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文化生活》教材编写概貌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组织形态采用了模块式结构,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文化生活》的模块。《文化生活》教材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全新的内容,需要对其有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一、中学政治课程增设《文化生活》内容的意义

(一)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显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二)文化国力的建设和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严峻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独立自主权等。

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从国家总体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致力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也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文化生活》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四)提高中学生文化素质,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科技革命的汹涌大潮,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中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

《文化生活》的编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文化生活》教材的指导思想

《文化生活》教材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教材的编写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的文化生活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主义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材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二)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教材框架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性学习

教材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使教材成为既是教师教学依据,又是学生较好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材在内容设置、结构设计、整体布局等方面都着力于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在课堂内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把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把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养成结合起来。

(三)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以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培养学生,同时突出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动,跟踪时代的发展。注重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本册教材不拘泥于传统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注意从学生已经面临和即将面对的社会问题,从增长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的角度来设计。因此教材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紧紧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瞄准当今时代的最新发展。不回避问题和矛盾,而是对重大的现实问题直面应对,从而增强了教材的时代感,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加入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来。学生不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是被灌输的机器,而是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文化生活》教材的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

本单元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质特征,了解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

本单元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包括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等内容。

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本单元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等内容。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本单元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包括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教学建议

(一)认真研究文化理论,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

由于《文化生活》是一门新课,对这门课的教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由于本课程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材内容也涵盖了许多学科,这对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也是一个挑战。启功先生曾说“一门心思地专抠教学法并不能当好一个教师,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师水平的全部”(《启功口述实录》)。《文化生活》地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它更要求对文化理论的有深入的理解,对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有全面的把握。教师的备课重心应该放在对文化理论的刻苦钻研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由天没有人受过专门的训练,师范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对课标和教材进入深入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同时注意借鉴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经验,探索《文化生活》的独特的教学策略

(二)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围绕学生关注的文化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当代社会的迅速的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光怪陆离,使我们原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挑战,许多我们已经熟识的生活经验都受到新生活的质疑。这种情况必然会反映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文化现象中所蕴藏着的问题,由问题导入,进而引入要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课文内容。要努力把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生活主题之中。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时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目标—策略—评价”与“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教无定法”,教师要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广泛和策略,鼓励教师从针对性、启发生、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方面开启思路,不断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等,进行直观教学,更应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倡导开放的评价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是丰富多样的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事物的评价也应是发展的和开放的。本册教材的教学评价也同样是这样。我们提倡在一定的情境中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评价学生的世界观和生活能力。如从班级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参与社会的态度,从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中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生活中的实际参与情况来考察学生文化观念是否合理。生活丰富多彩,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是僵死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不能妄下结论否定学生,要鼓励不同观点和不同结论。我们不主张对课文中的某一句话和某一结论进行粗暴的简单的纸笔测试,也不主张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这不可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水平,也不利于教师反思教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