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心理的积极层面,促进青少年真正的成人成才。要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打破消极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心理学自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视野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离婚、死亡、自杀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忽视了对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与研究而成为“消极心理学”。正是基于心理学的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况,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对美的感受、宽容、创造性、才能与智慧等,它强调的是必须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等。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这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全体性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样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常常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最终使得全体性原则形同虚设。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鼓励学生。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干预的作用,尤其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这样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同时通过学校的整体氛围,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目标和练习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
  三种模式
  
  1.学校模式增强积极观念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据青少年心理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更加贴近他们思想实际的教育引导方式,优化思想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挫折,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为此,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
  一是引导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努力研究学生心理过程,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讨论,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统一认识,纠正大家认识上的偏差,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
  二是倾注爱心,培养积极情感。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要进入到学生的精神天地,因势利导,用自身的亲和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帮助他们抛弃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用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
  三是激活动机,提升追求目标。教师应积极保护学生“渴望伟大”的本能,多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善于激发需要动机,提升学生的追求目标。另外,中学生处在特定时期,经常会有一些“成长的烦恼”,有“宣泄”的需要,对此,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应通过关爱、交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满足其合理需要,并注意把它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四是砥砺意志,打造完美个性。学生在生活上出现麻烦、学习上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常会产生困惑、迷惘、孤独、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杀等极端表现。为此,学校教育工作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目标,同时教会学生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他人,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家庭模式创设快乐氛围
  专家们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人就会感受到快乐。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体验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孩子对一切充满爱,让他们在优良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明白在成长中遇到点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另外,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从而促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营造家庭的乐观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青少年以后的社会关系,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带动和影响孩子。
  3.个体模式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到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积极心理学认为,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人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因此,当青少年个体遭遇不良外界因素的干扰时,要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困境。
  青少年自身要掌握快乐的法则。第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第二,快乐需要意义。青少年参与的活动最好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头脑说了算。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不同。第四,越简单越好。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快乐。第五、身体也重要。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第六,感激要说出来。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相当重要。
  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模式,既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相互对应,同时又构成了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层次组合,对于促进21世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