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课改课堂>>正文内容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的内容和要求,为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着眼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

一、课程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

2.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即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课程的出发点;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即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这是课程的着眼点;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即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回答好当前形势下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这是课程的着力点。

3.在课程建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4.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切实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同时,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新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要着力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上述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1.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类目标

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各自的内容,同时要明确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目标是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实现上述各类目标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如下(见表1):

 

 

必修

8学分)

选修I

选修II

选修IA(人文方向)

选修IB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模块名称

周学时

学分

模块

名称

学时

学分

模块名称 

学时

学分

经济生活

2

2

经济学常识

2

2

人文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五个模块中至少1个模块。

理工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中至少1个模块。

2

2

政治生活

2

2

文化生活

2

2

生活与哲学

2

2

 

1   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顺序开设。学生修满8个必修学分,达到思想政治学科的高中毕业要求。

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可以自主选修高中阶段其它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和选修II。选修I分为选修IA和选修IB两个部分。其中,选修IA经济学常识为人文方向学生的选修课程,选修IB为自主选修课程。每个学生须在所在市(州)选用的选修IB教材中至少选修1个模块。选修II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的选修模块。

思想政治学科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必修模块

四个必修模块内容标准以表格形式体现。每个模块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本模块的教学基本目标,并分单元提出“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内容目标”主要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示与建议”主要是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提出建议。新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各模块内容的功能如下:

必修1(经济生活):改变经济常识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不再要求面面俱到、体系完整,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呈现相关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使其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必修2(政治生活):改变了政治常识远离学生生活、缺乏参与性的状态,立足中国、着眼特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修3(文化生活):作为新增设的课程模块,课程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而展开,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模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掌握以上四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是内容规范,即“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

第二是能力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

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

2.选修模块

选修六个模块的内容几乎都是新增设的内容,和必修模块课程比较,它以“专题”形式呈现,没有明显区分教学内容的章节,给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应认真学习研究。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相对于中学的历史课和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高校的同类理论课程,它采用的是“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

选修2:经济学常识作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通常讲述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通过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和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认识。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相对于政治生活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作为“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本课程以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目标。

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本课程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直面当代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掌握选修课的内容标准,要抓住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目标。

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有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模块的要求把握。

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课程设置

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结合我省教学实际,特对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见表2):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期

 

学校可安排一定的选修课程,也可安排总复习

 

模块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人文方向:选修IA:经济学常识;选修?B

理工方向:选修?B

 

课时

2

2

2

2

人文方向:4

理工方向:2

 

学分

2

2

2

2

2

 

2   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学分、周课时分配指导表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应高度重视必修课程,确保全面开设,并要求学生全体修习,达到目标要求,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

2.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IB课程,并保证开设质量。

3.建议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开设选修课程,并可将选修IA和选修IB的课程交叉开设,避免将选修IB的课程集中在高三开设。

4.学校必须在高三上学期继续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多渠道信息来源、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率全局,将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生活无序。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评价事物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教师应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发展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化。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形成方法、主动发展。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更好地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六、树立德育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中学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渠道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和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和针对性。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紧密联系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育的继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七、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各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大资金投入,配备涉及社会科学、事时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建设校内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开发校外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践活动资源。完善计算机设施、网络系统、多媒体资料等信息化资源。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政治教师要真正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逐步建立本校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观察分析人生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3.政治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在进行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以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一、评价原则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课程评价必须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而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新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课程评价既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评价方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新的课程评价,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也发挥了集体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给予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学发展的功能。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学生以激励,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为此,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收集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客观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特别是一些所谓客观性的试题,如选择题,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无任何要求。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的运用等,这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都被摒弃于评价之外。这种评价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忽略,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碍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强调课程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评价过程要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要着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行为的变化。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评价内容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1.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可根据各模块对知识目标规定的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具体评价。

2.对能力目标的评价: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运用理论的能力的考评,又要强调对创造性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对知识的求知欲的强弱,克服困难的意志,自信心,探索精神等,要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情感变化的趋势、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观点以及关切程度、参与各项活动的行为表现、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不同的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2.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3.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

4.竞赛。包括时事政策知识竞赛、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小论文评比等。

5.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6.个人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7.项目评议。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8.学生自评与互评。

四、模块考核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每个模块学习时间通常为36学时。学生修完一个模块,修习学时达到规定要求,模块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模块考核应将学生的修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可采取笔试、实践活动、研究报告等形式。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