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期末测试>>正文内容

北京四中哲学常识政治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4年1月1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正确群众观,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因为
  ①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
  ④理想的实现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加强文化建设,要把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汲取世界民族的长处结合起来。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C.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统一    D.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改革要有新突破,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
  A.价值取向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决定作用
  B.意识是对客观的反映
  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创新就是超前思维

  4.2004年1月13日,在亚太议会论坛第十二届年会全体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指出,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监管水平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正确的意识能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据此回答5—8题
  5.重视创新,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④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要做到创新应善于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    ②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③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④敢于否定一切常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体现了在创新过程中
  A.人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B.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要善于打破规律的客观性   
  D.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8.实践没有止境,知识、技术创新也没有止境,体现了
  A.在实践中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要改造主观世界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9.“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他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一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1.访美期间,谈及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温家宝总理引用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喻示我们在对待中美贸易问题上,主要坚持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观点看问题
  D.用实践的标准检验真理

  12.唐代诗人杜牧面对化为焦土的阿房宫无限感慨地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下列说法中与杜牧的“感慨”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我国古代有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4.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6.“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句话表明
  A.只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个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B.个人的成功归根到底要靠社会的发展,集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D.集体要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

  17.2004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1周年的日子。41年来,雷锋精神教育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诞生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雷锋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③为社会作贡献就不能追求个人利益
  ④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20年前,神农架林区的19岁少女陈传香,赤手空拳打死一只金钱豹,一时被传为美谈。现在神农架人主动搬迁,把家园还给野生动物,也被传为美谈。这段材料表明
  A.价值观没有客观标准,因时而宜
  B.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的变化来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D.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也就不同

  19.李时珍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父亲让他自己试试。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会导致严重腹泻;如果服用适量,则能治好慢性腹泻。上述材料表明
  A.要按规律办事,避免盲目性   B.事物的性质是变化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具有普遍性

  20.巴豆服用适量,可以由“泻药”变成“治泻药”。这告诉我们
  ①注意用适度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④本质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
  A. ①④   B. ①②   C.②③   D.②④

  21.《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社会事物的本质是不能把握的

  22.200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搭载了近百种作物品种,其中有一批是专门为西部大开发准备的,包括苗木、牧草等新品种。它们经过太空旅行后,极有可能发生有利于农业的变异,对提高农作物育种效率,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人们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材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理论指导实践
  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23.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②实践是随意无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④失败与成功相反相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5.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曾到中国的美国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第一个想登上月球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中国女子。而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却是一位美国人。”这位充满自信与骄傲的美国人,也许还没有想到,中国人什么事情都敢想,都敢办。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他们把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成为苏美之后的第三个航天大国。这主要表明
  A.意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全面实行休渔制度。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8分)

  27.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10分)
  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28.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2分)

  29.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12分)
  (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8分)

  答案
  1.B   2.A   3.C   4.A   5.C   6.A   7.A   8.C   9.D   10.B

  11.B   12.C   13.B   14.A   15.C   16.A   17.D   18.D   19.C

  20.B   21.B   22.B   23.C   24.C   25.C

  26.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2分)
  ②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捕捞,转化为无鱼可捞,就会丧失眼前利益。适度限制眼前利益而休渔,能取得更大的长远利益。(4分)
  ③运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渔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分)

  27.
  (1)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3分)
  (2)“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3分)
  (3)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4分)

  28.
  (1)通过给人输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分)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分)
  (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29.
  (1)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3分)②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3分)③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也表明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3分)④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也表明我们的发展价值取向。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
(3分)

  (2)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2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