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时代潮:踩到理财新节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吴雨、李延霞)如果穿越回10年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相信不少人会回答:买房子、买黄金、买股票……可见,追求财富增值的意识深入人心。可是,如果穿越回20年、30年前,你恐怕就没有这么多机会理财了。

  活跃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丽锦,这两天分享了一个链接,并告诉朋友“别说没有告诉你们,超8%收益率要抢啊。”她所分享的是百度最新的理财产品“百发有戏”,将电影《黄金时代》电影票房与理财预期收益率紧密挂钩。

  “80后”的丽锦告诉记者,余额宝里4.1%左右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不能满足她现在的理财需求了。在这个“机会多多”的时代,看场电影也能投钱,动动拇指就知道账户盈亏,丽锦这样“玩转”微信、微博的年轻人,轻而易举就能踩到理财的新节奏。

  但如果她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初,恐怕就得像北京市民王晓俊一样,老老实实每月往银行跑了。

  “上世纪90年代刚工作那会儿,每月工资也就三四百元,发了工资就存活期,攒个千八百元就去存‘死期’。”王晓俊说,基本上和父母当年持家时候没啥两样。

  “谁说没变化?存的钱可是越来越多啦。”王晓俊的父亲老王不同意。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和妻子每人每月工资才30多元,仅够家庭日常支出。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物资匮乏,老王一家梦想置办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如果穿越回那时,“配给制”“大锅饭”使得当时人们兜里没有多少余钱,“三大件”是“奢侈品”,只能老老实实劳动攒钱。

  “后来工资涨到五六十元,就十块八块地存个活期,终于攒够1000元,赶紧存了个‘死期’,想着来年终于可以把‘三大件’置办齐了。”老王说。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王晓俊“下海”了,老王也会排队买国库券了,之前还在紧巴巴过日子的一家人,面对手里越来越多的余钱开始思考如何让“钱生钱”。2000年开始,炒股、买基金、买理财逐渐成为王晓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眼看着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投资理财的观念越来越新,任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部经理的王芳兴奋不已:“1993年,我就进入银行干柜台储蓄。当年上万元已经是大户了。现在,客户用在理财投资上的资金不断增长,私人银行客户的起点就是千万元。”

  曾一度“霸占”居民“钱袋子”的消费,正渐渐为投资理财让出空间。而理财投资对于居民“钱袋子”的贡献有多大?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给出了一组数字:去年到期支付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4.9万亿元,为投资者带来了4500亿元的收益。

  尝到理财甜头的王晓俊如今又有了“新想法”:希望随时随地可以理财,希望产品能量身打造,希望财富“滚雪球”的速度再快些……横空出世的互联网金融正在满足他的新想法。

  “去年我尝试着在余额宝里存了几万元,每天看着手机汇报又挣了几元,觉得挺有意思。”王晓俊开始觉得理财充满乐趣。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理财产品势头很猛,让‘出道’才十来年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显得很传统。”在农行北京分行干了多年理财师的吕鑫告诉记者,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便是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也只是“独领风骚”一时,“这宝”“那宝”已蜂拥而起,人人贷类的网络融资产品正在盖过“宝宝们”的风头。

  “听说沪港通马上就要推出了,我想小试身手。”喜欢尝鲜的王晓俊跃跃欲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银行|理财|产品|王晓俊|告诉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