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谈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它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师、教材、课堂是教学的主旋律,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尤为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德行脱钩。

实践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 学生的良好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这些影响和教育与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发生联系,促使学生思想上产生矛盾斗争,使其品德得到提高。一个学生觉悟的高低,不是看他如何说了,考了多少分,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他现实生活中在如何做。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思想有更好的诠释: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道虽迩,不行不至”。墨子也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里所说的“行”就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卢梭更是说:“缺少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而轻易形成的善良行为,只能称之为慈善行为,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但它又不是抽象的理论活动,它必须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因些,活动向社会实践延伸是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对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与补充,它可以摆脱教材与课堂的束缚,在时间、空间极具开放性的环境里,学生能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探究、尝试、解决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开放、多元、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感知现体验、独立的选择与决断,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