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二课>>正文内容

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理解第2课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公有制占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多种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在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和国有成分,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就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侧重就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而言。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分布上的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能有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优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制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3)在我国,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点多面广、战线长、摊子大、国家财力不足,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国有经济布局的不合理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调整布局、收缩战线、保证重点。

4)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会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就是要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从大量竞争性行业退出,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把大量国有小企业放开放活,其中相当一部分或变为集体企业,或出卖给私人。这样的国有企业数量会相对减少,国有经济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降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会相应增加,这种变化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必然性、长期性。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并不相悖。公有制为主体,它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非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有积极意义的。

3)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成分上讲,并非说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现阶段无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都是以平等市场主体身份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竞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由此决定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2)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市场配置资源,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由市场来形成价格,因而,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是本质属性,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

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用什么形式。(如股份制、承包租赁等)

7、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

二者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成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其性质不能笼统地说是姓资还是姓社。而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如果国有集体控股,则企业有明显的公有性。

股份合作制,是本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8、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上有一定难度。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相对于市场经济一般特征而言的,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角度说的。

2)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私有经济,它的发展运行都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现阶段,我国不是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己力量,而是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要注意把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区别:第一,含义不同: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讲的是是否为了交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2)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10、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各种手段的总体功能。

2)不能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在于效果上的差别,而不是有无问题。

3)不能认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

11、适度规模经营

1)适度规模经营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使单位生产规模扩大而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

2)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所决定,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分割过细的状况,限制了机械化自动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会成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障碍。因此,在不改变家庭作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前提下,土地会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理解

(第3

1、法人、自然人、企业法人、法人企业、非企业法人。

1)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它是具有民事权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2)自然人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其存在特征的单个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

3)企业法人是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4)非企业法人是与企业法人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个人。

5)根据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及活动内容的异同,法人划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的关系

1)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特点。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及特点。

3)二者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二者的不同点:股份有限公司①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②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③股东人数有最低限制,没有最高限制。④注册资本最低额为1000万元。⑤设立程序较复杂。⑥适应于大中型企业。有限责任公司①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②出资证明,出资不一定是货币,还可以是技术、厂房、土地等。③股东人数限制为250人以下。④最低注册资本为1050万元。⑤设立程序比较简单。⑥适应于中小型企业。

相同点:①都是设立的企业法人;②股东均负有限责任③公司均负有限责任;④公司组织机构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总经理⑤公司有名称、章程等。

3、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

1)含义: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而这个比例关系,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绝对数,不能单用企业投资规模大小,产值和利润多少来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为此,须明确以下四个关系。

①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利润是指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它不同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值。所以,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

只有当利润增长幅度大于成本增加幅度时,企业经济效益才提高。这就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但二者又有着密切联系。企业如果不盈利就谈不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利润一定高。盈利是企业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出发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②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提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劳动消耗的减少,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必须减少物化劳动的消耗,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反之,经济效益也不会高。可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划等号。

③商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合格商品,但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否则经济效益也不会高。

④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发展速度快,而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劳动消耗大,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速度快,有用劳动成果大,劳动消耗少,则经济效益好。我们必须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原则,走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

1)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再次,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5.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2)企业兼并是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一个企业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企业之间合并不是兼并。企业被兼并以后,其债务应当由兼并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职工也由兼并企业负责安置。企业兼并是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产品销路好的优势企业,吞并、收购那些经营差、效益差、长期亏损的劣势业。优兼并劣,这是基本原则。企业兼并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企业兼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同时,实现了总体结构的优化。

3)企业破产,指的是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理解

(第4课)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联系: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2)区别:第一,含义不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第二,计算方法、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全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它不包括外国公民在该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在本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全部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2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它消费品。尤其是中国农业用地只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应该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农业的首位。那种“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有钱可以到国外去解决粮食问题”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要解决吃饭问题依靠外购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把基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都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

3)我国经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证实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着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4)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必须走农科教结合的道路。特别是我国农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所谓粗放型经营,就是指社会再生产中一种单纯依靠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量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而集约型经营则主要是依靠技术改革,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经济效益。粗放型经营是造成我国农业波动和农业落后的重要根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必须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与教育。这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占3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60%还有相当差距,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必须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业。

4)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还需要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物质基础;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4、工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不矛盾的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并不矛盾。因为它们的角度和划分标准不同,工业是根据行业性质来划分的,而国有经济是根据所有制性质划分的。

2)从行业性质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正确的。因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正确的。因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它还肩负着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任。可见,国有经济在国民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它们同属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不矛盾。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就在于,改变工业化的老思路,充实工业化的新内涵,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降低社会总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处于前期阶段的工业化道路相对而言的。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①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和主要标志是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总体上把信息化提到我国工业化的日程上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工业产业的升级或高级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和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反过来,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基础和对信息化提出要求。

②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③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支撑和强大杠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落实两大战略和工业化道路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④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在可以替代的范围内生产要素的组合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把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6、在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在今天,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目前,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属于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也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的水平很低。这样,必须使大量的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2)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还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即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而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3)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发展,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第二,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基本要求和某些较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了,农业、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才可能有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当第一、二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技术设备、市场。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带动第一、二产业的进步。没有商业、金融、保险以及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见,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才能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脆弱,工业生产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复习专题资料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