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正文内容

201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专家讲演全球语境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

  核心观点

  文化自信不能代表文化自强。从自信到自强,需要内在、外在双方面的努力。民族精神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文化体系。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承办的“201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2013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梁立新主持论坛;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致辞。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

  论坛上,有五位知名学者做了专题演讲: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的题目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规定——一种方法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鹏程研究员的题目是《全球化情况下中国精神世界化的前瞻和难题——论地方话语向世界话语的嬗变》;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崔新建教授的题目是《中国精神的当代形态》;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的题目是《在民族与时代张力中把握中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孙春晨研究员的题目是《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专家演讲后,由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做点评。

  杨生平教授指出,民族精神离不开民族文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看,民族精神和实践有关系,但是离开文化是无法理解精神的。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文化,因为社会是集体性的,文化之所以有作用,它能表征人的集体行为。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杨教授指出,今天培育中国精神,应该形成一套世界观和意义相统一的文化图示。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培育,不是两句口号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个文化体系,需要建构一个意义世界,绝对不能离开现实正确世界观的基本前提。对于意义中国问题,目前我们提的更多的是生态中国、法治中国,没有讲文化中国、没有讲意义中国,我想未来中国的发展必然是文化中国和意义中国。因为,文化这个问题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精神、信念非常重要,对一个社会的社会秩序的培育也非常重要。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中国的打造、意义中国的打造应该是未来中国的必然,而意义中国的培育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培育,而中国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一套意义图示。

  李鹏程研究员认为,对于新的全球人类精神和全球化语境,不是把中国精神单方面拿去替代欧洲精神就可以了的。很多人有这么一个想法,叫做弘扬国学,把国学代替西学,让国学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我说,这个路子是错的。为什么?世界是多个国家、多个文化的综合体,或者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我们应该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人类和我们的文化精神进行复合和综合,而不是用单独的中国精神来制作世界精神和世界文化。这样,我们就有一个综合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哲学方法论。这个哲学方法论,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但其实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已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丰富的思想资源,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意蕴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方法论上说,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综合的文化系统。

  崔新建教授强调,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关于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讨论中,大家会谈到中国价值问题,精神也好,梦想也好,最核心的是隐藏在这些生存状态、模式背后的生存理念,或者人们为了怎么样来生存,追求一种什么样生存的价值取向。中国精神的传承和表达,既需要一种感性的、形象的表达,又需要一种国际化的表达。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但从文学、艺术、文化哲学的角度对这30多年的巨大变化作出一种概括、一种表达还很少,因此对这30多年我们还没有提出一种标志性符号。所以,在讲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时,首先需要对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一种感性的、形象的表达。同时,这种感性和形象的表达还需要有一种国际的话语,需要能够有一种国际化的考虑,这样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能够在世界上有特殊的位置。

  邹广文教授说,文化自信不能代表文化自强。从自信到自强,需要内在、外在双方面的努力。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中国精神,这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可以从四方面来做一些思考:首先,中国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当中。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谈中国精神,毫无疑问应该找到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关注于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在今天特别重要呢?因为,找到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找到我们的文化方向。第二,中国精神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展开。当人们在讨论、养生、健康的问题时,还有许多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在民族与时代张力中把握中国精神。第三,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说为中国精神的提炼做了一个很好的背景铺垫。第四,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中华文明,不能老是自我陶醉,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而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个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孙春晨研究员指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境遇。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下看中国精神,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的本土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的机遇和发展问题。中国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自觉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下的境遇,让我们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精神或中国文化要对当下以及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引领性和感召力功能,就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自身的话语资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文化不仅自觉、自信,还要自强,才能够在文化的对话中真正实现话语权。

  据了解,“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生平教授策划、组织,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2009年11月第一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复兴”,2011年12月第二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可以看出,“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其主题从“中华文化复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到“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的变化,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彰显了“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李瑞英)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文化|精神|民族|中国|全球化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