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情感态度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针对新课程改革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甚重这一普遍现象,指出教师要解放和更新思想,全面正确地领会新课改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自觉、有机地向学生更多灌输一些人文主义情怀和情感态度教育。教学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有效的情感态度教育,达到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成长成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教育;运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44-02
  
  一、问题的缘由
  自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号角吹响之后,部分地区和省份率先大力推行课改活动。继山东、广东、宁夏、海南、江苏等地区之后,2009年湖北省也正式步入新课改行列之中。虽然一些省市区的课改成就令人瞩目,但普遍存在着“课改流于形式”、“课改一套,背后一套,高考一套”等不尽人意的现象。特别是在我省,由于起步伊始,对于课改实质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取得预想的成绩。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广大中小学普遍地推行应试教育体制,故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很深。在教学课堂中,老师教的既多且累,学生学的又枯燥又乏味。这样一来,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令人信服,非但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也愈加地与世界教育脱轨。可以这么说,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出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样规定的:“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市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借着此次高中课改的春风,处在一线工作的广大高中教师们应放开思想,大胆创新,力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勇当时代搏浪儿,努力为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以,笔者本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在此不嫌笨拙,以人教版教材《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两文为例,拟单就如何将情感态度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具体的历史教学课堂当中作一简论,不当及纰漏之处,敬请专家同仁们斧正!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
  案例一: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素材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教育是其中之一。在所有学科中,历史学科具有比较浓郁的人文内涵,这是它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教材,清晰梳理知识体系,确定哪些属于便于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历史人文素材。
  如在导入《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习时,为使学生对孔子有一初步了解,可以结合畅销读物《论语》一书的经典语句加以展示:“是可忍,孰不可忍”、“吾道一以贯之”、“既来之,则安之”、“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又如在导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文的学习时,我们也可以挖掘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等人文素材来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的距离。实际上,这些素材在生动活泼导入的同时,这些伟人的言行、思想已经一定程度地浸染在了学生们的心间。
  反思:高中生,正处于一个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阶段。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所以,干巴巴的说教显然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或典故,这就决定了特别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那些直接的或隐性的人文素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用素材来说话较之教师周旋式的讲解,不仅更具说服力,而且更能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原汁原味的人文精神。如此,则一举而多得,既艺术化了教学环节,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还使得课堂氛围趋于轻松活泼。
  案例二:贯彻始终地灌输人文主义情怀
  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要贯彻始终,而不应有始无终或在全课学习临近结束时稍作概括;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不能虎头蛇尾,或草草收场;要全面深刻地实施,而不可蜻蜓点水,或敷衍了事。如在学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文:当讲到孙中山“弃医从政”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当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让位给了军阀头子袁世凯,可点出孙中山“维护民主、捍卫共和、顾全大局的品质”;接着,袁世凯撕下伪装、背叛共和,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的讨伐战争,但皆以失败告终,则可启发学生体会孙中山“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而要纠正部分学生得出那种“孙中山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指挥不力,软弱无能”的错误认识……
  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历史教学;惟有如此,方可真正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人文主义情怀和道德价值观,也便悄然地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开始移植并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明显地,这种潜移默化的浸染熏陶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功效相比较,前者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案例三:遵循全面灌输、有机渗透的原则
  高中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整体性、全面性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新课改考纲的明确要求。所以不仅要对知识体系综合梳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上也要全面把握,往往学生对于某历史人物或某历史事件心得体会越全面、深刻,其掌握知识的程度也越高。可见,全面灌输人文主义情怀教育,可收相得益彰之效果。当然,世界观、道德责任心等的培养树立,还要遵循有机渗透的原则,切不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和错误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文时,要多方位介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诸多事迹,并获取许多人文关怀和情感认识:首先,要讲孔子的人生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孔子不畏贫贱、废寝忘食、勤奋学习、博学好问等杰出品质;其次,要讲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感悟孔子以忠恕之道待人、高尚的仁(礼)道德观、知天乐命的豁达人生观等情怀;再次,要讲首创私人讲学的先师孔子,学习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发愤忘食等教育理念和精神;还要讲作为文化大师的孔子,体会他整理和保护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份终极文化情怀等……
  反思:结合社会生活现实,全面灌输、有机渗透情感态度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态度、效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励学生争先进取之心,还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以便于他们在复杂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而能克服磨难。
  案例四:寓情于景,借助媒介丰富和增强情感教育
  除了书本教材,还可积极营造一些特殊场景,使情感态度多出一个别开生面的教育平台,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物市场、烈士陵园,或组织下乡考察、访谈等方式,寓情于景,这也无疑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   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易做到的就是借助各种媒介,让学生在课堂亲眼目睹或亲身感受,以第二历史现场来感染学生,使其学生亲近历史从而思绪万千地感受真切的历史,可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育效果,真善美自然而然地在其心灵深处流淌,而凶恶丑同时也望而却步、遁之无形。如在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时,通过在多媒体展示屏上给学生们播放默片《袁大头外传》,使学生们更加体会到封建军阀的反动实质,从而也更能深刻认识到孙中山先生为国家、为民族解放之孜孜以求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反思:寓情于景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内容可选择合适的不同方式,来构筑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第二历史课堂,使学生在较为渲染的艺术场景中,身不由己地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得出应有的认识和启示。
  案例五:甄别良莠,一分为二的认识论
  在学习历史,特别是感悟历史当中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态度时,要牢固树立一分为二、甄别良莠的认识论。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同样的历史出发点,得出的认识结果可能截然相反或者莫大的偏差,这就违背了我们学习历史的初衷——读史明智、以史为鉴。因此,在感悟历史和获取情感教育时,坚持论从史出,七分客观,三分主观,务必多些理智,少些意气。如在学习和感悟“至圣先师”孔子时,也要依据史实正确地给出是非判别,对于该肯定和该学习的应尽量传承吸收,而对于该否定的方面则要力求甄别批判。如在《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身处春秋时期的孔子却极力推崇“周礼”,并主张恢复西周时的统治秩序,这种违背历史潮流的“复古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保守与落后的做法,绝不值得我们去颂扬和学习。
  反思: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进行甄别,对于大多高中学生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找对路子,依据一定的方法,还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和评价。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须不时地教给学生一些理论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多掌握一些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读懂历史,从而获取科学、正确的历史体悟。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明确三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详略得当,分寸拿捏到位。毋庸讳言,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无需占据太大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重要性上就低于另两者,反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社会,更加呼吁和需求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且德要先、重于才。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旧传统的束缚,撕下具体操作中的遮羞布,大力解放思想,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将人文主义情怀与情感态度教育置于空前重视的地位。只有这样,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才有可能和保障。
  当然,一旦具体实施运用情感态度教育,往往又会发现并非一件轻松容易的工作。可以这么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明辨是非等方面能力,它具有很大的机动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理清思路,并精心做准备工作,尤为关键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避免走错道,结果弄得吃力费心不讨好,收效不佳。相反,若把握住了教材灵魂,理清了教学思路,并做好了准备事宜和自觉运用一些学科理论,则可在情感态度教育的滑冰场上做到顺风顺水,游刃有余。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课改下的教学中,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并要全面、彻底、正确、有机地贯彻实行,努力为本职教育工作作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6,5.
  [3]魏书生.给青年教师的建议[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10,1.
  [4]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教学|学生|情感|历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