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中小学生消费的现状
豆腐皮  5 根 共0.5 元      摸奖 5 次 共0.5 元    
烧 饼 3 只 共1.5 元      各色圆珠笔 3 支 共1.5 元
卡通卡 10 张 共0.5 元 透明胶 1 个 共0.5 元
塑料坦克 1 辆 共0.5 元 吸吸果冻 2 个 共 1 元
手链彩线 10 根 共0.25元 冰棒 2 根 共 1 元
QQ糖 1 包 共0.5 元 泥鳅干 1 包 共0.5 元
这是一个农村小学生一周内在周边小店的消费清单,看了以上清单我们不免发出一句感慨:“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这种幸福现在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的调查和报道:
在随机对本校五年级某班5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42位同学每月都有固定的零花钱,主要来自父母,金额从2元到50元不等,主要用于买小玩具、零食、学习生活用品。春节92%同学都收到了压岁钱,数额100元到300元之间居多,最多的高达1000元,其中87%同学表示并不存进银行、缴学费或交给母亲,而是作为自己的“小金库”,用于零用。被调查的24位女生有20位过生日时收到了同学送来的礼物,一般为装饰品、玩具或文具,金额在1~10元左右;男生则较少,26位男同学只有7位收到过同学送来的礼物。但大多数男同学表示如自己考试得了第一名,或被提拔为班干部要对自己要好的同学“意思一下”。
根据调查中小学生消费的存在十大不良现象。
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
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 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是中小学生难以抵抗的诱惑。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生的饮食结构得到改善本无可厚非,但每天都花费在广告饮食上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已不是简单的饮食和营养问题。
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
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精品屋”、“服装城”里,专拣名牌服装买,不论价钱。中小学生的服装消费更多是家长行为。这种消费在满足孩子的同时,能否助长虚荣?
 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
无论游戏厅或歌舞厅,不难发现中小学生的身影。尽管学校对此明令禁止,可部分中小学生仍难以拒绝诱惑,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娱乐场所适不适合中小学生,答案很明显。
人情消费:跟着大人学
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人情消费是双方的,无论请客者还是庆贺者,同样都是破费。
促销消费:跟着赌博走
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的促销,总是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促销一是分散了学生精力,二是滋长急功近利思想,三是诱发赌博心理。
手机消费:负作用明显
上课时此起彼伏的手机响铃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手机不良短信的泛滥给学生成长带来危害。医疗部门资深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对少年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危害作用。中小学生手机族在壮大,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均需要阳光呵护。
网吧消费:越陷越深越受伤
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抗拒游戏诱惑能力较弱。隐藏在居民楼等地的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网吧,令一部分学生迷恋不归。点游戏生活中,学生们大把花钱的同时也在挥霍青春。
重复消费:不再是老土
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只有新的才好。孩子们的道理是,虽然还能用,同学都换了流行的,我不换就太老土了。重复消费意味着浪费,这绝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学到的。
成人化消费:要的就是“酷”
在商场化妆品专柜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流连忘返,护肤品也上了学生的梳妆台。连男孩子也开始配戴项链、戒指等饰物。纯真、自然,永远是孩子独有的美,金银饰物对天真烂漫的学生来说有些多余。
颠倒消费:舍本逐末为赠品
很多学生对零售商品附送的卡片、玩具感兴趣,学生甚至花了钱根本不吃里面的食品。小食品附送的塑料玩具和卡片不乏制作粗糙品,甚至含有毒成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形势报告显示,2002年国内消费品市场体上比较活跃,“学生消费”成为市场一大亮点。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学生消费的层次也在不断升级。据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近期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专项系列之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即53.6%的中小学生有平时吃零食的习惯。明略市场策划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的每月零花钱多数在50元以下,而高中生则比较“富裕”,从100-200元以上的各个区间的比例都较平均,2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超过了30%。因此,有了这些零花钱,就大可不必看着别人吃零食了,而在吃零食时,也自然出现了攀比现象。
(二).问题的严重性
在经济社会中,金钱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家长、学校、社会稍有放纵便会助长他们追求物质金钱的享受、及时行乐的欲望,一旦养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自身的经济收入拉大差距时,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l)急剧上升的犯罪态势。据相关统计,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罪案占全部涉案人员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约为10年前的3倍。(2)不断恶化的犯罪性质:一是暴力犯罪上升,其中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二是预谋犯罪上升。这一方面反映出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3)团伙化的犯罪方式。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的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这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4)偶发性的犯罪动机和低龄化倾向的犯罪结构。
从当今的犯罪现状来看,侵财性犯罪是最主流的犯罪类型。过去,犯罪目的温饱性决定了犯罪分子把侵害对象主要放在日常生产用品上。近几年来,侵财性犯罪的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侵犯私人财产的目标除了现金外,主要是金银、首饰,食品和衣物已不在眼中。随着效率意识的不断强化及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也开始考虑单位时间里的“收入”问题。,他们开始把注意力由邻居、熟人的家庭转向商店个仓库、工厂、机关,由注重生活用品转向金银首饰等高档商品。
纵观以上的调查和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中小学生的消费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应怎样做?我们应该究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1.“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传统的社会准则的振荡是前所未有的,其冲击已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历来以“重义轻利”、“视金钱如粪土”作为自身行为准则的文化人如今纷“下海”经商,说明的经济的转轨已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传统价值规范的解体。现今,在一些人的心理,求财已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谋取金钱、讲究实惠已成为生活奋斗的目标,传统的“大公无私”追求精神财富等价值观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的多少衡量人们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 已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人中泛滥。对他们来说,取得财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而已,更是证明自身价值和自我荣耀的手段 。这一切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不能不说是异常严峻的考验。如果青少年能收到良好的家庭导向,面临科学而健康的教育环境,就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抵御商品经济中的负向刺激。。实践中,在市场经济冲击波的影响下,有的学校把校舍改成了工厂,有的在学校内开设小卖部、小吃店、咖啡屋,教师弃教经商或教、商双管齐下,甚至在课堂上推销商品等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对金钱的欲望和向往。
“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市场经济本身所拥有的讲求效率、追求实惠的特殊性在一些人的心理中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在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分配不公的时期,促使一些假定教育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被金钱观所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逐渐抬头。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按部就班死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因为一个学生从上高中到大学的费用也不是一个家庭轻轻松松就能担负得起,尤其是农村家庭,你想父母亲一年要为孩子攒下近壹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岂是件易事,况且现如今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读书有何用?”。于是,一些青少年在“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二)商家不法竞争。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抢占市场,于是他们把眼光瞄准了学生,虽然它们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它们是当今家庭的“宠儿”,是家里的“小皇帝”,开的可都是金口,只要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就不怕你家长不掏钱。一些不法商家更是像苍蝇一样紧盯住不放。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一直以来屡屡陷入学校周边不法商家的“埋伏”,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不法商家不光掏空了孩子的腰包,还欺骗了孩子的心灵,损害了他们的消费权益。根据笔者调查和群众反映,校园周边小店诱骗学生盲目消费的花招可简单分为3种。
A.“赊账诱惑”:小店称“先拿货记账,有钱再还”诱骗学生消费,然后“在账单上随意加钱,让小孩欠少还多”,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B.“借账诱惑”:小店称“没钱用先在店里借,有钱再还”诱骗学生消费,然后“在 账单上加钱,让小孩借少还多”,达到盈利目的。
C.“有奖销售”:小店售卖包装华丽漂亮的玩具或零食,包装袋内有不同明星卡,小店称“集齐便可抽奖”,诱骗学生为卡片疯狂消费,但是“ 中的奖往往就1毛两毛的”,达到牟取暴利目的。
只要提起“宠物小精灵贴纸大收集”的抽奖游戏,低年级小学生几乎无人不知,甚至人手一本。据校园周边的小店老板说,花不多的钱,集齐150张贴纸,就能获得电脑、游戏机和滑板车等奖项。但只要仔细一看,这些小精灵贴纸上既无厂名,也无厂址,既无组织者,也无兑奖单位,其中“蹊跷”十分明显。一些学校也早就明文规定,严禁学生搜集贴纸,一经发现全部予以没收。但是小学生们对小店老板们仍很“慷慨”。因为这些奖品对孩子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
一段时间,七八家小店都在经营“开心转转转”、“大四喜”、“摸彩”等小游戏。只要花上1角、2角或5角就可以买一包人形贴纸或摸一次彩,奖品有收集小画册、音乐球、小图书、现金等等,最高奖金可达100元。据笔者调查,一位店老板神秘地透露,这类东西就靠一点小彩头来吸引学生,这种小玩意赚头很大,拿“大四喜”来说,一大版可以卖16元,而成本只要五六元,而一包卖5角的卡通人物贴纸,成本只要2角。
食品市场更是糟糕透顶,笔者调查得知,一些最热卖的小食品,竟然都是些私家厂生产的“三无产品”,卫生情况存在严重问题:鸡脖子里竟然还有食物残渣,麻辣豆腐皮色素严重超标,泥鳅干里还有苍蝇---
无疑这些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乃至商场推出了“学生赊账服务”,让学生们先玩、先吃、先用,然后“记账付款”,还有的商家将五花八门的商品广告贴满了校园周边,为学生消费升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心理不成熟。
模仿心理 学生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较差,对新事物无论好坏都想尝试一番。看到别人穿名牌、出入高档场所,自己也跟着去做。例如,在今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前夕有一位四年级的家长打电话给他们班主任问:学校是否一定要学生在运动会上穿“特步”运动鞋?因为他孩子死活吵着要买,说是开运动会一定要穿的。班主任也感到奇怪,经了解后得知,学生对运动会都非常重视,都准备全部武装上阵,当然要有一双象样的运动鞋,同伴中有“耐克”,有“李宁”,所以自己也想要一双名牌。
虚荣心理  学生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当他们发现出手大方、衣着华丽等高消费行为能引起同学的羡慕时,他们便借助高消费来获得所谓的“面子”和“尊重”。就拿上例来说吧,学生为什么想买名牌些呢?现在社会上不是时兴名牌吗?名牌穿着就觉得像样,就觉得精神,不穿名牌总觉得有些“老土”,这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想法,无形中学生也受到了影响,别人有名牌,自己没有那多没面子。
弥补心理  有些学生相貌平平、成绩不好,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因此,用高消费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掩盖自己的不足。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人缘极好,很多学生愿意跟他交往,平时也很听他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家庭很是富裕,平时经常以一些小恩小惠得到同学的欢迎,他买的文具特别多,谁没有可以问他借,关系好点的就不用还了,和同学到小店里也特别大方,总之跟着他就不会“吃亏”。
还有些小学生在家所受关注较少,于是便用高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发泄怨恨和不满。有一位大见坑的学生,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自从他读书以来,家里人很少到学校来看望他,其他住校生,每周三都会有家长带菜来,他呢,一罐干菜要吃一星期,实在也够可怜的,有时候老师也要给他买点菜。但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周一到校时会把一周的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光,卖的净是些玩具、小食品,到星期三,连买菜的钱都不剩了,就要问同学或老师借钱用了,而且屡教不改。
依赖心理  有些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惰性。这种依赖心理使小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高消费行为。上例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好吃、好玩的习惯,一时已经很难改变了。就拿小孩子吃棒冰来说,在夏天,有些小孩是每天一枝棒冰,一天不吃都不行。这还算是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有一个学生周一到校,因为天气炎热,一天吃了9枝棒冰,花光了一周的零用钱。
(四)家长的纵容。
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家孩子咋能没有,要不就苦了孩子了,这是很多家长为孩子大把掏钱的理由。那么,个别家长为何会为了孩子而“一掷千金”呢?张先生的情况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在某玩具店,笔者遇上了一位张先生,他正带着上一年级的儿子逛玩具店,当儿子看上价格不菲的奥特曼时,张先生毫不犹豫地掏钱为儿子付了款。笔者在与张先生搭话中得知,快四十岁的他也是独苗,但小时候的生活“不堪回首”。他认为,如今日子好过了,而且就这么一个儿子,不能再让他受苦了。一位姓李亲戚告诉笔者,自己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每月他都会带孩子上一次麦当劳,因为别人的孩子都有去,自己的孩子不去好像过意不去。
在笔者调查中,不少老师在认为,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乱消费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消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
这种情况一直是学校头痛的事,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而且人家都是合法经营。但是对一些不法小摊贩,学校又无权处罚。日本从60年代初,就在经济企划厅设置了“国民生活中心”,各地都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教育。7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指导大纲。日本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开设的消费教育课。美国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在实施上,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
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而且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消费观还不成熟,消费知识缺乏,消费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更容易因过度的追求享受而走上歧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我们应积极的进行消费教育实践与探索.
三.消费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从整治周边环境着手。
根据对部分校园周边消费环境进行专项调查,发现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一下面问题:
学校周边有几个业户、摊贩,主要是以学生为 对象,销售一些文化用品、儿童食品、饮料、快餐等。多数摊贩为无照经营,在早、中、晚学生进出学校时出摊销售,具有流动性。多数摊贩是露天占道经营,脏、乱、差,特别是一些卖快餐、饮料、食品的,如盒饭、肉串儿等,卫生根本无保障。经销的食品、饮料问题较多,其中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直接危害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小商贩,尤其要落实好在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设立营业性网吧的规定。
2.加强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强化安全设施的建设,,严禁饮食摊点和游商摊贩进入校园。
3.教育学生尽可能不要从无照商贩处购买商品。校园周边的业户多数是无照经营,流动性强,售出的商品无任何凭证,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维权。校园周边的商贩所出售的商品质量无保证,食品、饮料、快餐卫生条件差,可能传播各种传染性疾病。
(二).开展学校主阵地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他们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在进行消费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抓住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两个环节,采取控制和疏导并重、强化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培养和良好消费能力的训练。
1.抓平时,渗透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们主要是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进行渗透教育。 与孩子们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他们会把什么事儿都掏出来,说给你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缺了橡皮、直尺、铅笔,细心的老师也会发现。当孩子的学习用品不缺,但因为羡慕别人的橡皮形状好,别人的直尺颜色美,或者别人的文具盒高级时,就想买,这是孩子中常常发生的购物情形。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今天某同学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第二天、第三天,教室里就会出现相同的钢笔,甚至比他的更好看、更高档。这是纯粹的羡慕、攀比心理在作怪。没有购物之需,因为羡慕和攀比而盲目购买,这不仅浪费钱,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想着法子去买东西,要和人家一样,甚至比别人更高档。买学习用品是孩子们最多的消费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购物指导,无须刻意做什么准备,随意性强,实际效果好。教师可抓住机会,与他谈心,适时引导。教师对这种学生(或现象),应该及早发现,及早指导。如:我班一位学生,他看见其他小朋友买了一架高档的卷笔机,心里痒痒的,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要买一架。上课的时候,也常常走神。我了解情况后,利用晨会课,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话讨论。有的小朋友说:“卷笔机是好看,可是,你已经有卷笔刀了,不是一样可以卷铅笔的吗?”有的小朋友说:“我妈妈说,太好看的学习用品会影响学习,还是不要买的好!”那位拥有卷笔机的小朋友说:“我的卷笔机是阿姨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她是祝我能练出一手好字的。我带着它,就是要时时记住阿姨的话。练好字。你要用的话,我可以借给你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教育了一人,也教育了全班小朋友。 如果这种现象在孩子中间比较普遍,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专门的晨会、班会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用较为生动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消费教育。同时配合下列四项教育:
(1).进行节俭教育。节俭教育是消费教育的继续。进行消费教育,仅仅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零用钱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珍惜用钱买来的东西,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现在许多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物品形成的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以各种形式开展节俭教育,狠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深入开展“展”和“算”活动。“展”,就是把学生扔掉的铅笔、橡皮、写纸、仪器、生活用品等收集起来进行展览,让学生受到触目惊心的教育。“算”,就是一算经济帐,算到惊人处,触动学生的灵魂。如引导学生算一笔帐,如果按学生每人每天平均花2元零花钱计算,那么全校1000名学生每天就花去2000元,每月花去60000元,全年就要花掉720000元,用这笔钱,可以建成一座标准的教学楼。二算感情帐,增强学生节俭的自觉性。如把一块馒头的形成,从育种、选种、播种、管理、收获、到加工成馒头,期间耗去多少人血汗的过程分析计算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了馒头的价钱不能代替其本身价值的,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辛苦和血汗。一个家庭一个月有多少经济收入,一个月的开销又是多少?特别是农村,父母亲一年能有多少经济收入,花在孩子身上的又有多少?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父母挣钱并不容易,应当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节约用钱。
(2).进行劳动教育。如果说进行消费和节俭教育重在知,那么劳动教育则侧重于行,二者相辅相成。劳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说,劳动教育更具有基础意义。因此,我们把劳动教育作为行为训练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四抓”:一抓上好劳动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上好劳动课,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二抓劳动教育基地,笔者所在小学有一亩劳动教育基地,定期进行义务劳动。三抓公益劳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两次大型公益劳动,对学生进行珍惜和爱护公共财产和环境的教育;四抓家务劳动,要求学生每天用20分钟时间在家帮父母做家务活,并写好日记,做好记录。并且在教育活动中及时总结劳动的情况,表扬先进,鼓励落后。
(3).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我们进行整个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一,就是组织学生学习 ,了解我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6000万人的温饱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少数地区尚未摆脱贫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那里的人们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人们都为小康生活而艰苦奋斗。聘请老红军、老干部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聘请当地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将他们艰苦创业的事迹;二是引导学生和本校或本班因各种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了解和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还可以和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和贫困地区的学校结对子手拉手。
2.搞活动,培养良好的消费能力。
适度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时要考虑需要的程度以及本身经济承受能力。对学生的消费能力训练,我们主要是通过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来进行的。
当今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的商店星罗棋布,孩子面对的诱惑真的很大。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让孩子直面诱惑,正确地指导他们学会比较,学会选择。校门口的商店,附近的超市,电视的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有质优价廉的,也有以次充好的。如果多留一个心眼,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蹊跷。让孩子们自己或帮助他们收集一些信息,价格有高低,质量有优劣,零售价和批发价不一样,还可以打时间差。让他们自己对比、评价,孩子们一定能睁大眼睛,明白购物需“多长一个心眼”。在这方面我们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训练:
(1). 学做小会计活动
主题分析 合理使用和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本消费管理技能的记账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记账,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零花钱的变化情况,检查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约的,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乱和混乱。同时,记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掌握这种技能对管理自己的生活是有益的。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记账的手段来合理消费。
①请学生每周记好 一张收入和消费情况记录表

日期 收入(元) 来源 支出项目 余额(元) 金额(元) 备注

②利用班会或谈话课时间进行评议:
A.看一看哪个同学的账目记得最清楚、准确;每组评出一名“合格小会计”,进行全班交流;给“合格小会计”发奖。
B.每人针对自己的账目表统计:总收入是多少?总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用于学习、娱乐、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费用各是多少?
C.“最佳消费者”评选活动。根据每人统计出来的数据,小组讨论:哪些项目的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班级评选活动)全班交流:选出一名最佳消费者,给予奖励。
D.选择几位学生的记录表进行讨论
评议:这账目记得清楚、准确吗?这个同学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你对这个同学的消费有什么看法?
E.总结:我们掌握了记账的方法。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这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起监督、帮助、改进的作用。
(2)学写购物计划。
万事预则立。消费前,指导孩子作个购物计划,对他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想买啥就买啥,一切随心所欲,孩子就不会懂得金钱的价值和财富的宝贵。反过来,有了计划,孩子就会感觉到钱不能乱花,东西也不能乱扔,能领悟到钱应该省着点花,动脑筋少花钱,多办事。或者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积攒零花钱,控制一时一事的欲望和冲动,耐心等待,不乱花钱。既培养自制力,又学会把钱用在刀刃上。
例1 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我们班一位同学就准备这样采购他的东西:
我从家里带2个煮鸡蛋,这样,可以节约一些钱。买一个面包,2元钱。另外,我想和同学合作购买火腿肠、矿泉水和牛肉干。火腿肠每根1元,但如果买一包(10根),只要8元,那么,我要两根,只需要1元6角。矿泉水一箱36元,两瓶2元4角。我想,春游时一定会走得很热,所以,我要买两瓶。这样,我用6元钱,买到了我所需要的旅游食品。
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想到了从家里带些东西,节约一些钱,而且考虑到了批发与零售的差价,从而几个人合买,享受批发价。看得出,这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购物消费计划。
例2 这是一位8岁孩子的购物计划。
我听妈妈说,联华超市的牛奶,晚上8:30以后,降价优惠。2元5角的牛奶,我8:30以后去买,只要2元,所以,我买一瓶牛奶,只要2元。汉堡包非常适合出游时吃,它既能填饱肚子,而且营养丰富,我准备花4元钱买个鸡蛋汉堡。水果和水,我想就不买了,从家里拿了带上就行。这样,我可以节省下来4元钱,放进我的储蓄罐,以后要用的时候就方便了。是太棒了!打时间差,最经济地买到所需的东西,还能考虑节省和储蓄。在我们一个普通的小学课堂里的一个普通小学生,就有了储蓄的意识,真是了不起。真是一份让我们都为之叫好的购物计划清单。
笔者曾看到过“少年戴尔”的故事。(戴尔是谁?戴尔是品牌电脑,这种电脑以企业创始人戴尔的名字命名。)上小学时,戴尔酷爱集邮。他曾悄悄地到街头的餐馆打工,用赚来的钱买邮票。他发现同一张邮票能卖出不同的价格,而且差别不小。
“妈妈用股票赚钱,我难道不能靠拍卖邮票赚点钱?”戴尔突发奇想。12岁的戴尔说服小伙伴把各自的邮票交给他处理,然后又在杂志上以“戴尔邮票社”名誉刊登广告,还用电脑打印邮票名录四处寄发-------充满好奇心的戴尔巧遇邮票价格攀升,他靠邮票赚了2000美元呢!
今天,理财教育是美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人认为,创造财富和支配财富的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我想,我们无须回避孩子,不让孩子接触钱,不让他们自己买东西。相反,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购物的自主权,让他们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参与实践,从而更加珍惜金钱,学会消费。
(三).家校配合。
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小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都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要想教育小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从家长做起。 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许多教育训练的内容需在家庭里完成。我们要求学校采取“请、堵、训、谈”等形式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请”,即请家长到学校开会,共同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教育内容,明白双方的教育任务;
“堵”,即堵钱的来源,通过家长培训,使家长明白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一味地娇惯孩子,对他们的消费不加限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会形成孩子依赖心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应该拒绝孩子提出的过高消费要求,决不能任由孩子虚荣心的膨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孩子。溺爱孩子的危害,对孩子要钱要问明去向,该给的钱要给,不该给的不能给;不宜采用“物质刺激法”。有些父母常常以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学习和干家务的“积极性”。如:考试成绩90分以上奖励100元;洗碗1次付给1元;倒废物垃圾付给2元等等。也许,有些父母还认为这种方法很灵,孩子在物质刺激下,学习成绩提高了,家务劳动也肯干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养成做一点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容易让孩子形成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做的感觉。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孩子的责任感。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家务,孩子也须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份。学习要报酬,干家务要报酬,于是孩子与父母间最神圣的亲情也随之淡化而庸俗化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千万不要在物质刺激上打主意,以免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
“训”,即由家长督促引导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教育训练任务:
1.公开经济收入,与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
对于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每月的收入是基本稳定的。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消费水准应该是怎样的,从而掌握自己的消费尺度;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与孩子一道制定一个家庭财政计划,要求孩子按消费计划行事,月末进行总结。对于计划执行得好的要给予鼓励,而对于超出计划的消费要给予批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有助于他形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的习惯。
2.寻找恰当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经济的管理
寒暑假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组织一个月的家庭经济生活,包括买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维持一个家庭的艰苦,学会精打细算,学会购买东西,体味一下当家的烦恼。
“谈”,即每学期三次请家长到学校,谈孩子的变化,谈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
总之,在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其消费行为已经处于一种不良的状态。他们不比俭朴比奢华,不比艰苦奋斗比享受,以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懂得一钱一物来之不易,缺乏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物、惜物的良好品质。当我们在座谈中问及“钱是怎么来的”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钱是爸妈给的”。不良的消费行为不仅会造成金钱浪费,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歧途。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往往是从消费行为开始的。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纪委八次会议上指出“保持和发扬艰苦奋精神,说道底是个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群众观的问题”,“党的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www.yuguo.com  《家长》
2. 儿童教育网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