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一些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若不及时纠正而任其发展,将会导致心理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心理变态,同时,它也影响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本文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基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术,采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对注意力缺损障碍、情绪障碍、活动障碍的问题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实用性较强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分析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和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迫切性,无疑也给孩子增添了压力,有的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像这样一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优越,也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顺利地生存。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不仅是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强烈的社会需求呼唤我们重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研究和引导。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也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在处理学生的有关问题时,心理学的服务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将心理学的服务,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如美国所有州的州政府均为学校心理学颁发执照,并规定必须保证每一万名学生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颁布条文,号召各国政府重视开展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工作,力争本世纪末五千名学生中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家。基于这样的国际社会形势,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2、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问题学生的教育。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给人们提供一种复杂得多的生活方式。这种复杂的生活方式要求未来的一代具有比现在一代更加高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具有更加灵活的心理调节能力。过去教师往往认为这些问题学生,“品质不良、缺少教养、懒惰、心理不健康”等等。虽然教师也重视对他们的帮助,但考虑的除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因为这些学生妨碍了班集体,成为班级整体进步的“绊脚石”。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的是作为群体的人,把群体的行为表现作为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个别学生有损于整体评价时,教师必予以帮助与辅导,而这不能体现优化的个别教育方案。显而易见,我们对于心理有障碍的问题学生是缺少心理学知识与技术指导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种显然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进程。

3、目前的学生现状呼唤我们重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研究和引导。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一些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若不及时纠正而任其发展,将会导致心理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心理变态,同时,它也影响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心理教育应体现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心理教育的意识,这是教师的天职和责任。

二. 概念的界定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适应环境不良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而产生诸多具体、不同的问题行为的学生。这些有问题学生中,大部分人并没有慢性的、持久的心理疾病,只是适应不良而导致的。目前常见的学生问题有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情绪障碍问题,活动障碍问题三大类。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共同组成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在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的素质发展有明确的指向性使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应当充分利用个性心理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解开其心理的障碍,积极培养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追循生物进化论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传统,始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改造上,因为儿童时期,其家庭、学校环境对个性成长、学习成效的影响最为典型和特殊,行为主义者自然把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行为研究当作重要方面。华生本人曾宣称,“历代为骗子、为凶手、为窃贼、为娼妓所生的婴儿,只要是身体强壮,没有缺陷,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教养成善良的人。”

四.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现象日趋严重。根据心理学家们的专门研究发现,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其形成的原因和类型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作个别探讨与处理。针对学生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情绪障碍问题,活动障碍问题,下面分别对个别问题行为的心理倾向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引导对策。

1. 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

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表现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缺损。它分为两类:一种表现为过分活跃型的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如冲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过分活跃、捣乱;另一种表现为非过分活跃型的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如难以完成任务、作业拖拉。

(1).过分活跃型的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这种行为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明显易见,也比较易于观察,但究其产生的原因,却是较为复杂的。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本身会对学校的学习风气有极大的影响,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

【案例1】小凯,9岁,上二年级。上课时老是做小动作和说笑话。在课堂上,老师说:“这些钱是小朋友节约下来。”而他在位置上大声地说:“这些钱是偷来的。”老师说:“夏天的太阳光真热烈,小花、小草、柳叶都打着卷。”而他在位置上大声地说:“夏天的太阳光真温暖,小花、小草、柳叶都舒服死了!”老师说:“这位同学为班争了光,我们向他祝贺和感谢。”而他在位置上又大声地说:“没什么了不起,我也有这么好。”总之老师说“东”,他就说“西”,严重干扰课堂纪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孩子过分活跃,故意做一些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事,搞一些恶作剧,影响课堂学习。如果因此带来更大的谴责,他反而会感到快意而不是内疚。

小凯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据我了解小凯的父母都拥有较高的学历,爸爸是博士,妈妈是主任医生,在单位里都比较出色。刚上学,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对他的学习期望值很高。当小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先是震惊,继而是指责,甚至打骂。二是学校教育,对于这样一个聪明而又调皮得有点出格的学生,老师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而是采取低层次的教育谈话。三是学生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点,容易使他产生固执偏见,以为在上课与老师对立、说笑话是勇敢、英雄的行为表现。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碍,产生以上的问题行为。

一天,小凯又在上课捣蛋,课后被我请进了办公室。我让他和我面对面地坐着。只见他两眼不停地扫视着,就是不正眼瞧我。(此时,小凯的对立情绪较严重,与老师分庭抗礼,产生了不向老师屈服,就证明自己是勇敢的错误观念。)我不理这些,用赞赏的语气对他说:“你是个非常认真,非常聪明的好孩子。”他一听我在夸奖他,睁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内心的疑问,接着说:“你看,老师每次讲到什么问题,你总能在班里其他小朋友还没有响应之前,说出你的看法,可见你听得多认真,多仔细,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说是吗?”他听了之后赞同地点点头。我从他的举动中,感到他已不像刚才那么对立,于是我握住他的手问道:“你现在想想,上课为什么这样表现?”看着他难为情的样子,我试探性地问道:“你大概想证明自己在班里是最强的,才这样做?”他不好意思地朝我笑笑,轻轻地说了声:“是。”我接着问道:“你觉得这样做是班里表现最能干的吗?”他摇摇头,挺起身子肯定地说:“不是的,这是很不好的表现!”(小凯之所以产生问题行为主要是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另眼相看,在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那你认为怎样做才是最强的……”我和小凯心平气和地谈论着。到最后,小凯郑重地向我表示:“老师我会以我的行动告诉你,我是最棒的!”(小凯表面上看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但内心深处是渴望进步的。只要我们进行正确地引导,他会解开心理障碍,慢慢消除问题行为,进步起来的。)

从以上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凯的表现只是想让老师和小朋友注意他,证明他的能力。当我了解到他真正的想法后,只要他一有遵守纪律的,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给予较高较好的评价,而他有时的违纪行为,我采取“冷处理”。一段时间下来,他上课的表现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家长、小朋友和课任老师的好评。 从小凯这个例子中知道,这些有这样问题行为的学生,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他们只是认为自己表现出问题行为时,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首肯,而采取了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对有这样问题行为学生的引导对策:一、我们老师和家长要理解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取得信任。二、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能奋发向上。三、是要创建班级互相欣赏的氛围,创建家庭赞赏他们的环境气氛。四.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评价能力,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改变糊涂观念。 (2)非过分活跃型的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这种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隐秘性,但究其原因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这种行为问题只是对学生本人带来危害,所以,往往被家庭和学校所忽视。

【案例2】小佳,11岁,上五年级。他是个大大咧咧的小男孩,又好玩,做事常常没有计划不会合理的安排,他的学习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在学习上,使他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被父母和老师视为懒惰、分心或顽劣。久而久之使他自己都认为:我是不行的,算了吧!

小佳的表现就是非过分活跃型的注意力缺损障碍问题。而这些问题已影响到他的学业,使他学习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都挂红灯。由此无法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缺乏自信和自尊。

从跟小佳的交流中,我觉得小佳不是那种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他在一年级时,还被评为班级“小博士”。他为什么会这样?首先通过家访得知:小佳的父母管教不够有序,缺乏正常的督促,有时溺爱,有时斥责。又加之家里来往客人较多,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不能安心愉快地学习。其次反思学校教育。在学校,由于小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信任,长期在挫败中煎熬,使小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越来越怠惰,视学习为畏途,自卑感强。

面对小佳这样的状况,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解开小佳心理的结,消除他的心理问题,唤起他对学习的兴趣。从这根本目的出发,首先我和小佳父母达成共识:在学校,我把他做错的习题整理出来,一道一道进行耐心地启发和诱导,做正确后,毫不吝啬地打上“优”,使他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激起学习的兴趣。我记得很清楚,当小佳看到这已久违的“优”时,开心地笑了,并自豪地说“老师,其实我并不差,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下次,我一定做到当天事当天毕。”可以看出此时的小佳对自己已充满了信心。(教师也可以安排他多参加集体学习活动,鼓励他大胆提问,或组织小队活动等增强他的勇气和信心。)在家里,家长改善小佳的学习环境,定时检查小佳的作业,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通过小佳自身的努力,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教育,期末考试,小佳不仅消灭了“不及格”,基础和阅读还达到了“良”。这多么让小佳感到自豪啊!

像小佳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看起来已是自暴自弃,无可救药了,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渴望上进的,只要我们给予正确的指导,他们会重拾学习的积极性,开创他们美好的未来。对像小佳这样有问题的学生,引导策略:首先我们教师和家长要以处处为他们着想的态度,容许他们暂时有挫折、失望及消极的情绪,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和家长耐心地与他们讨论他们的能力和知识缺陷,帮助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共同研究一个切合实际、可行的读书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后,以激励为主的原则,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自发学习的动机。

2. 情绪障碍问题。

情绪障碍问题是指人们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情绪障碍主要是内部的情绪体验出现异常,但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由于这类障碍具有出现于内的内隐性质,所以又称为内化的行为问题。它常常表现为恐怖、焦虑、抑郁等。

【案例3】小玲,14岁,休学一年已返校。小玲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个优秀生,一贯成绩都很好,而且是家长和老师教育他人的榜样。从而在她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做事一定要完美,另外她还相信,世界上的事,只要去努力一定能够成功。由于她这样的心理信念,进入人才济济的名校后,学习成绩不能每每走在班级的前列,而产生了心理障碍,且延伸到情绪障碍。她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抑郁。每当考试之前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进考场后头脑一片空白,明明平时能答上来的问题也不知所措了,在昏昏沉沉之中度过了考试,且每次考试必如此,成绩一落千丈,使她不能正常学习,只得休学在家休养。

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情绪反应在人的心理健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行为虽然对社会不会构成破坏,却对小玲造成伤害,使他们的父母感到痛苦。所以,她需要成人的帮助。

我们与家长共同分析,小玲从佼佼者到难以维系学习的原因:除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外,主要是产生情绪障碍的小玲本人。小玲对自己缺乏清楚而正确的了解,因而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失败后,往往又严于责备自己,不管自己表现得多好,总会想到有人比自己更好,于是自己永远都是不好的,永远不看自己的成功的表现。缺乏对挫折的忍受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其他许多的困扰,以致缺乏长远的生活目标,因此小玲产生失落、彷徨的心态,感到焦虑、抑郁,使她无法正常学习。

这种情绪障碍的问题往往缺乏自知、自觉和自我控制,就更需要家长、老师的配合,进行心理引导。小玲被父母接回家后,开始一段时间从不与她讨论学习问题,让她把自己的情绪彻底放松下来。等到小玲情绪相对稳定后,经过多次谈心,小玲慢慢地消除了心理障碍,敢于面对挫折,逐步恢复了自信心,人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经过一年的调整,小玲又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像小玲这种有情绪障碍问题的学生,可能还有许多。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时,我们的引导策略:一.可以借鉴小玲父母的做法,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多跟他们谈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去从事愉快的活动以此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和抑郁,控制自己的情绪。二.适时地建议他们阅读励志、心理卫生等书籍,并与他们讨论读后心得,改变他们的观念,开阔他们的眼界,建立信心,增强自我肯定。三.引导加强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使他们能成功地走出禁锢自己思想的堡垒,健康向上地学习、生活。四.情绪障碍问题较严重者可以到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3. 活动障碍问题

活动障碍问题分为攻击性、非攻击性两种。攻击性活动障碍表现为对同伴的人身攻击,敌视、破坏和辱骂等;非攻击性活动障碍表现为说谎、偷窃、缺少情感、不信任别人等。

(1) 攻击性活动障碍问题。

滥用暴力和进攻性强是特殊学生的表现之一。在此,我们所说的攻击性行为不等同于学生平时的打架。

【案例4】小毅,12岁,上六年级。他学习成绩落后,不爱集体活动,却特别喜欢打扰别人:上课时揪一下前面女孩的辫子,起立时把旁边同学的椅子拿开,别人路过身边时把脚伸出去,绊倒人家等等。在这些伤害他人的行为中,他觉得自己获得一种快乐。

这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叫做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利益,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心理的需要。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取换座位、进办公室批评、家访告状等手段,然而这一切手段的负效应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我改变对他的看法,改变教育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上课来说,我开始在两年内为他换了七次座位;中队长、区三好生、“厉害的”的女生……一个个“败”下阵来,从中也使我意识到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缺少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引导,一味想派“强人”去管住他,其结果当然是压不服,管不住,直到第8位同桌,一个普普通通,不善言谈的女同学竟改变了这位同学的现状,不仅上课认真听讲,也不吵闹,而且下课也不打架了。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用小毅的日记中的一段话来回答吧:她的一言一行,像一盆清水,扑灭了我心头的怒火。我惭愧极了,我这个人,对父母、对朋友、对同学,都太任性了!真该好好向李伦学一学。一转眼,要毕业了,我和我的第8任同桌:李伦要分别了。我真感谢她,是她让我知道了“当别人真诚待你,你也应该真诚对他”的道理。

这件事对作为教师的我怎么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呢?由此,让我感到像有这种攻击性活动障碍的学生,主要由于他自身体力充沛,精力过旺,缺乏正当的宣泄,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冲动而造成的。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引导策略:一.我们教师和家长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他们深入讨论自己的行为及后果。二.与家长联系,防止家庭暴力行为的出现,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有正确的行为模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三.要创建一个互相帮助的场所——班级,让学生自己从周围同学身上对照自己过激的行为,来矫正自己,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地发展。四. 加强意志的自制力培养,运用忍耐和克制,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过激的行为。

(2)非攻击性活动障碍

撒谎和偷窃行为在少年儿童中也有发生。从有关的统计报告知道少年犯罪以偷窃为主。不少少年犯的初次偷窃发生在小学阶段。

【案例5】小洁,11岁,上五年级。她活泼、聪明。在她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爱慕虚荣。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不能及时满足她的生活需要,而她又眼红于同学的漂亮的橡皮、精致的笔记本,于是她开始把别人东西悄悄占为己有,从拿人家的小物品发展到到同学家拿同学爸爸妈妈的钱。

今日校园的小偷,可能成为明日社会上的大盗,如何防微杜渐,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造成这种非攻击性活动障碍的原因:一是外在因素,不良家庭的影响。据了解,小洁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整天不是玩扑克就是搓麻将,疏于对小洁的管教。家庭经济的拮据,满足不了小洁的要求。二是内在因素,现在条件好的同学较多,越发让小洁感到羡慕,希望用偷窃所得物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引起更多的人对自己关注。

这类非攻击性活动障碍,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及时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已迫在眉睫。下面,是处理小洁的个案:

第一次谈话:小洁发生了这么严重的问题,我把她单独领到办公室,请她坐在我的身旁。我没有大声地批评她,而是跟她讲了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打破了热水瓶以后因为撒谎而挨打以及爸爸边打边说的一句话:“热水瓶打破不要紧,但做人最起码的要诚实!”这句话,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明白,我爸爸那天之所以这么严厉地教育我,是想让我记住: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要知错就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小洁,你也是同样,错误已经犯了,我们没法改变,你应该吸取教训,今后要改啊!你那么聪明、活泼,只要你能改正,你照样是老师的好学生,爸妈的好女儿,同学的好伙伴……当小洁听到我这句话时,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用尊重和温情去打动她,要比当头棒喝更为有效。)此时,她已被我的真诚所打动了,于是,她向我陈述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自己拿什么物品等情况,并一一列了清单。这对小洁来说已经迈出了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第二次:我借了去少管所采访的录像,利用班队课向全班同学播放。看后,以《小偷小摸危害大》为题,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全班讨论。第二天,小洁交给我一份观后感,文中的一段这样写到: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开始只是觉得同学的东西漂亮、好玩,忍不住拿了。(这是问题行为的萌芽阶段)拿了之后同学没有反应,老师也不知情,慢慢地我的胆子大了,物品越拿越多,一看到好的,就想占为己有,逐渐养成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没有舆论和老师的监督,问题行为得到了发展)后来,感到拿物品已不满足,还不如拿钱好,这样我可以得到更多我所喜欢的东西。(随着个人物质欲望的膨胀,问题行为得以形成。)昨天看了录像,听了同学的讨论,我知道犯偷窃罪,都是从小偷小摸开始的。如不停止,将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小洁的观后感中,我们知道像小洁的问题行为不是天生就有的,如能及时引导,完全可以终止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第三次,我再次把小洁请到办公室,问她今后怎么打算。小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她一定改正。看着她严肃的表情,我知道她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于是,我到她家做了家访,跟家长商讨帮助小洁的方法,最后,我们商定给小洁一定的零花钱,可以适当购买学习用品;老师和家长定时交流小洁在家在校的情况,防微杜渐。

第四次,小洁在家长的陪同下把清单上的物品一一归还给同学。

经过老师和家长不间断地与小洁反复谈话,一段时间下来,小洁小偷小摸的现象慢慢地在减少,有时甚至能把捡到的钱交给我,这对小洁来说已经开始改变她的问题行为。

从小洁这件事中我觉得像有这类活动障碍的问题学生,他们开始的动机只是为了好玩,随着物质欲望的增强,逐步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引导策略:一.我们教师、家长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偷窃的动机、次数、时间、物品,以及动手后作何处理等,不让他有半点遗漏,以绝后患。二.通过请片警作报告,看录像,橱窗等宣传方式告诉他们有关法律的常识,说明偷窃可能造成的后果。三.与家长共同探讨适度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如平日零用钱的额度及使用的方法,加强良好行为的培养。四.加强班级同学爱护学习用品的教育,提高警惕性,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不让有问题学生有机可乘,防患于未然。

五.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1. 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不是批评和指责

指责的人能接受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学生他们本身或多或少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他们更注重自身 面对含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我们教师心急如焚,往往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加以严厉地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有用吗?被批评和被的人格自尊。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不是要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看法和行为进行批评和指责,要坦诚、理智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行为,运用心理学上所介绍的方法和技术去改变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意识和行为。 2.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不是为学生解决特定的问题

碰到含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往往仅仅停滞在:制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治本才是方,而问题的解决只是整个分析引导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分析引导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问题有全面的看法,以他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为突破口,发掘导致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梳理和引导,带动他其他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3.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应运用各种教育途径。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教师往往以饱蘸的热情,耐心地开导,而忽略了与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然而这些教育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虽然病象呈现于学校,但其病因的形成及病状的恶化往往与家庭、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靠学校教育来感化他们,是不可能标本兼治的,更何况消除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对一切影响学生发展因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

总之,今天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机构,今天的学校被期望成儿童、少年的保健和文娱中心,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时代的命题,使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同时,我们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不能立竿见影,我们应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使我们的学生更活泼,更健康。在此,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我只是例举了几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及一些分析和引导策略,涉及面不够广,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刘翔平主编:《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