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瞭望》新闻周刊:新型城镇化推进四原则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1945~2012年不到70年的时间,世界城镇化水平从29%提高到51%,提高了22个百分点,完成了城镇化过半的伟大历史创举。与之相对应,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迅速提升至2012年的52.57%,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更多的城镇化发展仍停留在规模上而非质量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大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长期存在。

    放眼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将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市合理布局、以大带小、集约高效、优化城镇功能等原则贯彻城镇化实施始终。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农民进城和城市扩容、城市资源的输出,将两方面问题结合进行考虑,就可以通过城镇化的实施有效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趋于理性化和人性化。

    生产力是根本动力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是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布局的再调整。其中,既有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产业的形成和导入、城镇职能和设施的完善与优化,同时也有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发展边际效应下降而带来的城市产业、人口、居住配套向其他城市经济洼地的转移。

    因此,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化,二是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

    一般而言,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满足两个实施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提高的可能以及城市产业发展具有转移的可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可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城市产业转移意味着可以吸纳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而闲置的劳动力。二者的结合才是城镇化实施的先决条件,最后通过网络经济学理论确定城镇化实施的区域。

    不过,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才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外因是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分配的内在要求,内因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均质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从生产角度看,社会化大分工出现后,在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主要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是趋向于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或行业。

    具体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提升,较多农业劳动力得到释放。然而,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土地资源稀缺性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落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而城镇又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由于城镇与农村比较利益一直存在差距,因而可以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人口流向城镇,从而满足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其次,从消费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类的需求层次又是不断提升的。需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单纯的市场经济为主导,而应将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基本单元,与道德、文化、政治及人的需求相结合。虽然目前发展极不均衡,但随着资本和资源要素的不断流动,全球经济最终将达到协调均衡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将趋向均质化。城镇化的过程正是政府、市场、人三者共同努力而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总之,在市场机制和“理性人”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化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不影响既定社会群体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提升其他社会群体的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中国路径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当前已不能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国家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和城镇化的可行性操作方法进行实施。

    从多学科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出发,同时考虑到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自身的开发经验,中国的城镇化路径在落实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首先,要同时做到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其含义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其含义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其次,要同时注重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城市运营商等各方为满足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生活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居民、城市运营商等各方为满足人居生活发展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又调动了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第三,要协调好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被动城镇化是指政府引导下城镇扩容和本地农民进城,主动城镇化是指市场引导下产业聚集、城镇扩容和外来人口就业。两个类型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以更加微观的视角来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

    最后,要追求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文/潘中艺 张威 郭巍)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产业|发展|城市|投入|城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