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加强心理教育,作好班主任工作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处于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疏导。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代高中生的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矛盾的心理,突出地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立与依赖并存。学生步入高中后,伴随生理年龄的成长,思想意识也逐渐地向成人化方向发展,他们对人对事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他们渴望自立,渴望理想和抱负,但是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往往充满了困惑,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业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家庭过多的关爱、过高的期望,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助长了他们对生活的依赖性。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社会人才观偏狭、顺从、听话便是好孩子等等,造就了当代高中学生依赖性的心理特征。
其次,自尊与脆弱并存。
伴随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越来越爱面子,从个人修饰到学习成绩,他们都渴望以最体面的状态,呈现在众人面前,从而受到肯定、赞扬、欣赏、满足自己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然而,社会竞争的压力、同学之间竞争的现状,使他们追求成功的渴望遇到层层阻力,难以成为现实,伴随来自特定年龄生理上的焦虑与压抑,他们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无奈,产生厌学、多疑等心理问题。
第三,叛逆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
高中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倾向,就是叛逆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叛逆心理和盲目崇拜并存,说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第四,求知欲强但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视野开阔、求知欲强,但是自身依赖性的存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意识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模仿多于创造,导致服从心理、惰性心理产生,学习动机受压抑,创新精神缺乏,探索的毅力、实践的能力也受到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既渴望自己长大成人而实际却还不成熟的矛盾心理状态,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影响:

(一) 影响心理健康。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羊圈里关着一只健壮的山羊,羊圈的栅栏外拴着一只大灰狼。狼虽然吃不到羊,但对羊虎视眈眈。实验者天天给羊吃最好的青草,可是几天后羊却死了。这个例子说明情绪影响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乐观、平静、愉快等积极情绪会保证人体内脏器官和腺体的正常活动,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有益于人体的健康;而悲伤、生气、恐惧、过度紧张则会引起生理活动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俄国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说明心理状态影响健康。

(二) 影响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良好的学习离不开正常的智力活动,也离不开愉悦的心情和坚强的意志。无论是智力活动出现障碍还是厌学,或意志薄弱,吃不了苦,都不可能取得学业的成功。例如:有两个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另一个学生有心理障碍。如果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心理健康的这个学生会正视问题,用乐观的态度,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心理有障碍的这个学生,会出现急躁、悲观等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三) 影响适应社会的能力。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男主角安医生,本来他在医院是个好医生,是佼佼者,可由于心理不健康,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变态而导致走上杀人的道路。这说明,没有健康的心理是难以立足于经济与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生存竞争激烈,人际冲突频繁的社会。

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影响后,班主任工作应当运用心理健康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敢于创新的健康人格。

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还得从以几方面入手:
(一)、 用班主任的教育情感来优化学生的情感

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强烈地促使教师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学生自己也未察觉的闪光处,从而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和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教师对学生产生恨的情感,在与学生交往中一点逾越的心情都没有,看不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专揭学生的短,对学生言行举止看不顺眼,而且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与自己对立起来,就必然严重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感情融洽、互尊互爱、民主平等、互助合作、心理相容的和谐关系,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
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利用班主任自身情感的感染力,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如果一个人在笑,那么听到笑声的人也很快会被感染而高兴起来,因此,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用听觉或视觉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因为情绪、情感是极易被传染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而且要利用自己积极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生,让学生感觉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如果教师以沉闷、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对待学生,那么这种消极情绪会很快地被学生所察觉,会给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班主任亲切和蔼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导火线”,班主任要利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和态度来启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校里温馨、愉快的学习生活。

(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实效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班主任是真理的化身,是权威,是班级的主宰者,而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唯唯诺诺的仆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禁锢和专制的班级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能健康吗?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打破禁锢废除专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班主任要从”指挥者”变成”引导者”,以激励取代训斥,以扶持取代包办,以民主取代操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的观念,以平等的观念去审视每一位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学生,以平等的心灵去对待每一位拥有自己情感世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带有责任之心、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尊重之心去走近学生,对学生实行民主管理,与学生真情交流,与学生平易相处。这样,教师就把自己的丰碑建在了学生心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随之而立。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教师心情和悦,思维贯通,顺畅地发挥诱导点拨的作用;学生精神专注、情绪愉快地接受,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操作和实践;师生之间就会心灵默契,主动互相配合,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 班主任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

在学生不愉快或愤怒时,要正确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驾驭情绪的能力,决不能因高兴而忘乎所以,因不愉快而情绪低落。应使学生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对各种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很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健康、健全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常常是血气方刚,火气正旺,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受骗上当,人格侮辱,无端恐吓,学习受挫等情况时,会急躁、会发怒、会忧郁,不能冷静而理智地调整自己不良的心理情绪,。所以,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班主任应当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利弊,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指导他们尽快从失望和沮丧中振作起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
同时,还要在日常的生活和生活中,注意教育和培养他们学会豁达、开朗与宽容。豁达、开朗的人通常能够接受与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他们往往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豁达开朗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豁达开朗和坦率是实现自我满足的源泉和令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因素。教育学生要有远大抱负,要学会超脱自我,敞开心扉接纳别人。

(四)、强化主体意识 激发参与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的科学而全面的教育。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更多要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体验。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更应该是班级活动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这点,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激发起参与热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每学期初,举行有奖征集班级活动计划和重大方案的活动。实践证明,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许多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颇具独创性的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定期举行专题讨论会、知识竞赛、郊游等。此外,对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节目选定、节目安排也应该由全班集体讨论,共同商定。使这些集体活动都凝聚着全班同学的智慧。这样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就会充满热情和自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因而总能取得较好的名次。
班会课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我们要力求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使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寓自我教育于民主讨论中。如: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有时对班级不良现象和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也在班会课上让大家讨论。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意志的磨炼,行为的矫正。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的水平,学会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中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与心理素质的水平,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要靠教育、培养,还要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一个老师,家长都必须自觉地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积极通过多渠道、多途经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我们相信,在这种平等、和谐、宽松、科学的气氛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调控的方法就会日益完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之舟能安全渡过人生的惊涛骇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