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农村中学德育课堂活动校本课程案例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当前,教育改革的呼声与行动同步风行。传统的教学教育方式是相对封闭的、静态单一的,是“接受型学习”,对于当前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主体地位突现为主题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不适应的。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革与进步,各种生活观念、思潮随之出现,“社会道德素质呈不断下降趋势”,对于农村中学,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媾合,使得农村这片天地更趋复杂,德育建设呈现空白与断层特征,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德育队伍建设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教育简单化的特征,很大一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教育苍白无力,有时“教育内容连自己都教育不了”,再者,学校的生命线完全被 “压制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动弹不得。相对于城市的中学而言,课程改革或是素质教育的撼动力很大,到了农村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还记得那件件“一记耳光”的事件,依稀是农村中学的身影与简单教育的“成果”。2001年10月国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至今也有年余了,真正意义上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道德教育开展却举步维艰。
那么,在现今意义上,如何教育我们的中学生以德,如何实现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学生德育目标至关重要。纲张方可目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本校而言,一场事关未来的德育工作者的培育,一版事及德育行动的校本德育课堂课程,一个指导全程德育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操作方案,必然地提上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探索农村中学“德育”与“课堂”的整合,研究“德育”与“教学”的课程编制,从整体德育现状到校本现状特征,从教材到课程,从教法到课例,从教育到评价,是当前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以“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德育“课堂活动”为策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目标展开。
(一)、“德育课堂”是策略。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体验自身成功(或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完成教育意义上的德育传输,是德育科研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领域、新方法时获得的新“体验”过程。由教师现学生交互作用下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德育的教育阵地。
本课题旨在通过寻求“德育”与“课堂”的整合,实现德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德育课堂”指的是以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德育主题内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授”与“受”的“探究”式的“体验”。
(二)、 “校本课程”是手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对其的开发必然服务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应从“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
1、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对话、探究式活动中“体验”德育 。
2、立足点之一:学校的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3、立足点之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在人格方面。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更要充分突现教师的个性。
4、立足点之三:学生的个性 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而要促成这一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关键的是要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体验点’”。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程开发,以课程案例(以下简称课例)为开发目标,在实践德育目标序列上为学校德育研究提供程式。
(三)、“农村中学”是范围。作为学校特征之一,农村中学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点之一,它有同于城市中学的德育内容,如传统德育内容;有区别于城市中学的内容,如规范德育内容。基于农村中学特有的农村气息,课题在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如课程设置与课例方法方面,必将就“农村中学”为本研究作一个限定。
三、资料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等国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运行至今,业已做出很好的研究业绩,包括模式研究、角色定位、评价体系、个性化教育目标等,这些都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流理论与实践价值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课程设置、学科科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9月新课改课程将在全国运行。这是时代的号角,这是社会的最强音,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吕达说,课程改革将“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重视道德教育”“重视课程体系的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且从2003年下半年始,全国将启用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这样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也应运而生。
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研究性学习2002年正式被纳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理念的突破,观念的更新”,它力图“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系统,从而大大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这和本课程主题一脉相承,为本课程的研究开展作为有机的准备。
作为一种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久远的教育历史,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开展班级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工作内容,班级活动开展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华中师大附中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上海市卢湾中学的《主题班会方案集》等都是极好的例子,然而,将主题教育真正融合到班团活动中,从农村中学特征下的德育现状着手,开展主题班会形式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觉得关键在于没有很好地研究学校或整体农村中学的德育现状,没有将德育真正落实到有效的模式内容,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农村中学德育主题教育课程研究。
可见,对于德育课题下的课堂活动的课例研究,特别是农村中学校本课例研究,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是新兴的课题。我们的定位是:农村中学德育课堂活动的课例研究,是实践型的基础课程案例研究。
四、目标理论:
(一)、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体验德育”为指导思想,以探究活动式课堂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媒体介入等手段,培育农村中学新型德育课程体系的德育课堂模式。
1、师生双赢目标
师生作为德育课题研究的双方,一方面学生作为德育对象被班主任(德育课堂的组织者)以一定的方式作为实现教育理论的对象,在对话与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体验德育”,完成自身德育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教师作为实施德育课程的施行者首先表现出来的被所用以教育学生的课程内容感染而使自身达到被教育的目标,而后在德育课程的课堂探究与对话活动中再次在学生参与的氛围中实现感染。从而达到师生教育双赢的效果。
2、实践研究目标
本课题注重实践行为研究。在总结农村中学学年德育课堂目标序列的基础上,分年级编制德育课堂主题教育内容及实践课程,以公共课程、分年段特征课程形式,形成一个较完备的中学德育学年度教育体系,开展分年级分月实践的德育课堂课程活动,并注重修订与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堂课程。
(二)、理论支持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那么,如果要发挥一个学生的潜能,就应该选择最适合他们发挥这些潜能智慧的方式,学习效果才会最好。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由师生对话或由学生探究思考而使之“体验”德育,从而达成德育目标的。而师生“通过活动方式达到教育”的体验活动,正是形成学生正确德行的根本。
2、承继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而有创新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它的创造教育基本要素可操作性、民主性、实践性与大众性正是构成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德育的实效性、可操作性、体验性)的基本特征。
3、新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规程》。
五、原则内容:
(一)、课题原则
本课题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以学生“体验德育”为目标,无论教育教学课堂内容,还是组织形式,结果评价,都必须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之上:
1、生本德育的原则。教师在整个德育课堂的组织上,仅是作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至多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员“参与者”,依靠学生,相信学生。
2、体验德育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德育课堂的组织与活动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尝试群体性体验,完成德育目标。
3、实践德育的原则。实践是体验学习的基础。通过具体课例的参与、思考、分析、解决,实现德育内化。
4、开放德育的原则。德育课堂绝不是教师主观能力发挥的场所,解开课堂教学的传统束缚,这既是新教改的要求,也是德育科研课堂的目标。它包括开放教学课堂布置、教学时间、教学思维、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
5、校本德育的原则。德育是大学问,包罗万象,本课题研究着力学校特征的德育现状,从弘扬优秀校风、班风、学风,到解决常见德育问题,以校为本,以生为本。
(二)、研究内容
对于课程内容,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对本内容进行课题实施前调查,召开本内容开题会议,召集内容课程设计,课例学案设计讨论会,组织课堂活动,课后评价调查与论证、整体内容撰稿等。
1、以“体验德育”为目标,以学生参与课程为导向,以德育课题“探究活动”为载体,按照各德育主题特征及组织原则完成课例研究。
(1)、主题方式的设计、论证
探究对话式的课程组织需要更为灵动、开放,同时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我们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衔接者出现,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家长与学生等的对话与讨论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培育为教学主导方式,小组讨论、师生对话、课堂辩论、实话实说等,形式多样。
(2)、主题内容的选择与目标定位
本课题的主题应着力于校本德育课程、课例的研究,需要的是选择适合本校特征的课程主题,课程的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德育品质。内容选择上注重几个整合:
①内容选择与学校特征相结合 ②内容选择与学生特征相结合
③内容选择与多种方式相结合 ④内容选择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⑤内容选择与学生趣味相结合 ⑥内容选择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3)、主题内容实施的时间与程序
德育课题以班级班团活动课为实施时间,大致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形成专题
搜集素材
设计课程
设计课例
组织课堂
学习评价
成果展示
反思论证

(4)、课例预设
月份 主题内容 类型 角度 备注
9 老师,我想对您说 基础 尊师敬业
10 为祖国,我们甘洒热血 基础 爱国主义
11 学法—你说,我说,他说 基础 立志勤学
12 以生命的名义 基础 人本自然
2 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基础 家校联教
3 为母亲的节日献礼 基础 孝亲尊长
4 网络——想说爱您不容易 基础 网络话题
5 爱——在欢乐的班集体 基础 团结宽仁
6 我的一份诚信报告 基础 诚信进取
注:1、本题设置在课题第一调查结果后设置;2、类型“基础”系指中学段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3、过程中部分内容可酌情修改,修改主题由课题组中心组通过后实施;
序 主题内容 类型 备注
1 在烈士墓前庄严起誓 选修
2 做人,从小事开始 选修
3 伴着青春的旋律前行 选修
4 怎样的人生最美丽 选修
5 踏着伟人的足迹 选修
6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选修
7 对挫折说“不” 选修
8 在成人(青年)仪式上 选修
9 走出苦涩的青苹果园 选修
10 向胜利发起最后的搏击 选修
11 相约在同窗深情下 选修
12 来向家乡的报告 选修
注:1、类型“选修”系指有着年段或班级特征而无需每班皆在此时做或每班皆做的课程内容,原则上每班可在此中或此外的主题中选择设计;2、选修课目由各班自行选择,每月完成一例;3、选修课目原则上可不参加校级公开课选评,但其优秀课例可自行或年级组推荐形式向学校推荐开题;

2、以“调查评价”为方法,以网站调查为依托,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德育实效性、可操作性为标准,组织德育课程及课例评价研究。
主题评价包括课程主题内容设置评价、德育主题课例设计评价、主题课堂实施评价、课堂德育学生体验与效果评价等。
本课题评价主要以课程设置前的目标预设难点突破、课例设计后的实效可操作、课堂组织中的方式成效学生参与课堂情况等的讨论分析评价为主要方式,采用课堂实施前后追踪调查、日常管理中班级运作评价、绩效评价等综合测控进行。
六、对象方法:
以湖镇中学参加课题研究教师所带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课程设置采用讨论分析法、必选修分项研究法、例、理分析组合法实现;课例教学采用对话探究式教学法、媒体课程教学法等实现;课程及课例目标评价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为追踪调查研究法)、数理分析法实现。
活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
七、步骤进度:
(一)、方案设计论证阶段(2003年3月——2003年5月)
课题调查、定位、拟题、论证,课题组组建、工作分工,课题组培训提高,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申报、立项工作。
(二)、课题内容试行阶段(2003年4月——2003年8月)
1、就本课题课程月份特征、年龄特征,以4——6三个月为例,初步试行课题内容(含课程、课例试行与论证),在此基础上修改课题方案,并着力下阶段课题开题与9月份课程安排作一计划。
2、以“德育序列”为依据,以学校德育现状为特征,以发掘校本“德育课程案例”为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精选适合各年段特征性典型主题或中学基础德育主题,并完成各主题内容论证研究。
(三)、课题研究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整个研究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召开课题开题大会,分期(月份、年龄等)召集主题课程设计、课例方案设计大会;组织主题课程编写,课例(德育课堂)设计、教学、整编、论证;开设各级各类课题相关内容研讨会,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再行组织实施、论证。
(四)、总结论证阶段(2004年6月——2004年10月)
1、总结分析一年来的课题实施情况,总结课程与课例设计要点、策略、问题;
2、形成各学龄段课程、课例研究与教师论文专辑;
3、撰写课题论文、鉴定报告、结题报告;
4、总结课题开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开展下一阶段课题申报或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究。
八、条件分析:
(一)、市县教科研专家指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氛围浓。本课题在学校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行政部门——政教处主持,学校校长与政教主任为本课题主持人。本课题开展得到了市教科所毛佩清老师、县教科室商祝泉老师的亲切指导,并担任本课题的常任指导专家。同时,也得到了学校教科室、教务处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各年级组为基本组织单位展开。这些年来,学校单设了教科室,专门为教师教科研划出资金,开设培训,其中就特邀市县多名专家来校指导,政教处定期组织“班主任论坛”与班主任培训,学校教科研水平逐年攀升,论文获奖与发表档次越来越高,课题参与主持逐年增加,科研氛围渐趋浓郁,这些都为本课题开展准备为人气环境与科研基础。
(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娴熟,为本课题的多种德育形式开展提供了条件。我校2002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代化教育工作一直作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已有多人次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课、论文、课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本课题组主持人余孝忠老师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建构现代媒体“双主合作”语文教学模式探微》获市现代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本课题组年段负责人祝生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力》《热机》获县一等奖。2003年由本课题主持人余孝忠老师主持开发的校德育在线网站(http://lyhzdy.nease.net)学校网站(http:://www.lyhzzx.com)上线,并立即被收录到各大主导搜索网站、网上浙江网站,受到好评。为本课题研究作一宣传阵地,同时作为开展课题科研调查、讨论的窗口,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学习相关理论、实践德育的场所为本课题的实施作了有益的配合与补充。
(三)、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组以中心策划组、研究开发组、评价论证组形式分组。中心策划组由课题组各段负责人组成,学校叶建明校长为中心策划组组长,分管政教童祖群副校长、学校政教主任余孝忠老师为副组长;研究开发组由参与课程开发与课例实践的课堂组织者组成,学校政教主任余孝忠老师为组长,初三年级组组长、原2001年省级立项的“农村初中学生劳技素质考核方案的探索”课题组成员徐小平老师为副组长,其他大多由各年级组长分担;评价论证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学校聘请市县科研相关领导担纲评价组评委,其中有国家级课题获奖项目县教科室商祝泉老师;一是由学校叶建明校长亲任该组组长,学校教科研方面的领导、老师组成评委组,负责上述课题内容评价与论证。三大组的所有成员在教学、教科研、德育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学校领导、学校骨干教师。其中一级及以上教师占中心策划组80%,占全体课题组成员数64%,发表论文省级以上多篇,主持市县级课题6项,参与课题多项,课题组所有成员皆有一线教学的经历,多数教师有毕业班满轮教学经验。主持德育课题研究一项,学生评价相关论文获市一等奖(余孝忠)。学生合作模式论文获省二等奖(余孝忠),为教师与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提高的可能。
(四)、校园科研软硬件投入。几年来,学校投资校图书设施10万元,其中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大类,教科研方面图书刊物几十种;学校现有现代多媒体教室1个(另:手提式投影、电脑、实物投影仪系统一具正申请中),计算机房2个,共100余台计算机,每台电脑均链接INTERNET,参加本课题科研的人员家庭都购置了个人电脑,链接上网,对科研资料查寻、科研理论的学习、课题开展的设计建议等都可在网络上及时反馈(本方案设计就是通过因特网的课题组成员联系完成的);课题经费财务报告已得到校长室同意,校园环境建设、班主任培训、专家指导、校园文明周等活动、教科研竞赛等等,都为本课题开展作了充足的准备!
(五)、学校建设有一支校内外的德育辅导员队伍,学校建有一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家长学校队伍,每年召开学校、班级、家长恳谈会,包括邀请家长参加德育课堂(本文附课例);学校与派出所为警民共建单位,派出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帮教、法制宣传等都能走进德育课堂;学校还特邀了县镇老干部为德育辅导员充实我们的德育队伍,这些为本课题的开展准备了素材,准备了课程内容。
(六)、本课题经过近一年时间筹备,从网站建设到课题选定,从目标设定到课程开设,从德育论坛到课题研讨,从课题方案到组织教学,从领导小组到课题组成员,从课程目录到个案课堂,一步步,一点点,我们走了很多的路程,我们总是那么坚实,那么实在。目前,目录初步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个案已经设计并投入教学课堂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与之相关的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也在此中得到了印证。
九、成果构成:
(一)、总结一些科研论文;
(二)、研制、开发一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
(三)、整理、出版德育课堂整合的课程教材、教案、课例、论文校本课程。
课程预设:
第一部分 基础课目(以适应学校当前总体中学德育特征内容为课程,按年份排序,以该课题农村中学现状与学校特征构成导语,以教学设计内容构成构想,以课例内容构成学案,后设教后感。四部构成);
第二部分 选修课目(以适应学校各年段相应德育主题特征内容为课程,按年份排序,以该课题年段中学现状与学校年段特征构成导语,其余同上);
第三部分 教育本记(含课题开展记事、教师教育论文等)。

参考文献资料:
1、《中小学德育专题》 朱小蔓主编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南京师大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2、《德育创新论》 吴亚林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1年11月第1版
3、《学校德育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林清明著 《教育探索》2001年第9期
4、《衢州市优秀课题研究方案选编》 衢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3年度版
5、《传统德育》衢州市仲尼中学试用教材 张仁万主编
6、《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 王而治主编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研究”课题组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7、《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8、德育相关网站如《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活动教育网》《龙游湖中德育在线》(http://lyhzdy.nease.net)《龙游湖镇中学》(http://www.lyhzzx.com
附注:本课题目前已列入市重点课题立项,正申报省规划课题立项。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