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

200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
【第一部分 谈谈招生考试的总体形势
1999年年初,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启动。到2002年年底,从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袁贵仁在2003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性目标至2002年已基本实现。从2003年开始进入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1.科目设置的思路分析
(1)科目设置的总原则是突出开放性和选择性。到2002年,科目设置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自治区均实施了“3+X”改革方案,2003年又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弹性趋势,选择性、开放性的模式也越来越清晰。
(2)3+综合+1(或2)的趋势。
(3)对于3,语文是中国人发展自我、继续学习的根;数学是思维和自然科学的根;英语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文化的根。
(4)对于综合:淡化大综合、弱化小综合(等级分、部分计入总分)。

2.命题改革的指导思想有三点:
(1)提高而不是抑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鼓励而不是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高考而高考。
(4)能考出学生的真才实学。

3.考试形式
(1)放宽报名条件
取消高考报名对考生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尽管从两年来实施的情况看,尽管大龄考生实际录取人数并不多,但意义重大,它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起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命题为配合这一变化,推出了部分适合大龄考生的试题。
(2)实行社会化报名。
(3)考试时间提前
(4)实行多次高考
春季考试
广西的两次考试
会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张卷子的多种用途。
但从目前的阶段来看,考试形式的改革仍然是处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4.录取方式
(1)加大网上录取的力度,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招生规模,在总量上适度控制。如2003年重点院校基本没有扩招。
(3)随着复读生人数的增加、成分的变化,部分省市可能会调整对复读生的政策。
(4)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

5.关于阅卷
扩大网上阅卷的规模,提高阅卷质量,减少阅卷误差。
(1)网上阅卷
对于网上评卷,评分细则一经统一便不能改动,这是和手工改卷最大的不同点。而有的考生未答到关键的得分点,导致失分。
(2)规范答题
在历年的高考答题中,由于考生的语言不规范、书写不规范导致失分的现象较多。
第一种:语言不规范。
第二种:错别字
第三种:文不对题,套路化的答题方式所至.
第四种:逻辑混乱、不够严谨。
第五种:科学性差。
第六种:学科意识差。
(3)规范化教学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 研究考试
一、什么是考试
从功能上看,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国家根据人才的需要,命制相应的考题,以此作为区分出不同水平的考生。
从教学上看,高考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有人说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当然现在的高考正在将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引导。
从心理上看,高考是一项智力测验,是一门科学,应符合测量理论的要求,于是出现了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出现了对试题的评价分析,出现了利用试题评价教学质量。
从统计上看,高考利用试题样本对考生学习水平的近似估计,这个估计是否准确至少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样本的选取是否有代表性;第二:分数的得出是否准确、科学,这涉及评分标准的制定、评分误差的控制、分数的使用形式等。
在政府眼里,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是培养人才的手段
在老师眼里,高考是展现价值的舞台
在考生眼里,高考晋升、发展的阶梯
那么在诸位的眼里,高考又是什么?我想在这方面大家比我更有体会、更有发言权。
二、关于考试内容
在构成考试现象的诸多因素当中,考试内容是决定考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程度,以及考试属性和社会作用的主要因素。
  1.考试内容的内涵
考试是直接发生于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一种现象。
当需要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了解和比较的时候,考试的意识就产生了;
当需要用某种观念和方法对人的能力或特点进行评价的时候,考试的标准就产生了;
当需要用某种标准和规则对人进行社会性管理的时候,考试的制度就产生了。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考试作为人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从来都是和社会的演进与时俱变,于是我们看到考试内容具有以下特性:
(1)开放性
考试的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一:它应该准确反映社会运行对考试内容的要求;
第二:它应该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考试的内容当中予以适当的体现或创造新的考试,
(2)封闭性
考试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于是,考试内容又是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
第一: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
第二:必须努力地研究和发掘一定阶段之内社会对考试要求的那些最本质和最深刻的内容。
(3)人文性
由于考试的对象是人,因此考试不可能像测试机器那样简单,这就要求考试的内容要经过人性化处理。
所谓人性化处理,就是要使考试内容不强加于人,尊重受试者,并被人们的心理环境所接受,
(4)独立性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考试内容不可能与授业和社会生活实践内容完全对应,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根据对不同考生群体,对考试内容进行科学地“组装”。
第二:考试内容的编制具有随机性,以避免随意性,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第三:考试内容中的引用资料部分具有较强的独创性,以准确反映测试意图。
第四:根据特殊需要,提供个案性的考试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说:考试内容是根据社会需要对受试者设计的评估操作体系。
  2.确定考试内容的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考试内容的确定往往要涉及很多因素,如:教育、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关系;社会对对人才素质要求与考试内容的关系;考试内容自身的结构问题等等。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组织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也会严重阻碍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1)对考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考查。
学习的适应力,说到底是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我们以往的操作中,主要是考查已有知识和知识储量,既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现在我们更加强调的是“能力”。
在当前的高考中,考试的内容要创造新的情景,使考生置身于新的环境中寻求出路。但新情景不能是“景”新“情”不新。
对新情景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对考试内容一味追求使用新的材料,而忽视了对考试内容的重组,或者不愿意下工夫去重组。然而,只有经过重组的考试内容才能形成具有认识价值的内容体系,才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组合、加工、运用等一系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不具有认识价值的情景或不含有方法意义的情景不是新情景。组合、加工、运用知识比掌握了多少现成知识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方法和能力比成品更重要,因为它是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的主要表现。目前,在高考中实行的“综合能力测试”,就是以考试科目的形成强调了考试内容的重组。其实,即便没有这种科目设置,一个成熟的考试也应该自觉地完成学科内综合或跨学科综合的知识重组任务。
(2)服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我们在分析教育、教学和考试的关系时,首先认为它们是一对矛盾,事实上,这种“矛盾”的背后有着惊人的统一,统一在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上面,这就是教育、教学和考试的内在统一性。
  对于考试来说,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
  第一: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考试的内容就应该是多样的,应该覆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亟待设备除文化课以外的考试或考核科目。
  第二:考试内容与教育教学的内容要作到神似形异。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形异指考试的内容无须照搬教材。作到神似形异并不容易,实际上,需要我们建立一系列对考试内容进行控制和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够从各个方面实现考试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契合。应该说,这种意图不是没有,而是需要我们花更大的气力去深化改革。在考试评价的诸多指标当中,难度指标和通过率相当重要,但是难度和通过率适中,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合适。难度和通过率指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需要与其他指标相互参照而起作用。如果不是一个体系在起作用,将会给命题带来随意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考试能够保持难度和通过率的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困难很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完整的考试内容的控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尽快从经验式命题当中走出来,是实现考试内容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3)对考试科目进行优化处理
考试科目是考试内容的组织形式,考试内容的合理性往往首先取决于考试科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对考试科目进行优化处理,是考试内容操作的重要环节,失去这样一个环节,而在枝节末叶上做文章,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一:考试科目设置的有效性。这是决定考试科目设置的主要因素。所谓有效性,是指考试科目的组织结构效能优良。这其中有几层含义:
1)各考试科目的功能是相同的。比如,在常模参照性考试的科目组中,就不能有个别科目按照标准参照性考试的要求去设计,这样会使整个考试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2)各考试科目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各科目的知识层次、能力要求等考试内容的要素基本上应处于同一水平。
3)各考试科目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里所说的关联性是指科目的设置主次清晰,各司其职,不能相互替代和相互覆盖。
第二:考试成本。我们知道,考试也是一种社会消费,同样涉及到成本问题,而考试科目的设置直接与考试的成本有关。那么我们怎样来考虑科目设置与考试成本的关系,以及考试成本与优化科目设置的关系呢?
1)优化的概念并不是说科目越简越好,实际上,应该 定数量的科目,以便产生不同的科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掘考试科目的潜力,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和方便考生。这样的考试,有利于科目的再组合、再开发,形成科目优化的良性循环,同时能够降低科目设置的成本。
2)满足主干考试科目的需求投入,增强其考试的有效性,对支干以下科目的投入,在不影响其有效性的前提下依次递减。这样,既能实现考试目的,又能控制成本。
3)优化是一个过程,应该有研究性投入,这种投入要纳入科目设置的总成本之中。
第三:科目设置本质上不是一个纯学术和纯技术问题,有时候,传统观念或时尚思潮会起决定作用。因此,优化科目设置还要顾及社会的接受程度。以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为例,其中有很传统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也有很新潮的“综合能力测试”科目,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组合模式。目前,这一模式正在接受社会的评估,对它进行优化也是迟早的事情。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这一事实面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选拔会有更强的自主意识,高中阶段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也必然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扩大和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入学考试的服务性质会进一步得到体现,考试科目根据供需的关系变化进行重组也将是必然的。
三、关于试题
试题是考试内容的基本的呈现形式,涉及到题型、考核点、难度、容量、评分标准等方面。
1.试题的评价指标与合理性
在考试中,我们往往依据难度、区分度等指标来评判一道试题的优劣和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道具有良好评价指标的试题不一定就很合理,反之具备各种合理特征的试题其评价指标不一定最好。在命题中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在各科中不太一致。
我们甄别一道试题的合理性不能仅靠几个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从试题与考试内容的关系、题目的立意、包容性、分寸感以及赋分的科学性等方面去说明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客观题上更多地追求好的评价指标,而在主观题上追求合理性;在容易题目上追求评价指标,在难题上追求合理性。
2.编制试题要体现时代的文化意志
考试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手段,必须揭示时代文化结构的基本特征。但决不是对文化内容的简单的再认、再现,而是通过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法,来展现一种文化结构的实质内容和知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的内容反映了命题者对一种文化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试题的质量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把握和控制水平。
试题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文化意志的客观反映,于是试题势必就具有对考生、教学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应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反映,而决非考试的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过分地夸大了试题的这种教育和引导功能。我们知道,试题的编制具有抽象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如果硬要使每一道试题都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就容易使试题成为对某种知识文化结构的评判和以偏概全的阐释,其直接后果是失去了试题的合理性,扭曲了考试的内容,并引导人们从每一道试题中去挖掘命题意图。
3.试题思维品质的体现
试题是命题者的思维成果。事实上,优秀的试题往往反映了命题者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恰到好处的表述,也就是说,优秀的试题展示了优秀的思维品质。
一般来说,优秀的试题:
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规律,不为表面现象所累,举重若轻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具有深邃的立意和天然的综合性;
表现出一种启人心智的从容、自信和亲和力,并无做作之态;
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循循善诱地开启人们思维的大门和想象的天地,使考生得到充分的鼓励和智慧的滋养。
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试题的灵气、灵魂等。
4.试题编制的规范性
其核心的要求就是在试题设计上努力降低考试的误差。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试题设计要与考试类型相配合。对于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试题设计应该是功能多、弹性足、容量大,也就是说给考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发挥余地。
第二:考核目标要与题型合理搭配。各个题型有不同的考核功能,依据不同的需要安排合理的题型结构,也是试题编制的重要一环。
第三:试题的开放程度要与评分标准相配合。开放性强的试题,考生可尽情发挥,但容易造成评分标准的失真和评分的失控。过分强调答题内容和参考答案的一致性,又将考生的主观发挥空间狭小。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减少考试误差的有效手段。
第四:评价指标的有效利用。通过试题难度的合理安排,控制全卷难度;合理安排各类试题的区分度,拉开相应分数段考生间的距离。但是,有时我们对于试题难度的处理过于技术化,为了追求所谓的正常的难度值而拼凑知识或肢解知识,忽视了考试内容自身对试题难度的客观要求。
5.评分标准的合理性
试题的合理性程度取决于评分标准的合理性程度。
第一:评分标准是思维劳动价值的体现。通常,命题者基本上能够把握评分与思维劳动价值的关系,但有时囿于题型的限制和命题的失误,使评分的标准和思维劳动的价值比失衡。这种现象在选择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组试题,分数是等量的,但是考生付出的思维劳动量却差别相当大,有时还会出现负区分度的情况。
第二:评分标准是对思维劳动质量的评估。经验告诉我们,有时考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答题的量获得质的承认,非选择题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评分标准的失误。评分标准欲有效甄别答题质量,就必须使评分标准自身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是罗列要点。如果采用要点评分,至少要交待要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利于评分的操作。
第三:评分标准的实施要有弹性。评分标准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评分细则上,但目前对评分细则的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四、命题老师在命题时主要思考的是:
(1)三个有利中的一个。与大学的衔接,特别按照大学的需要中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成为命题的重点。
(2)满足测量理论的要求
(3)试题要没问题、有味道
(4)试题的教育功能,拉开距离,找出毛病,从而进行有益的引导
(5)试题要有美感
(6)大题的命制主要依据:反映时代特点的内容、学科发展的潮流、与大学相衔接的内容、中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专家、学者的建议及意见等。
(7)考生对象及录取率,直接影响试题的难度
(8)所依据的教材、对付各方面的猜题、押题,尤其是分析一些重要的模拟题。直接影响试题的思路及内容。
第三部分 谈谈备考
一、当前的现实
1.教学的现状
(1)16大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宏伟目标,广大普通高中学校遇到了大机遇,也面临着大挑战。
(2)教材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顺应潮流、迎头赶上是对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新要求。
(3)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也进入了快车道,能否主动地利用现代技术为教学服务,将是区别一所学校先进与落后的重点所在。
2.高考的现状
(1)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做为一种选拔考试,在我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高等学校成为了青年学生的主要追求。
(2)高考的科学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高考的命题、阅卷等环节是以测量理论为基础的;是以高校的需要为前提的;是以基础教育的现状为依托的。
(3)高考的能力要求
当前的高考考查的是考生的全面的应考能力,包括基本素质、道德修养、考试技巧、心理、身体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竞争。
(4)高考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上大学,进一步希望上好的大学、好的专业;
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迅速、高效地提高自己考生的备考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激烈集中表现在高水平和高技术上。
3.部分高中的不足之处
(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优秀师资流失现象严重;
(2)对新教材领会不深,甚至仍然按照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
(3)对高考命题思考把握不准,表现为平时测试用的试卷与高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存在很大差异;
(4)未能主动地应用测量理论,平时的考试成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致使教学和备考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备考中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条原则:科学应考
随着考试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考做为一门科学已日益深入人心,不仅考试工作者,尤其是命题人员在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从事着工作,而且就是备考工作也逐渐走上了科学之路。
复习应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并掌握相应的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盲目地进行,将会事倍功半,造成极大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科学应考”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应用相关技术,进行分析、诊断,实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时间、特定的学习条件及环境、特定的考生的智力水平等),发挥出师生的最大潜能,尽可能地避免教与学之中的各种浪费,取得最好的结果。

为了获得考试成功,需:
·首先,科学、全面地了解考试及自身的现状,做到知己知彼,这是考试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方法,这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再次,及时、全面掌握各种有效信息,这是达到考试成功的捷径;
·准确把握创新能力考核的尺度,实现考试成功的辉煌;
·牢固地树立考试的竞争意识、培养坚强的自信心,这是考试成功的原动力、推进剂,也将终身受用;
·通过借鉴以往考生考试中出现的典型失误,走上自己考试的成功之路。

另外,根据国外发达考试的实践,及我国高考的实际情况,目前提高应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充分应用各种实用技术及先进设备。使用这些使用技术和先进设备,能够做到:在目前自己的条件下,包括有限的时间、特定的学习条件及环境、特定的智力水平等,取得最好的结果(考试成绩)。具体而言,通过使用这些技术设备,能够实现:
1.教学、复习更具针对性,效率更高;
2.为教师配备上望远镜、显微镜;
3.学生学习更主动、明确、有的放矢;
4.应考准备科学、充分。

二条定律:“时间+汗水”、“信息+方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但我们认为在高考备考中不存在减负。有人说考生的备考是在为以后一生的发展进行投资。既然是投资,那就是高投入才能有高回报。所以参加高考需要的是“时间+汗水”。
同时,参加考试如同参加运动会,你需要了解比赛的规则,需要了解对手的情况,在高考中就是招生、考试的信息。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信息,同时又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那你在定能走上高考的成功之路。
三个目标:提高成绩、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高考是国家给予我们初步规划自己人生的一个机会,我们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并善加利用,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会有成就的试金石。
对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如果在考试过后,你没有总结出点什么,没有给自己留下些什么,那将是终生遗憾。有的优秀学生放弃被保送的机会,参加考试,就是要取得这人生的宝贵经验。
我们希望通过备考要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提高参加高考的成绩,这是我们最直接的目标。
第二:通过备考,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初步找到自己一生事业的基础和方向。
第三: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这将是终生受益的。
四大法宝:知识网络、阅读理解、分层备考、探究学习
五个理念:
1.承担责任:
(1)高考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它推给你的父母、你的老师,运动员得了金牌,站在领奖台上的是运动员,而不是他的父母。
(2)你今天的努力和拼搏是在以后的幸福和发展在进行投资,投入越大,回报也就越大;
(3)要明白你在做什么?你是谁?你是高考考生,你在为自己的命运及发展做准备,国家给了你一个利用高考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一个机会,你能不能抓住,并善加利用?
(4)高考使你长大成人,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帮你解决,但高考只有你自己去拼搏,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5)在这人生的重要关头,你是不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你能不能对自己、对父母以及以后你自己的家庭承担起责任来。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三思。
2.调整心态。
3.优点发挥。利用优点,带动相关发展。以往我们的重点在于补短。
4.封闭训练。想的就是高考,憋出灵感、感受乐趣。
5.追求高效。限时训练,时间管理。
十项措施:
1.目标意识(志愿学校、同学间竞争)
2.时间管理
3.积累提高
4.科学解题(试题功能、评分标准、解题思路、解题速度;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未知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是当前高考新提出的热点问题,通过解题过程区分出考生的层次。)
5.能力提高
6.向失误学习
7.合作精神
8.倒计时
9.考场技法
10.营造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基本观点是我以及相关的一些专家共同的研究成果,而且非常希望得到各个方面参与及宝贵的建议。为此我们计划成立一个“科学应考工作室”,主要工作是:
第一:通过组织会议、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方式,不断发展、完善科学应考的理论体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200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