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启发式教学初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哲学常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一门必不可少的主要课程。它既是德育课,又是智育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门课的教学,使之既有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又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一、 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中学各门学科组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启发式教学是获得理想效果的必要途径。笔者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得知,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但是,当笔者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就片面地认为,教学过程中,只要采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法,或课堂上气氛比较活跃,师生活动比较频繁,就算“启发式教学”。可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带着这一问题,我从新研究教学,反复思索,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番检查,初步认识到,究其原因在于自己错误地把简单的问答法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启发式教学的一般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组织师生共同活动,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并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而简单的问答法,不仅不能打开学生智力宝库的“闸门”,反而促使他们去死记硬背,从而封闭他们的思路;同时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反而提倡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此,这种方法必须改革,否则将误人子弟。最近几年来,一边教学,一边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注意遵循“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选实例,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力争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质量的目的。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坚持启发式。
二、 启发式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前提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入式。注入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其结果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索然,甚至造成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厌烦心理。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法,废除注入式。而废除“注入式”的良方,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在《哲学常识》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积极启发,诱发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哲学常识》各原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新知继旧知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运用学过的旧知识,逐步推导出新知识,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前一阶段的认识不仅孕育着后一阶段认识的萌芽,而且是后一阶段认识的潜力。只有注重了这方面的潜力,特别是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回忆与对比,辨别与分析,建立联想,才能顺利实现从就知到新知的飞跃。譬如:在进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复习与阅读过程中,在以前所学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某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发生发展,而不会那样发生发展?”“物质运动是不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运动是不是有规可循的?”等问题。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列举了大量事例,启迪学生进行进一步地探索,积极主动且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巩固旧知、探索新知、掌握新知之目的。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暗示了解决新课题的萌芽。通过认真地讨论,学生大都认识到:任何事物的运动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运动是有规可循的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在规律面前不能为所欲为,但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认识并且可以利用的。只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达到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之目的,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样,学生就在原有已知的基础上很轻松地接受了物质运动规律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新知识。由此可见,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们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因而接受新知识就成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第二,将哲学课的学习与其他各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各科知识中概括和抽象出哲学观点和原理。这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不把话说尽,故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开发智力,激活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譬如:在进行“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对已学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等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具体剖析,分析它们的个性,找出它们的共性,并加以总结、抽象和概括,上升到理性,然后得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等结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之一。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养成“多思、多问、勤思、善思”的好习惯,有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时期,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广泛地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学生的大脑,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三、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更重要地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获得知识”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这就改变了过去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包办“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忽视学生积极思维的探索过程,那种“满堂灌”、唱“独角戏”的老一套做法。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通过“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性。当学习内因外因辩证关系时,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原理去分析和深刻领会在四化建设中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正确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是承认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剥削,因为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之上的,而且目的在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加速四化的实现。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战略方针,是内外因关系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具体运用。除此以外,笔者经常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练习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
(邮编:212300,电话:0511-6966821)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科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