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传统道德资源在感恩教育中的利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感恩”是一种回报。“孝”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感恩意识,规范着人们的德行和评判标准。在中学教育中结合以“孝”等为主的道德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 感恩教育 道德资源 人才培养
  
  中学政治课的任务是既要学生把握相应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中学政治课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做人从何做起?教育界及学术界所注重的感恩教育实际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很好的起点,而传统道德资源又起着重要作用。
  一、感恩教育在现阶段凸显必要性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美国基督教有一个节日叫“感恩节”,这个节日源于北美英国殖民地普利茅斯,该地居民于1621年获得丰收后,举行感谢上帝的庆祝活动,后经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等定为全国性节日,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届时,教堂举行感恩礼拜,家庭也举行集会,通常共食火鸡,以纪念其祖先开发美洲新大陆时食用野火鸡的往事。
  感恩是美德,“忘恩负义”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是一种回报。母亲孕育了我们,又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成人。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实际上,“感恩”的对象包括一草一木,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有恩情。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甚至“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来已经过时了。
  2008年4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节衣缩食13年捐资数万元,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老人如今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已逝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还表现在学生对父母无私付出的漠视和茫然,对母校的冷对甚至痛恨,对老师的辛勤付出的“淡定”,对“奉献祖国、服务社会”的嘲笑。这不是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性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二、基于传统道德资源开发下的教育策略
  “感恩”是一舶来词,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文化中没有感恩意识。中国在西周的时候就强调“尊宗敬祖”、“孝敬亲友”、敬老养老,等等;历代的进步人士也不断地呼吁感恩教育。所以我以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感恩教育的资源,当代的感恩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借鉴到可资利用的思想之源。忠孝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感恩教育资源,在今天的学生教育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孝的观念作为道德观念,以人伦道德为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悠久。孝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最为主要和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无论儒、佛、道等思想体系都涉及孝的义理。它无论对于社会上层精英或是社会下层民间,都有着悠久至深的影响。所以中国传统的孝观念是当代感恩教育绝好的可资利用的道德观念。
  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使他们非常重视“孝”的作用,而且规范着人们的德行和评判标准。“孝”源自古代社会对先祖亡灵的怀念与追思的朴素感情。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继承了父母的财产,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便产生了“追孝”、“享老”、“孝享”、“孝祀”的观念。
  孝观念的本质含义就是感恩和回报。在西周典籍及铭文中,已对“孝”有记载,甲骨文中的“孝”字,是一幅小孩搀扶老人,服侍之状。《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即善待父母就是孝。《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可见,孝观念充分表现为晚辈对前辈的伺候、敬重、继承和追忆,等等,从“追孝于前人”的祭祀的意思开始到赡养父母。
  从逻辑性来看,孝观念首先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供养,保证父母在年老之后有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因为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所以这对于任何一个子女来说都是最为基本的。但是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观念如果仅仅只是物质上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子游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批判当时的人们把能够养活父母就看作是孝子的错误观念。孔子打比方说,狗马都要养活,如果对于父母,只是养活,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儒家所推崇的孝观念在本质上应该是什么呢?
  从孝的本质意义上看,儒家的孝观念最为重要的是敬重父母。所以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这就从更高层次上揭示了孝的内涵,显示了人的本质。孝养指的是从物质、经济层次上的赡养;孝敬则指的是从精神、情感层面上的尊敬。赡养父母决不意味着仅仅使父母有衣食可供,而应当在赡养过程中由衷地“敬”,全心全意地奉养父母,还要在精神上愉悦父母。故《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就是说对父母不只是要赡养而且是要和颜悦色地赡养。
  和颜悦色的赡养是感恩的最本质内涵。仅仅是赡养,父母并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这不能表现出感恩,不能表现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在《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了曾子养曾皙和曾元养曾子的不同态度。“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问有余,必曰‘有’。”而“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曾子认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他所谓“忠养”就是敬养,就是感恩之养。如此看来,儒家所确立的“孝观念是现实生活中亲情与理性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客观的、中庸的”。(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116页)
  在儒学发展史上,其孝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在家庭养老或者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回报方面。儒家思想家将孝之敬扩展到“敬”的层面上以后,更是把“孝”从家庭范围推广到了社会。《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慈推广为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样,孝不仅在家庭中长幼有序,推广到社会,使社会和睦、安定、国家安宁,而且在孝的内涵上提升到了尊老这一层次上。《礼记·坊记》主张:“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可见,在儒家的孝观念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恩社会的情怀,具有至高的精神境界。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中,不只是儒家具有这样的感恩思想和情怀,道家和佛教同样具有对感恩的追求。因为感恩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观念和境界。《孟子·万章上》中云:“老菜子七十而慕,为五彩之衣,为婴儿,匍匐于父母前。”“二十四孝”中如此记载:“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元】郭居敬:《二十四孝》(附诗),谢宝耿编著《中国孝道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84页)这讲的是道家的思想家之一的老莱子为了能让父母愉悦,真是想尽了办法,即使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扮演婴儿之状,逗父母开心,这也算是极致了。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同样对“孝”有着阐述和发展。在道教的经典著作、戒律、劝善书中等有关于孝观念的论述。(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388—398页)晋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对俗》中更是提出以忠孝和顺等作为修道成仙的必备条件。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特别是南宋时期净明道派,其全称是“净明忠孝道”。该教派的宗旨是“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道藏》,第24册,第631页)道教把孝悌作为修炼行道行持之秘要,其孝观念更多的是依附于修道成仙,这与儒家的孝观念有根本的区别。
  印度佛学传入中土后便着力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结合,这便有了佛教之孝。佛教初入之时认为“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死生变易,三界孰辨怨亲”。即只需泛爱众生,广结善缘,方可超越轮回,证成佛果。这种道德观明显不符合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佛教要在中国本土扎根,必然要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相结合,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文化渊源中的一大支。有《盂兰盆经疏》“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辈滋养之恩”。有宋名僧契嵩写《孝经》;有明名僧智旭著《孝闻说》、《广孝序》等。佛教的教义、著作对孝又有了提升。曾子认为“孝”是爱心的表现,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时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至诚感谢,更是无怨无悔的回馈报恩。
  孝观念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规范,既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又维护着社会政治的稳定。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感恩教育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然,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寻求感恩教育资源的同时一定要辨别精华和糟粕。孝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规范,我们也应当辩证地来看,其中有糟粕,有封建保守的东西。比如孔子有“三年无改父道,谓之孝”,“父母在,不远游”等,更有“郭巨养母埋儿”,“王祥卧冰求鲤”所谓至孝的故事。这样的孝,违背人性,违背历史前进的规律,是统治者制造顺民的工具。这是其一。
  其二,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除了从家庭、从孝敬父母出发外,还要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认识水平,认清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小家和大家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感恩教育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进入自然,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然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论文|历史|地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