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课题>>正文内容

校本教研背景下历史教研模式的转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植根于实践的教研活动中才能迅速地的成长。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历史教研活动就必须不断更新教研的模式。

我们历史教研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索出了以下基本模式。

1.现场考察模式

传统的教研模式是:历史组的几位教师每周固定一节课去教研活动室,根据制定的教研计划每周研究一项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老师们以自己的经验对某个教研课题进行观点阐述,这样的教研方式过于形式化、制度化,很少有实效性,因为这种活动是一种注重结论的研究,它离开了研究的主体,在想象中下了最后的结论。这种传统的教研模式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无论是研究教材还是研究学生都是比较空泛的,缺乏实效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探究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现场考察模式,也就是让教研活动走进课堂。具体做法是:(1).听课教师课前了解任课教师所在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状况等,以及本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等。(2).现场作观察记录。参与教研的听课教师对观察所获材料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3.课后分析。任课教师说课,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并与听课教师展开讨论,将改进的部分重新用于课堂的实践,从而实现对自己教学的内省认识,实现合作双方共赢。例如,差生的转变,差生为何而差呢?怎么转变呢?我们教研组的成员深入课堂进行观察研究,我们各自选好班并对差生分头进行跟踪调研,然最后对所做记录加以整理交流。最后汇总出差生的共性问题:“差生”因对本学科不感兴趣而差;“差生”因上课不会听讲而差;“差生”是因不会独立思考而差等。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法即: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要把历史课上成阅读课,注意自身的语言艺术,提高自身整合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针对学生不会听讲的问题,我们决定用“学案”教学,让学生多动笔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引导他们学会整理归纳;③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改变对结论的死背方式,历史知识不同于理科,课本中会有很多现成的结论,教师经常告诉学生这段重要背下来,学生背了又忘了,即使有人没忘,但又不知怎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究决定,引导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自己得出历史结论,也就是加强探究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能力。(附:分层教学实例)

2.集体备课模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哲理:集体智慧。传统的教研模式表现在听课、说课、评课环节。做课教师说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然后由听课教师讲评优缺点。这种教研模式有如下弊端:⑴不管课讲的好坏,教研工作成为教学工作完成的标志⑵即使说出课的缺点,应注意什么,应怎样设计课等,做课老师虚心接受了,但难以及时反馈课堂。因为至少要等到来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新实践。这种以课论课、只针对个人的教研模式,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代表性的问题,更不能普遍用于教学实践中促进课堂教学的完善,。所以教研活动无实效性,往往是“亡羊补牢”。发现这一弊端后,我们决定转变传统的“马后炮”,加强课前的探讨研究,集思广益。经过集体备的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在知识的衔接上、知识点的切入、呈现方式上以及情景设计上合理,脉络清晰的一节课,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可谓一举两得。

集体备课机制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鉴于这种模式的优点,集体备课成为我们校本教研中的成功法宝,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现在我们又以年级组为单位,设备课组长,对本学段的内容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节都要集体研究,做到课课有学案,节节用课件。教研中体现“三注重”:注重教学过程的研究,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得以转变,即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最有效的平台;注重教学手段的提高和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来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效果。

同时我们把集体备课延伸到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做法是,每次月考集体判卷,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如:分析每题的得分率,找出失分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能力不够,还是缺乏答题技巧等。我们针对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做针对性的专题训练。如:加强材料题的思路分析,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前伸后延。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水平。

集体备课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历史组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多次获奖。

在2007年宁河县高中学段历史学科新课改课堂教学优秀课评比中李爱义老师获三等奖;付合稳老师获一等奖。

杨春洪、付合稳两位老师承担了潘庄中学和大白高中交流展示课,获得好评。付合稳老师在天津市双优课评比中获得县级二等奖。

在2008年天津市新课改“革新与实践活动”中,付合稳老师获高中学段历史学科二等奖,马振刚老师获高中学段历史学科三等奖。

杨春洪老师的论文《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刊社征文一等奖,并编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刊社编纂《现代教育丛书》。

2007年6月付合稳、李爱义二人合写两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体验》、《图文资料在历史新课改教学的运用》均获得了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马振刚老师的论文《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获市级三等奖。

2007年12月杨春洪老师的论文《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李爱义老师的论文《对新课改的认识》在宁河县首届新课改教师论坛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付合稳老师的论文《对新课改的认识》在宁河县首届新课改教师论坛获一等奖。

2008年7月李爱义老师的论文《浅析新课改历史教学中图文资料的运用》获县级三等奖。

3.课题定向模式

2007-2009年历史组承接了县级课题《新课程改革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已结题)。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其次,研究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定好计划,扎实地开展实验。每位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到教研组研讨,并将改进办法再用于课堂,且不断修改计划,做好实验积累。在教研活动中,历史组的教师认真阅读有关理论书籍,做好业务笔记。实

(1)依据“双主体教学理论”运用学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习,为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提高了听课的验老师积极上研讨课,相互听课,课后运用开放性创新教学理论进行评价。经过反复的实验后,选出本学科优质课进行展示,其他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积极参与评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片断及时进行记录,做好课堂反思笔记。这种做法让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创新了多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性。

(2)“启发式指导---有意义发现”教学模式,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创设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问题情境,经过启发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探索的乐趣,增进学生参与和分享的有效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旨在将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呈现与展示——观察与鉴赏——感受与体验——认识与总结”教学模式,依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景,是将文学艺术的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的大胆尝试,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作品感染中,审视历史,认识历史,从而达到史学与文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历史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上述这些探索中的历史教研模式,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开放、互动、适用的原则,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切实发挥每个历史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更新校本教研的观念,努力实践更多、更有效的教研模式。

 

 

(来源:宁河县潘庄中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