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中国求解世遗保护与开发双赢方程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杜斌 朱青 孟昭丽 韦慧)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相继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申遗不是目的,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成为世界遗产在入选后遇到的最重要课题。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探索世遗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摸索出多样化世遗保护模式,为新世遗保护提供范例参考,以让传承文明、联结古今、沟通中外的世遗未来更好地焕发光彩。

    世遗保护之“黄山模式”:双遗产的成功示范

    安徽黄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

    今年6月初,拥有双遗24年的黄山在冲击300万游客流量顶峰的压力中,也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大名录专家,再次向世界展示了“黄山模式”在遗产保护与人类需求上寻求平衡的成果。

    作为世界双遗产的黄山,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黄山。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争相目睹这一世遗宝库明珠风采的同时,也给黄山世遗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2013年,黄山地区的旅游总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认识到世界遗产地的本质并恪守《世界遗产公约》要求并不容易。在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执行主任黄林沐看来,“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与保育、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交流、游客满意度提升与教育、社区幸福度增强与公平”都在“黄山模式”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3月,安徽省人大通过修订后的《黄山风景区管理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个风景区地方性法规,从1989年至今已修订4次,新修订的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其中首次赋予景区综合执法权。

    目前,黄山风景区建立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凡选址不利于保护人文古迹和自然资源的、方案设计与风景名胜景观不协调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凡在建的项目,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

    多年来,黄山先后下迁拆除各类建筑物达4万平方米,积极引导游客“山上游、山下住”,既能避免景区集镇化,还能有效控制景区内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过程中对山容地貌和森林植被的不利影响,黄山坚持了多保护、少开发,“道路让树”的故事更是多不胜数。

    此外,黄山在国内率先建成覆盖全景区的数字智能化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使遗产保护和管理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可对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游客环境容量等情况进行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目前,黄山的热点景区实现了定期封闭轮休,对游客接待量进行调控,让这座世界遗产地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确保黄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基肖尔·拉奥今年6月在黄山时表示,黄山管理者在世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供全世界遗产地学习借鉴。黄山突出的保护成绩被誉为“中国景区保护的标杆、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    世遗保护之“土楼模式”:“活态遗产”的动态保护

    2008年,福建土楼成为中国第26处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立独立于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靖县与永定县。作为延续几百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土楼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此次申遗成功的大运河也是典型的“活态遗产”,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

    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如何让美丽风景如初,让民居瑰宝依然,让土楼居民在旅游中受益,福建摸索出了活态遗产的动态保护模式。

    为推进土楼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福建省先后公布了《“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福建土楼保护规划》,成为全国少有的在省级层面针对世界遗产地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省份,保障了“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管理与合理永续利用。

    81岁的老人江恩庆的家是位于永定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因其造型奇特、规模巨大,“承启楼”被称为“土楼王”。“十几年前,我们都是靠种烟有点收入,土楼里面很多户住一起,也不太注意卫生,养鸡养鸭的,环境比较差,年轻人都走了。”

    江恩庆说,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家十分注重土楼里的环境,每个人都尽可能将自己家门口打扫干净,曾经的鸡粪味早已被茶香味所替代。

    随着游客增多,江恩庆也有自己的担忧,眼看着土楼里的人气旺了,但土木结构的土楼承受不了很多游客的踩踏。“后来开始限制游客上楼参观,我的心才算踏实了。”江恩庆说。

    来自福建永定县的数字显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从2007年的97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5.2亿元增到了31.8亿元。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的裕昌楼据考证是当地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楼主”刘纯维是景区的售票员,现在他最担心的是土楼防火问题。“我现在是义务消防员,向大家宣传各类防火知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他说。

    南靖县土楼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志鹏告诉记者:“我们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让当地居民从保护中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大家齐心来保护古民居的效果。”    世遗保护之“西湖模式”:一座城市的“双申遗”范本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座城市的另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也迎来申遗成功三周年。杭州,成为中国罕见的“双申遗城市”之一。

    有赖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欧美游客市场潜力。

    西湖曾面临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博弈。为此,杭州市政府承诺,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六个不”。而杭州方面表示,申遗成功后的运河杭州段也将坚持类似的规定。

    今年50多岁的张凯是一个老杭州人,目睹了西湖和运河从开始综合保护治理到申遗成功的近10年过程,如今他和身边的朋友也加入到了世界遗产的保护中。

    杭州早在启动申遗工作前就已经开始了对西湖和运河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张凯说,改造前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常年为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流域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政府利用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园林造景艺术结合,让原本污染严重的长桥溪水重新得以“重生”。

    2014年初,西湖关停了景区内30家高档会所,让民众有权利去享受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这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西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平衡好这部分人的利益。

    西湖文化景观区范围内有8个龙井茶村,近2万茶农,是遗产内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地政府发展以西湖龙井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扶持特色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得以强劲发展,西湖龙井茶与遗产保护、旅游休闲有机融合,“农家茶楼”、“青年旅舍”等的出现将景中村变成了“风情小镇”。

    三年前,西湖的申遗成功,让西湖保护有了世界标准;三年后,秉承西湖经验,大运河申遗早已达成共识,文化遗产不应成为被利益驱使的遗产,而要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保护世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世界|遗产|保护|西湖|黄山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