动研究的习惯”之训练,实际上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概而言之,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将历史意识的培养作为历史课的教学重心,从20世纪后期以来已经成为国际上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这也是我国现行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均强调历史意识培养的学术及实践背景。
  二、培养历史意识,教学要准确呈现时代风貌,切忌盲目追求课程生活化
  历史课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首要一条是要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
  我国新世纪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接受了历史课应坚持“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新理念。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和总体目标是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然而,历史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课的时代性首先应该是体现过去的时代风貌,而不是“以今度古”或一味地追求课程的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键在于要呈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风貌,也就是说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历史感。
  三、培养历史意识,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关键概念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教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时序、变迁、因果等概念的掌握列为历史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把握“历史时序”概念
  历史学是以时序来构成其学科系统的。时序观念是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到特定的时间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与价值。
  历史课培养学生的时序概念,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养成学生的历史“时序架构”。如熟悉使用时间术语,如年、月、日、世纪、年代,公元前、时期、阶段等;熟悉历史课程大体上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分期方式以及各个具体时期的先后次序呈现的;根据提供的数据、图片等,依据时间顺序建立一个时间架构,如年表、时间轴等;能以时间顺序的架构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法国大革命的发生等。④
  二是养成学生的历史“时序思考”。这主要指能说明过去与现在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能根据学习主题呈现的内容,掌握某个时代中历史变迁与延续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能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2.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变迁”概念
  历史学的“变迁”指的是史学家依据相关资料对各种主题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出一系列的变化,并依次建立历史分期和时序发展。
  第一,历史课必须让学生对历史的基本时间次序有所理解,这是建立“变迁”概念的基础。这已如前述,这里不再重复。
  第二,“变迁”经常指“事态”的变化。就是说,历史学家除了呈现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之外,更关注的是这件事是否对其他历史问题产生了影响。因此历史课除了要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外,还必须使之认识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某些关联性。
  3.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因果”概念
  历史学家历来重视探究因果关系,历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历史教学方面,学生在把握因果概念时,往往存在若干误区,如将“原因”看成是特殊的“事件”,它具有某种力量,促成新的事件发生;在思考“因果关系”时,忽略了人的动机和意图的重要性;将“原因”呈现为一个个先后发生的事情或者简单的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来排列,至于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关联性等一概置之不理。事实上,历史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客观存在”,哪些因素成为历史学家笔下的事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学家的选择及赋予这些因素的意义。而且,事件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汇集一起而产生作用的结果。“因果关系”犹如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因果链,更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罗列。⑤
  综上所述,基于历史学科思考性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必然成为历史课的基本目标,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要求历史课要注意注意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切勿一味为了追求课程的生活化而造成“时代错置”,而且要引导学生把握时序、变迁、因果等历史学科的关键概念。
  注解:
  ①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6页。
  ②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③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144、156页。
  ④ 陈辉:《历史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载朱煜主编:《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历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0页。
  ⑤ 林慈淑:《历史,要教什么?——英、美历史教育的争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第352~353页。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