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课程标准解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高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着自己的一生,更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持续开设品德课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新出现的伦理冲突,较为集中、相对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和应用伦理常识教育,无疑是必要的。一方面,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更自觉、更理性地接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另一方面,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了解一些现代应用伦理,包括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常识,既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也有益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此而言,学习本课程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对内容要点的把握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1.1 列举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公民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当明确公民为什么需要道德。

公民道德尽管是对公民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关系极大;它不只是国家民族存在的需要,更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道德与法律不同,它主要是从应然的角度,依靠每个人的内心觉悟,依靠他们自身的自觉自愿去执行,靠他们每个人的自律、良心来实现,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制度(法律)和强制力量(司法机关)去执行。

其次,了解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要求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体现在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庭、职业、公共生活)中,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应着力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三大领域中进行。

再次,明确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

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全体公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用以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使社会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规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需要全民共同遵守的道德。所有社会成员,不论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也不管文化水平如何,只要是在公共场所,就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这种公共性,往往是其他道德所不具有的。社会公德维系着社会和谐,是社会公共秩序的“保护伞”。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之中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公德中,具体应当遵循五个道德规范,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2 列举不同职业道德规范,评判履行职业道德中的矛盾,概括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说明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在我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每个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对调节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职业健康发展,推动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良整个社会风气,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个从业者应该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并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

1.3 列举反映夫妻、长幼、邻里之间关系的事例,说明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所谓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的规范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和主干。家庭美德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在道德意识支配指导下,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美德。家庭美德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美满幸福前庭的建立,而且关系到社会安宁。因此,家庭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弘扬家庭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1.4 评析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借鉴国外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典型范例

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进行,既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当学习国外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应当以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对待历史上的道德遗产,对待古今中外各国的道德建设经验,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地复古崇洋,对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完全肯定;也不能盲目地拒古排外,采取虚无主义的立场。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区分精华与糟粕。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应当积极吸取,努力继承;对世界上一切其他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中成功的道德建设经验,也应当勇敢学习,大胆借鉴。努力做到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1.5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明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意义

公民在调整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应该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这20字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也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要树立榜样,鼓励先进,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同时,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应当使学生了解到,英雄模范和先进榜样,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里,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可敬也可学,并不神秘。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将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辨析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

2.6 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组织或公民之间,存在着自愿交往和交换的契约、信用关系,辨析欺诈行为的代价与后果,明确诚实守信的价值

经济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经济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几乎每个时代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都有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现代经济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在我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遵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是建立在自愿的交往和交换基础之上的,诚实守信是处理经济关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契约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市场经济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特别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它要利用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个杠杆,来刺激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由此推动经济交往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市场经济的这一本质属性,可能会诱使某些人为了追逐个人或小团体的眼前利益而虚伪欺诈、弄虚作假。要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要求,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它会给所有的人,包括那些遵守它的人带来最大最根本的利益。而虚伪欺诈、弄虚作假可能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持久。它不但会伤害他人,而且最终会危害自己。

2.7 评述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竞争,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重视竞争、提倡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正当的竞争,是合乎法律要求和伦理规则的竞争。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会带来社会利益分配上的不均,混乱无序的竞争会破坏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基本问题,效率表达了社会发展的目标期待和实效增长,公平表达了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利益的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应是均衡互动的综合协调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情况存在差异,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某些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公平则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原则。我们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要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2.8 描述职业活动和职业精神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理解提供真实、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职业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不只是经济活动;职业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但也不只是经济利益关系。职业活动和职业关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职业不但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实现自身生活价值和道德的手段。职业活动是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重要平台。虽然人与人的职业会有不同,但在职业关系中应当体现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价值理念。职业活动基本的行为要求是履行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相互尊重、恪尽职责、信守合同。

(三)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3.9 评述科技发展与观念更新的关系,确信科技进步对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改变着生活、改变着社会,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它创造了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日益文明的社会关系,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科技消除着愚昧与迷信,倡导着真理与文明。

科技发展能够推动人类思想道德的进步。从历史上看,它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地冲击了野蛮愚眜和封建迷信;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直接、间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开阔人们的眼界,刷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仅如此,现代科学技术还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一切,都为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0 列举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的事例,如核能开发、基因工程等,辨析发展何种科学研究、应用何种技术是合乎道德的、理性的选择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潜在着某种负面因素,如果失去控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对此,人类要有清醒地认识。例如,科技进步发展了生产,也带来巨大的环境危机;机器人的普遍使用,减轻了艰苦、危险的劳动,却可能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医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治了许多人的疾病,延长了人类的生命,但是也带来“老龄社会”和“人口爆炸”;电子信息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却也带来了黄毒和色情的泛滥,如此等等。人类对于科技发展这把“双刃剑”,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3.11 了解在生命科学与技术方面正在取得的进展,如试管婴儿、代孕技术、克隆技术等,评析由此而产生的有关人类福祉的伦理冲突

在当今最为瞩目的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冲突中,以生命科学与计算机技术最有代表性。从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面来看,试管婴儿、代孕技术、克隆技术以及基因技术它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带来许多重要的问题,例如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技术使用的商品化问题、它能否尊重人的主体性问题、能否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伤害,或者带来福祉问题等等。在这种生命科技进步带来的两难选择中,技术本身无罪过,关键是拥有技术的人如何善用技术。因此,科学家的责任即科学道德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科学技术的人,也负有重要的道德责任,需要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

3.12 了解在计算机与网络科技上正在取得的进展,列举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所产生的问题,探讨对网络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网络生活也已成为今天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使现实伦理原则难以约束网上的行为,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电子黑客、电子欺诈、侵犯个人隐私、散布黄毒婬乱、制造政治谣言、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如此等等。网络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败坏社会道德,引发犯罪,影响其他用户的权利,对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威胁。为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民的权利,世界各国政府与组织纷纷订立相关法律和自律守则,号召人们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例如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不准伤害他人和有损社会,不利用网络非法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等。这些理所应当地应该成为网络世界最基本的伦理准则。

(四)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伦理困惑

4.13 考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印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

回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一直保持着天然的和谐,生态保持着平衡。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片面地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由和谐与平衡走向冲突与对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盲目扩张,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机,不仅伤害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还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20世纪后半叶,面对环境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作为环境意识重要部分的环境伦理意识也开始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此,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4.14 列举自然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警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伦理意义上解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与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能够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纳人类制造的垃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前地球人口在急剧膨胀,而人类的生态环境已经、而且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大气和水的污染,土壤沙漠化,各种资源、能源也严重短缺,有的甚至开始枯竭。地球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财富,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幸福而毁坏后代人的生存根基。为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一种与自然和谐、对环境友善的绿色生活方式。

4.15 列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事例,评议世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争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踏遍全球。人类活动急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灭绝、森林锐减、土壤沙化、有毒化学品污染、海洋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单项问题,而是以某种复杂的方式与其他环境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群”。一个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树立全球意识,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看得高于狭隘的民族或国家利益;并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各国政府的、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全球治理”的国际机构。所以,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各个国家的配合与协调,需要全球范围的广泛合作,需要西方某些国家摈弃霸权主义与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倾向。

国际社会为了共同应对威胁着人类的全球环境问题,从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就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并形成了一些被大多数国家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例如,共同的但又有差别的义务原则、兼顾国家环境主权与国际合作义务的原则、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等。在这些环境伦理原则指导下,国际社会还采取了许多共同的行动,以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例如,发表了一系列指导和协调全球环保活动的宣言,制定了许多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环保公约和条约,启动了许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计划和项目,建立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基金,等等。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