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简析班级心理教育的几个误区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班级心理教育则正是近年来我们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创造的一种范式,它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仅就管见所及,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误区作些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并望方家斧正。

误区之一:学科化倾向。所谓学科化倾向,是指把班级心理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教育中进行考试的现象。

诚然,班级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通过这样那样形式的课程,才能得以落实和体现。但班级心理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论依据,其主要目的、内容组织、组织方法和评价标准与学校开设的一般学科课程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见下表)。而且,心理品质(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靠灌输心理学知识而形成的,也不是靠老师教的,而是靠学习者自己的修养、学习,靠学习者在活动中与客观世界互动而生成的。因此,千万不能把班级心理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也绝不允许在班级心理教育中进行考试,而应注重其活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一般学科课程教学活动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理论基础

侧重于教育学方面的原理

心理学方面的原理尤其是心理辅导和理论技术

主要目的

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能

注重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

内容组织

以本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线索

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主线

组织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活动为主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运用,相关能力发展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水平、智能和人格发展水平

误区之二:德育化倾向。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构成,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常常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如:不能把学生的“顶撞”视为品质问题,它可能是由于情绪等其它原因所致,更不能把那些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上的问题当成心理问题来解决。

误区之三:扩大化倾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起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一些机构也参与这方面工作。大家重视心理教育本来是件好事,但确实存在一种夸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并以此来抬高学生心理教育的“身价”倾向。对此,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这种做法要不得,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班级心理教育的正常开展。他告诫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这也是主流。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如前所述,由于当前从事心理教育的队伍并不“专业”,因而,很多人员只是简单模仿,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甚至用极为粗暴的方法对待当事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广东省文德路小学设计了“优点轰炸”心理教育活动,反响非常好。有参观学习者却别出心裁地搞了个“缺点轰炸”,最终不仅未能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反而弄得学生个个垂头丧气。

还有一种简单化倾向值得注意:有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是由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担任,在未全面、深入、细致了解来访者的情况时,就给当事人开一大堆的药。如:某生诉说自己常梦见死去的亲人,并询问咋回事,某心理教育工作者立刻说:“这是神经衰弱,开些药吃就好了”。说完,开了脑络通等,其效果可想而知。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