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谈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深切感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二、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其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易于建立起来,因此,只有注重个体的心理教育,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品德的培养。例如,人的一项重要品德是“利他”,而心理学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利他品德要在“移情”个性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形成,所以,注重心理教育,使个体形成移情这个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利他这种品德的培养。其三,从反面来看,个体如果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因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倾向于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或易于接纳不良的规范,从而逐步地形成不良的品德。同时,如上述,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往往会线性地直接导致非道德行为,而心理不健康状态则往往会非线性地导致个体发生不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平衡状态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正常地成长的前提与保证。一般来说,如果个体经常性地处在心理不平衡状态尤其不健康状态,就容易发生损害社会与他人的反社会行为,重则违法犯罪,轻则为人所责;或者会出现损害自我的异常行为,令社会不宁,使众人不安。即使不发生外部的不适应行为,处在不良状态的个体也会因长期处在情绪困扰之中或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导致低劣的心理素质。无论哪种情况,对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反之,如果个体处在正常健康状态,则易于适应社会,内心平稳,内外平衡,从而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接受,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及获得学习的进步与事业的成功。

三、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过去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认为智力高就能成功,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教育界、心理学界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心理学界曾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研究者追踪了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30年后,这些儿童有的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社会名流,而也有的成为普通人,他们的智商都很高,差异不大,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如意志、自控、耐性等,可见人的心理素质对其事业成功意义之大。目前人们注重并强调“EQ”对个体成功的作用,就是反映了这种共识。因此,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的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他们成才。               

学生的心理处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会线性或非线性地导致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与异常行为会直接危及社会治安、破坏学校秩序、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转。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

(2)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常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一方面竭力想摆脱父母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别把他仍当小孩看待,希望尊重与理解他;另一方面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试图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宣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学生事实上并未完全成熟,很多方面他们仍然需要向父母、家庭以及他人寻求依赖,从而产生了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与痛苦。

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干预其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然而,由于此时其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经验不足,因此,成人不会放心,也不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因而导致其独立的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不足的矛盾。青少年期这些特定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过分注重自我;对成人封锁,对同伴开放;情感强烈,易冲动等等。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例如,由于性的需要而又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由于独立性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独立烦恼”,由于注重自己的外貌而产生的“青春期烦恼”……如此等等,使之容易经常性地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青少年由于对成人世界的封锁使其不可能寻求成人的帮助,因而向同伴的倾诉常常是不仅不能摆脱烦恼,反而会使之加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3)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而家庭状况不正常的,如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要求过严过高,都会引起产生焦虑、沉闷、抑郁,对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正策,城镇的已有过去的多子女家庭过度到独生子女家庭,这一变化使家庭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大人自然非常疼爱,对他(她)往往比较迁就,并且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方面就会近可能满足他(她)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是独生子女,特别希望入读重点中学,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这样一来,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管教模式是:在物质享受及适应行为等方面百般迁就;而在学习及成就行为方面百般苛求。前者造成子女的心理承受低下,难以应付挫折,但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重重压力。在这种管教模式下,学生会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同时家庭对子女保护与溺爱的倾向往往导致他们对已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子女严加控制,无视其独立性的要求,因而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矛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加强心理教育,抵制不良风气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 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加剧了青少年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其信念动摇,加剧了青少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随市场竞争滋生的一些不良观念,不仅对青少年的品德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青少年的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诸方面均出现了一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心理学就是一种科学,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让我们共同运用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吧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