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真题>>正文内容

推荐:2004年高考各地文综试卷政治试题选编

1.材料一: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的考核主要以GDP为主,而其他如环境、资源、教育、文化、卫生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由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它仍忽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进入9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强调人们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需求。进入2l世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GDP是什么经济指标的英文缩写?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如何辩证地认识这一指标?

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全面小康实质是一个惠及全体国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GDP是全世界通用的综合反映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它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不能反映人们实有的福利水平,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她能站在时代的潮头,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3)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要求答出三个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我们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从“工作重点的转移”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即体现了认识发展的道理。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遵循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

2.山东省某市在完善干部功绩考核制度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考查GDP因素的同时,增加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保障等指标来考核干部的功绩。据此请回答:

(1) 该市的这种考核制度坚持了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

坚持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或:坚持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求真务实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推进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有利于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材料二:绿色壁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与动植物安全,通过立法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地区外)产品进口。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七十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 垒”的不利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要把着眼点放在练好“内功”上。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材料三:三峡工程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工程。重庆万州区政府借移民搬迁之机,关闭了规模小、设备陈旧、污染环境、竞争力差的企业65户,同时扶大扶强了一批名优企业;云阳县借库区城镇迁建的机遇,建设了一座功能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新城,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移民工程建设也带动了库区通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除了制约库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1) 材料一中的“统筹”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什么关系?

“统筹”即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应有的内涵.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市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市场基础性作用之上;市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冢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更好地发挥—中—场的作用。

(2) 根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内外因相结合原理的?

①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要把着眼点放在练好“内功”上,体现了内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②要克服“绿色壁垒”的下利影响,必须实现“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③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变价格优势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按照“统筹”的要求,材料三中重庆万州区和云阳县政府的做法履行了哪些国家职能?

①在移民搬迁和城镇迁建中关闭落后企业、扶持优势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履行了国家的经济职能。②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改善投资环境,加强通信、公路等建设,履行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材料一: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的小康社会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人均水平还不高,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我们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从经济方面,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一宏伟蓝图一定会实现。

(1) 材料一中对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的分析体现了什么哲理?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从我国小康水平的实际情况,看到了我国实现的小康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差距。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哲学思想。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 我国整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这部分人不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国家进入小康社会。③体现了全面看问题的哲学思想。 既看到了我们整体上达到了小康,又看到了我们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2) 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问题。

①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途径)。②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③调整分配关系,扩大就业门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5.材料一: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他指出,人

5.材料一: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他指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

材料二:皖西一山村,本来山清水秀,盛产竹木、草药、蘑菇等,村民把泉水引进门,是名符其实的“自来水”。但这里迷信盛行,村民孩子生得多。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村民开始毁林开荒,砍树种粮。渐渐地,青山变秃岭,“自来水”断流了,村民的生活困难了。2001年春天,市里派来工作组,工作组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问题,引导村民退耕还林,加强环境保护,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草药、山菇、果树,办起了特产加工厂,与几家公司签订协议,帮助村民解决市场、贷款、技术、种苗等问题。通过以上举措实现了该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济意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①直接减少少因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②促进经济的增长。③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结合材料二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反映—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②实现生态和经济增长的“双赢”,给人民群众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代表人民群众利益。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3)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上说明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①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②坚持联系的观点。③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6.任何一条河流,它的水的总利用率不能超过30%~40%,这是一条严格的生态警戒线。一旦超过,河流的生态系统就会失衡。据统计,我国目前的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资源利用率都大大超过这条生态警戒线,这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直接造成了江河断流,天然湿地锐减。天然湿地减少后,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大自然调节洪水的功能在消退。2003年我国淮河流域的洪灾就主要是过度开垦湿地所致。

(1)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题中的材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河流中水流量的多少关系着周围湿地面积的多少,湿地又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它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平衡关系,过度使用河流中的水资源就会造成江河断流,从而导致周围湿地的萎缩,导致生态多样性的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一旦遇到降水过多,就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如用规律的客观性分析亦可)

(2) 用经济学知识说明我国投巨资治理河道、兴建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国家投巨资治理河道、兴建水利工程说明国家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兴修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可以改善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我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在实施什么职能?这种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说明国家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壬>共服务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包括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等。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下图是2004年北京“两会”前,由北京市政府国家机关网站——“首都之窗”推出的“百姓关注热点——两会议题征集”活动的统计结果。

材料二:王歧山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开建三条南北通道“加快市区南北通道建设,建成多条城市快速联络线和动物园、六里桥综合客运枢纽”。并明确提出详细调研治理拥堵“整顿崇文门路口等交通拥堵点段”。为从“源头”彻底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交通委正在制定《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3——2020)》白皮书。据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小明说,此白皮书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其主要内容将是北京交通发展的整体性战略,交通发展的思路、对策、重大政策以及重大行动计划。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3分)

②我国国家机构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工作从根本上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和利益。(3分)

③北京市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兴办公共工程,完善公共设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分)

2)有关专家统计介绍,除小车增长快、道路设施总量不足等原因外,市民交通意识不强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总人口超过1300万,驾驶员316万多人,三分之一的拥堵是因为违章造成的。在车流高峰期,任何一个司机的刹车行为,都会造成300米的车辆停止行驶。请就此谈谈如何提高北京市市民的交通意识。(9分)

①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分)

②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3分)

③建立违章司机档案,对于经常性违章司机运用提高保费等经济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3分)

8. 1999年我国推出手机短信这一网络通信市场的新产品以后,每年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呈几何基数增长。据统计,手机短信的年发送量已达2000亿条之多;据预测,2003年仅此一项产生的直接利润可达150亿元。“拇指经济”的风靡造就了一批新兴的职业人——“短信写手”,也催生了一批专门开发手机游戏等短信相关的新兴企业。(18分)

1)专家认为按照一般规律,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推出,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达到火爆的程度,必然有内在的规律性左右其中。请简要分析手机短信迅猛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8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可以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种生产部门的分配。(2分)

①手机短信满足了人们多方面多层次沟通交往的需要,有使用价值;(2分)

②手机短信交往方便快捷,成本低,市场发展潜力大;(2分)

③网络信息属于第三产业,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企业可能迅速获得产品价值和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手机短信在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2分)

2)有人认为,不良短信带来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应该限制手机短信的发展。请你用辨证的观点分析手机短信的社会作用。(10分)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对手机短信的社会作用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2分)

①手机短信可以满足人们沟通交往的需要,并为其他产业的信息传递开辟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手机短信创造了新的消费热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4分)

②但是有些迷信、淫秽及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传播,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危害社会稳定。(2分)

③因此,我们要利用手机短信的积极作用,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严肃查处不良短信的制作和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消极作用。(2分)

9.(32分)回望2003年中国经济,GDP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这是脱离低收入国家群体的一个门槛。国家财政收入、对外贸易额明显增长,科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对汽车、电脑、住房的需求势不可挡,人民生活质量告别“生存型”,转向“发展型”。

  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正确认识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8分)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分)综合国力提高。(2分)在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由此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2分)同时又不能把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2分)

  (2)请运用党的基本路线分析2003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4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取得成就的关键。(1分)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是取得成就的动力。(1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1分)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上述重大成就。(1分)  (若学生答出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得3分)

10.(30分)据统计,在中国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高位增长的同时,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这些问题每年夺去了20万人的宝贵生命。尤其是去年遭遇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所带来的灾难,人们记忆犹新。痛定思痛,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正在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处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处理体系的经济意义何在?(9分)

避免或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3分)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分)社会稳定,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分)

2)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的认识。(12分)

公共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开放大局。(3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2)要思想的具体实践;(3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3分)体现了政府全面履行国家职能,切实加强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3分)(答出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发展观,加2分,但本题得分不得超出12分)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请分析说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哲学依据。(9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3分)“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民为本,坚持这一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了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3分)

11.材料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1)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是什么?(14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14分)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2.(3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2年,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主人公梁雨润为民伸冤、为民办实事的事迹感动了广大读者。梁雨润在山西省夏县任纪委书记的3年间,以查处“大檐帽”,不怕丢“乌纱帽”的决心,对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处理过大小案件不下200起,解决了许多群众上访和举报中久拖未决的疑难案件。他被当地民众誉为“百姓书记”、“梁青天”。

材料二、20032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共造成268人死亡,琼库恰克乡受灾最重,仅这一个乡就有256人不幸遇难。达吾提·阿西木是琼乡6大队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在2·24地震中失去家人最多的人——一夜之间痛失5位亲人。但是他强忍巨大悲痛,不顾4位家人受伤,舍小家顾大家,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回答:

1)从政治角度讲,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6分)

作为党的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和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结合材料一,说明梁雨润同志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12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分)。梁雨润作为党的纪委书记,以查处大檐帽,不怕丢乌纱帽的决心,为民伸冤、为民办实事,处理案件200多起,解决了许多群众上访和举报中久拖未决的疑难案件,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村党支部书记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价值?(12分)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它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面对地震带来的不幸,达吾提·阿西木书记强忍巨大悲痛,舍小家顾大家,带领村民重建家园,谱写了一曲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壮歌。(6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抗震救灾中,达吾提·阿西木书记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体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6分)

13.(14分)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GDP突破了11万亿元。与此同时,铁路春运客流也逐年呈上升趋势,仅20041月就突破1亿人次,“打工流”、“旅游流”、“经商流”高潮迭起,此起彼伏,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运输压力尤显突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春运紧张的原因。(6分)

春运期间,铁路运力不足(供)与旅客增加(求)之间的矛盾突出。(2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1分)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也加剧了人口的流动。(1分)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刺激人们的旅游消费。(2分)

2)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分)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分)一方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而人口的流动迁移又促进了经济发展;(3分)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尤其是“打工潮”)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大中小城市发展差距等。(3分)  (若学生答出人口流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酌情给分,但此问得分不超过8分)

14.(3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二00三年七·一讲话中非常动情的一句话,体现了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真切的执政思想。

材料二 湖南江华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领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的目标,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一是朝思暮想人民富,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抓出实效;二是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特别在关系到全县发展的重点大项目工程建设上,以不增加财政包袱,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前提,把每件实事办成“民心工程”;三是深入到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去,深入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回答:

1)分析说明上述两则材料包含的政治学道理。(10分)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上述材料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体现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10分)

2)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领导为群众办实事的做法有何经济意义?(10分)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0分)

3)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县领导是如何为群众办实事的?(13分)

第一,该县领导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的目标,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第二,该县领导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第三.该县领导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前提,把每件实事办成"民心工程",深人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切实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该县领导善于抓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以此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13分

15.19分)某地一小型煤矿因生产条件简陋,安全隐患严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被当地政府勒令关闭。但该矿承包经营者受利益驱动,违背禁令,有没有采取任何安全补救措施的情况下,继续开采,结果发生了矿井大面积坍塌事故,几十名矿工被埋井下,生命危在旦夕。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采取各种措施,不惜一切代价,首先抢救矿工的生命。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揭示上述事故发生的原因?(4分)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2分);生产者和经营者思想道德素质低(2分)

2)这则材料体现了哪些价值观的道理?(11分)

①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4分)。煤矿经营者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给矿工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分)。当地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积极关心矿工的安全(2分)。②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1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2分)

3)从政治角度说明,当地政府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首先抢救矿工的生命”?(4分)

①当地政府应当行使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抢救矿工的生命既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政治职能,也是搞好安定团结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分)。②对人民群众负责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首先抢救矿工的生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2分)。

16.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材料中“统筹”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什么关系?(13分)

“统筹”即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2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应有的内涵,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方面。(3分)市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是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的。(4分)市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4分)

2)材料中的“统筹”贯彻了什么哲学思想?(8分)

联系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的思想。(8分)

3)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可以体现哪些知识?(9分)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3分)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 点: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占全国的%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30%的进出口总额 ——这一切使“长三角”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航船”。

“长三角”经济领跑的奥秘在于:第一、充分的市场竞争。“长三角”人早早地抓住了 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努力开掘其源源不绝的能量,探求其纵横捭阖的规律。第 二、文化支持经济发展。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撑起了经济的“半边天”。第三、政府的推动。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和合理规划增强“长三角”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调动起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明显,“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形成。

(1)为什么充分的市场竞争能极大地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发展?(6)

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一般特征。(2分)②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让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分)③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使区域经济实现整体繁荣。(2分)

(2)分析“文化支持经济发展”的哲学道理。(5)

①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分)②“长三角”各地有着尊重规则、崇文重教、务实勤奋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文化撑起了经济的“半边天”。(3分)(从实践和认识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回答亦可)

(3)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6)

①政府具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1.5分)②“长三角”经济的发展中,各地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增强了“长三角”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1.5分)③通过直接投资,改造了投资环境;(1.5分)④通过组织协调、扶持引导,调动了各界的投资热情。(1.5分)

18.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4年来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带动了银行资金和其他资金,一共完成2万亿元的工程,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据统计:

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1998

1.5%

1999

2%

2000

1.7%

2001

1.8%

注:近年来,国家增发国债的很大一部分投到了西部地区,据此回答:(36分)

1)如何正确认识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16分)

①发行国债是国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2分)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分)有利于扩大和培育内需,拉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4分)②发行的国债较大一部分投在西部,有利于支援西部开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6分)

2)大量国债用于西部有什么政治意义?10分)

①有利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5分)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边疆的巩固。(5分)

3)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0分)

①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分)②发行国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这表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5分)(如用其他哲理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6分)200312月,温家宝总理途经檀香山抵达美国本土访问,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重要演讲,呼吁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温总理在哈佛演讲中,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阐述了中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主张。他将“和而不同”阐释为:“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1)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的辩证法道理。(8分)

①“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包含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的辩证法道理(4分)。②“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辩证法道理(4分)。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和而不同”主张的正确性。(8分)

① 处理国家关系坚持“和而不同”,是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2分)。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是“和而不同”的客观基础(4分) 处理国家关系坚持“和而不同”,有利于国家之间寻求和发展共同利益,促进相互合作,维护世界和平(2分)。

3)我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政策。

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睦邻、安邻、富邻对外政策的作用。(6分)

这种对外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能够创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对外开放。(3分)能够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商品市场、原材料、资金、技术市场。(3分)

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政策是怎样体现国家对外职能的?(4分)

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2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2分)

20.材料一:近一段时间以来,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不同程度上涨。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平均每吨上涨了40~80元,玉米价格每吨上涨80~120元,油菜籽价格上涨了20%,水稻价格上涨了10%。

材料二:今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油菜籽、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而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出口量增加。

(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

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我国今年粮油产品减产,出口量增加,使得国内市场粮油价格上涨。 (2)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上述粮食价格上涨现象。

粮食价格上涨是一种很复杂的经济现象,对此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粮食价格上涨给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如:拉动内需,增力口农民收入,——定程度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等等)

21.2003年11月27日~2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注:“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上述决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一决定的哲学依据是抓主要矛盾的原理。 主要予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22.材料一:

(注: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大豆、油菜等粮产品减产,大量依靠进口)

材料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韩俊说,市场粮食价格的回升,让饱受“谷贱伤农”之痛的农民有机会增加收入,这没什么不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说到底是让农民有钱挣,让市场因素主导粮产品的价格,促进农业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农产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农民收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业发展的出路有: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加农业投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3.安溪乌龙茶享誉海内外,安溪县抓住这一特色产业,实施以茶富民,引导茶农重点扩大优质茶叶生产,引导茶叶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模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县又以茶叶为龙头,延伸产业链。目前,安溪县大部分茶叶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种植大户一规模制茶一专业经商三大群体。短短几年,安溪乌龙茶不论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还是市场销售,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真正实现了茶业富民。据统计,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增幅达9.4%,主要得益于茶业。

(1)材料中安溪县是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的?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③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开拓市场。

(2)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③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要抓主要于盾。

(3)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是什么?

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④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4.材料一:目前,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己达上亿人,今后几年,每年新增外出打 工农民的数量不会少于600万。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每年都有大量的民工因不法企业的拖欠而拿不到工资,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有关的法规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维护民工合法权益。2003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出通知,要求对民工工资拖欠官司要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目前,已有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地方性工资支付法规和规章,为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党和国家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意义。

①可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③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减少劳动纠纷,维护社会稳定。④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的? ①国务院及各部委关于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法规政策以及通知各地方政府认真执行,体现了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体现了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运用法律法规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更好地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①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民工维权提供法律保障。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严厉制裁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③做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使劳动者依法维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④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的市场精神和道德意识。(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25.材料一: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增加农民收入成了“三农’’问题的核心。

材料二:“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材料三:河南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之一,河南小麦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缺乏竞争力。为此,河南确立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顺应市场对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小麦经济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以流通贸易、加工转化为重点,走以销售带生产的路子。到2003年底,河南粮食部门已签下500多万吨小麦出口大单,实现中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仅此一项就能使农民增收数千万元。

(1)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政治意义。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实观全面小康。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河南农业发展新思路蕴涵的经济学道理。

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基础,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采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3)说明河南农业发展新思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促进事物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4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

4.6%

3.4%

2.2%

2.1%

4.2%

4.8%

4.3%

2-5

1997年

2001年

2003年

城镇人均纯收入

5160亿元

6860亿元

8500亿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

2090亿元

2366亿元

2622亿元

材料二 今年年初,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一号文件”认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农民增收中的什么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9分)

2-4反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2分)表2-5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分)

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5分)

2)从所学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6分)

多予就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发挥财政的作用,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2分)少取就是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发挥税收的作用,减轻农民负担;(2分)放活就是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2分)

3)从所学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8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2分)重视农民增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2分)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12分)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3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看到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的联系;(6分)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又符合求真务实的思想。(3分)(从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为加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国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预算支出比去年增长20%以上,中央政府将拿出396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100亿元用于直接补贴种粮农民。

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4分)

增加财政投入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分)。增加财政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体现了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2分)。

②有人认为:“要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民问题,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投入。”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10分)

解决农业、农民问题,的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加大投入应该是多渠道,而不只是依靠政府(4分)解决农业、农民问题,除要增加投入外,还必须稳定和完善各项兴农政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减轻农民负担(6分)

6)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的。②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还存在不平衡性,其主要表现就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③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方法论要求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可从辩证法角度论述: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7)如何转移这一区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把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流转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④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力口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能力。

(6)针对目前这一区域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现象,有三种不同观点:观点一: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了城市消费市场,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对城镇化、工业化和拉动市场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压力和冲击。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出现一些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趋利避害。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