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初中阶段是人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对初中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正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及全社会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文章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就如何施以正确的教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分析;施教;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09-0095-02
  
  初中阶段是人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青少年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还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是心理矛盾错综复杂、个体心理发展中多发易发心理问题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精力奔放、智慧焕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第二性特行征的出现,使初中生产生了“成人感”,具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同时又有许多羞涩;由于学到了初步的知识,他们往往自以为是,点评世态,纵论人生,但又常常错误百出,遭人讥笑;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渴望,但又往往眼高手低,耻于从点滴做起。对初中学生施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就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稚期
  
  初中时期,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童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想独立,又不善于独立;有成人感而又缺乏成年人的坚韧毅力和变通的思维能力和技巧;自信心强,又不善于自立,不善于求教。他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发展速度加快、可朔性极强的阶段。针对这一特征,教育者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关爱。要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善意地加以引导、点化,使之首先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并学好初中的课程。要让他们认识到初中阶段学习任务、方式、方法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之处,使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好学善问、与人协作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既要充分信任他们,使其自信品格得到巩固和确立,从而培养其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其纠正不良习惯,摆脱旧有思维定势,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对待、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浮躁性
  
  初中学生从小学步入中学,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渴望,既为自己成为了中学生感到自豪,又对自己已经“成人”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伴随而来的种种负担又让他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习任务的加重,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陌生,以用重点高中升学竞争的激烈……,所有这些都容易让刚步入新环境的初中生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形成一种浮躁的性格,表现出来便是抑郁、偏执、焦躁、厌学等情结。而抑郁容易精神紧张,导致信心缺乏,易于激动、爱发怒。偏执则喜欢与家长和老师顶撞,行为越轨,产生敌对、猜疑及逆反心理。初中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强,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爱攀比、赶时髦,抵挡不住诱惑。为此很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另外,由于学生身份的束缚以及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的存在,又迫使他们不得不抑制内心的欲望,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负面心理效应,这种负面心理效应的积累,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自卑、自负、嫉妒、孤僻、脆弱、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作为教育者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观念上要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自主性,以仁师的姿态教育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方法上要灵活多变,循循善诱,严而有别,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等陈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吸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精华的同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灵活选择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到学习上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一方面,情感上要关心爱护学生,倾注师爱,一视同仁;言行上从点滴小事做起,起好表率作用,成为学生楷模。其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有利于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等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为此,我们应注重组织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班级团队、文体、科技、兴趣小组、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课,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组织、动手动脑,把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延伸,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再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辅导站。通过讲课、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负面心理效应,指导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锻炼,塑造健全的人格,把智商和情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三、盲目性
  
  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具的“孩子气”和“成人感”并存的特点。初中学生渴望独立自主,极想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地位,想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求家长和老师能平等对待自己,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总感到自己浑身是劲,能量需要渲泄,他们有时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但在行动之后,却又不知所措,这就形成一种盲目性心理。行动的盲目,必然容易导致挫折和失败,而对于这一切,他们往往缺乏思想准备,虽然满怀困惑,却耻于向家长和老师求教。于是,当其忘情欢乐之后又重陷入困惑时,便又表现为烦恼和无能为力;在尽显其活泼好动天性的背后,往往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沉闷。遭受的挫折和打击达到一定的积累,他们便开始封闭自固,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想让家长过问,喜欢和同伴在一起搞“秘密”活动。这种盲目性引发的封闭心理情绪,给我们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时教育方法不得当,往往会导致其与教育者不合作的心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格外地慎重并要富有爱心和耐心,要特别注意教育方式、方法,要针对这些特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加以引导,深入到学生之中,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沟通与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在朝夕相处、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了解他们内心感受,体察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家庭生活中的处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遇到的难题和生理发育带来的困惑。只有当学生真正把我们当成朋友和可以信赖的长辈时,才会向我们倾吐内心的苦闷,才会主动求助。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才可能有的放矢采取矫治策略,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使学生走出盲目的误区和封闭的状态,直面生活,发展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转变传统观念,放下家长的架子,加倍关心正处于成长期的初中子女。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以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初中转折期出现诸多变化和问题,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心理的安全,从而振作精神,走出困惑,解除封锁。
  总之,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幼稚性、浮躁性和盲目性,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复杂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家长是教育体系的支柱。要对初中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正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及全社会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
  [2]姚丹.新时期初中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