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新课改中普高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落实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实践,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持久性、实效性上狠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一、中学德育工作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层次”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的三个层次。第一,要做好安全教育,让学生遵纪守法,树立优良校风。这是最基础的目标层次,是为每一所学校的生存发展服务的。只有纪律严,校风好,学风才会浓,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搞好德育是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第二,必须坚持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并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观念,同时,积极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爱人”,懂得“孝”,懂得关心父母长辈,这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状况下尤为重要。第三,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视德育的个体功能,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心智,使之成为有正常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这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体教育工作的最高层次目标。因为德育说到底要能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高尚精神世界的形成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德育工作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的五项关键内容
  
  改善德育管理结构,突出年级组织建设,建立“扁平化”柔性指挥模式,强化学校德育管理的行政执行力。 很多普高学校在最近几年经过规模扩张后,一个年级已达到或超过20个班,共有上千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德育处或政教处已无力直接监督管理全校人数众多的班主任和直接指导各班的班级建设,而且学校原有的“金字塔”式的刚性结构模式也显示出灵活性、机敏性不足的弱点。因此,适度提升年级组织的行政地位和作用,加强年级组织在德育管理工作方面的操作权、督查权、指导权,构建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责权调整,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柔性指挥模式成为学校加强德育实效的组织保证。年级组织作为协调指导班级工作的基层德育实践共同体,逐步发展为具有党组织、工会小组、团总支、学生分会在内的,执行学校处室职能部门工作安排的基层德育管理实体,这对强化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执行力,加强对学校的基本单元即班级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班级建设为根本,以班主任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打造有过硬工作能力的德育团队。 德育是一个“人—人”过程,要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者自身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至关重要。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元,搞好班级管理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意图的最主要实施者,在班级德育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班主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命门”所在。所以,必须把班主任的选拔、培养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在选拨班主任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以下素质:第一,师德表现、敬业心、责任感;第二,是否年富力强,是否具有过硬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特别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师生沟通能力;第三,纪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应尽可能为年轻班主任指定“一带一”指导教师,特别注重开展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和德育校本研习,通过撰写教育后记、教育叙事、经验文章等形式,促进班主任进行实践反思和经验总结,并把德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和德育研究的课题。必须认识到,教师教育正从“认知与技术训练模式”走向“反思与文化生态模式”,“练为战,不为看”,通过德育校本研习提升班主任队伍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已成为做实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科学德育,严而有格,以有力的、持之以恒的常规管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道德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习惯,习惯需要养成,养成必有反复,对于绝大多数尚处于未成年阶段的高中学生,教师仅有爱是不够的,有策略的严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无原则的宽则是对学生最大的害,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强调知行合一,把德育与管理相结合,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长效德育常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托,以必要的考核为手段,形成全员的、全程的、严格的常规管理体系,以促进校风的良性发展。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从早上到校到晚自习离校,从起床到就寝,从教学区到生活区,从语言到行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应如何做。学校在加强德育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全体教职工参与,也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通过反复抓,抓反复,以强制促认同,以认同促内化,以内化成习惯,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得到有力的引导和规范。
  弘扬人文,真诚关爱,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心智的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弘扬人文精神。要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教师要善于倾听,在对待贫困生、后进生、不健全家庭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自卑心态较重的学生时要多一点爱心,多一份关注,多一些沟通交流。鉴于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学生学业竞争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学校应及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努力建立科学保密、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和整套规范的制度。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严格遵照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操作,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学校实施人文德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心智发展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树立大德育观,推进德育美学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活动中育德,拓宽德育渠道,引导学生体验、践行。 在德育过程中,要取得德育实效,必须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加强学生道德体验与践行,加强情感陶冶。学校要注重班会、团会等主渠道教育,统筹规划德育课、班会、团会等,精心安排,不能流于形式。每学期制定月德育主题计划,分时段落实民族精神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诚信品质教育等,并逐步形成德育校本教材。同时,学校应充分认识良好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的基础上,积极塑造良好的整体文化育人环境,凸显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课外活动、课余生活进行指导,创新活动载体,提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条件和机会,拓宽德育渠道,以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些发动学生参与和体验正面引导教育,寓德育于无形之中,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总的说来,我们要牢记教育部“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指示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创新,讲求实效,全面推进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工作。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山市第二中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