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原题分析]产业和劳动者

(一)不定项选择题

[题例1] 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破译思路]

本题提供了新材料和教材中不能直接找到的选项,考查了考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思想性。此题内容设置紧扣当前现实问题,城市与乡村关系,也贴近学生的家庭实际,很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与觉悟的有机结合,是一道成功的好题。“再就业”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除了国家、企业积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外,作为下岗职工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再就业的方式和途径。题干材料表明的正是下岗职工转变观念,积极再就业的具体表现。AC两项符合题意。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并不意味着农村比城市就业机会多,更不意味着城乡差别已不存在,因此BD两项不能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AC

(二)简答题

[题例1] 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常识》中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就排除了在“三大产业”范围内做文章;其次要明确“无农不稳”和“无工不富”的含义。“无农不稳”的“农业”是指第一产业的农业,即广义的“大农业”,这句话在于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它的兴衰成败事关全局。“无工不富”的“工”不是第二产业的工业,而是指农业中的乡镇企业,广大农民正是主要依靠它才逐步走向富裕,它是“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是稳与富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个“联系”虽试题并未直接要求回答,但一般说,在谈及对两个相互联系事物的认识时,二者的关系是必须回答的,这是考生在答题时应该具有的答题思路。

[答案要点]

1)“无农不稳”主要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无工不富“主要是指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而农业的稳定发展,又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三)辨析题

[题例] 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该题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这一热点问题,以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为中心议题,集中考查考生对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之间关系的认识,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农业的特点和农业的发展问题,但题目本身并不是直接考农业的发展,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考发展粮食生产与扩大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要围绕“必须”两字展开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分析。考生可自我提出问题,扩大耕地面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马?其次要根据教材中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措施的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发展粮食生产能一味的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吗?若不能,它还有那些途径?其根本途径是什么?扩大耕地面积当然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途径,但从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能可供开垦的耕地已基本开垦完毕,随着工业用地的增多、土地沙化、耕地面积是越来越少。因此,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另外,针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大路货粮食多,优质粮食少以及乱开垦荒地的现象,必须致力于改善粮食品质,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要点]

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就失去了依托。 

2)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3)从全局的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论述题

表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

年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

1996

9.0

3.9

51.0

1997

4.6

3.4

50.0

1998

4.3

5.8

47.0

1999

3.8

9.2

47.0

2000

2.1

6.4

――

表二  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

农产品加工

供给

需求

国家

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比重(%)

每亿元农产品加工处理后可增加附加值

以口感较差的早籼稻为主

口感较好的优质水稻增加

发达国家

80

2-4倍

初级农产品为主

初级农产品减少,加工农产品增加

中国

20

0.38倍

(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3)根据表1和表2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其途径。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是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重视还是不重视“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的挑战是最直接的。本题不回避这一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意义和途径。解图表题,要采取逆推法带着问题看图表,迅速弄清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先看题目的设问,带着问题再审看图表,这样能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如本题,带着题目所提的三个问题看图表,看过之后,就能大体确定表1反映的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逐年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年下降。2反映的是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偏低,农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把表1和表2联系起来,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找出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二者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即表二的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是表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问的设问比较明确,考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根据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表1和表2的关系,提出解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具体措施,不要生搬硬套课本的内容。

[答案要点]

1.(1)表1反映:199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逐年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且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年下降。(4分)

(2)表2反映: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偏低,农产品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但我国还比较低。(3分)

2.水稻品种不造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这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分)

3.根据表1表2,增加农民收人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4分)增加农民收入途径:(1)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水稻(粮食)的品种结构,生产优质粮食;(2)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3分)

(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不死背教材中的现成结论,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答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产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加分,但笼统照搬教材上“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结论,则不加分,若考生能根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延伸出“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加分;但笼统照搬“发展乡镇企业”的结论,则不加分。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产业和劳动者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