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和谐:古哲先贤的社会理想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和谐一直是人类向往的最高境界。有学者认为,和谐是21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人们只有用和谐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世界是数的和谐

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音乐的过程中发现,基本的音程是和简单的数的比例相一致的,只要音程符合这种数的比例,就能产生美好的效果即和谐。按照传说,毕达哥拉斯最先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毕达哥拉斯通过对音乐研究后认为:和谐是基于弦的长度的简单数目关系。他发现如果把一条琴弦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例可以表达为两个整数的比,那么这两部分发出的声音就是和谐的,比如说八度音就是1:2的比例,四度音就是4:3的比例,五度音就是3:2的比例。因此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的根源就是数的比例关系。由此他提出了“万物皆数”的论断,认为宇宙万物在本质上都是数,万物的关系在本质上都是数的比例关系。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之美在于“数”与“和谐”,同时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人的“小宇宙”与太空天体的“大宇宙”是相契合的。统治宇宙中天体运动的和谐,像音乐和谐一样,其根源在于秩序。按照这个秩序,宇宙间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世界就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对后来希腊的哲学、美学、音乐美学等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批判地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思想。赫氏认为,和谐不是各个分散部分的外在联合,而是他们基于本质的内在统一。因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立产生和谐 ,相反者相成。“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任何看得见的和谐都是由看不见的和谐构成的。和谐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构成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题是研究善,追求正义与和谐。在柏拉图看来,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构成,灵魂指导肉体,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激情与欲望分别对应着三种德性,即智慧、勇敢与节制。人自身的和谐状态是理性、激情与欲望的协调统一,其中,理性居于主导地位,能够合理引导激情并控制欲望;音乐和德育有助于理智和激情得到良好的协调。国家也像灵魂一样由三部分构成,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这三部分也像灵魂的理性意志和欲望一样依次对应智慧、勇敢与节制三种德性;一个善的或正义的国家应当是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各安其位,统治者拥有理性知识和智慧并统治城邦;护卫者拥有勇敢的品德并保卫城邦;劳动者则是服从统治,在护卫者的守护下过节制有序的生活。此时的国家就是一个受理性节制的国家,是一个善或正义的国家,是一个和谐状态的国家。

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把这个概念应用于现实的一切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内容。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咏) 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晋书?挚虞传》也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之说。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道家那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和谐,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就是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

季羡林说,“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之道斯为美。’”他认为,今天提倡“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要斗争。

(参考资料:刘兵:《“和谐”概念的意义:从毕达哥拉斯到开普勒》;赵化民等:《和谐的典籍解释》;刘光:《论和谐概念》;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等)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和谐|中国|认为|就是|万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