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复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职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是一个统一整体。

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
(二)如何处理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时政拓展:(了解即可)
四、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总的指导原则、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五、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考察的方向)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经济常识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本质、根本目标。怎样构建礼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见习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经济意义?

[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上述道理。

2、哲理依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与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核心是和谐,本质也在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3、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上述道理。

4、实践与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体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常识分析]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错综复杂,有的甚至表现得比较尖锐。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影响经济发展。面对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积极疏导,有效防范,从完善机制上解决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符合人民利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和调动两个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地方要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我国今年的"宏观调控"任务之所以繁重,就是不少地方都在"自以为是地发展",忘掉了全国一盘棋,造成了省与省、部门与部门、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履行政治职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权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济职能(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等,实现共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履行文化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无真正和谐。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现为: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人权受到尊重。中国现行《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系统地做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规定,体现了真实性、广泛性。《宪法》中做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6、我国国家机构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最为重要的含义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为此,各级国家机关任何时候都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为人民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民利益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落脚点。

  7、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也只有遵循、贯彻这三个基本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巩固和发展。

8、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党和国家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条件下,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从而失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
1、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B

A、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社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下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正确的是:A

A、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全面的和谐。

B、在和谐社会中将不再存在矛盾冲突

C、在和谐社会中将不再存在利益冲突 D、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  B

①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  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据此回答下列4-6题
4、从认识论的角度,和谐社会这个新概论的提出体现了(C)

A、要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 B、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5、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D

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6、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最能体现的哲理是 A

A、抓主要矛盾 B、抓主要方面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7、从经济的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抓好的工作是  C

①积极扩大就业②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逐步理顺分配关系④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C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力关系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当前来看,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②履行政治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履行文化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④我国国家机构要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巩固和发展。

2)试结合所学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构建和谐社会?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供物质基础)

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③在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⑤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⑥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⑦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

10.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二: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注: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一般介于0和1之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3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体现了上述道理。(3分)

4)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3分)

5)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3分)

(如果运用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主要矛盾或其他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分析说明的,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综合评价:2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

11.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1)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10分)

2)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如何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0分

3)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2分)

答案:见2005年新增考点详解·科学发展观

12.讲文明、讲诚信,是衡量一个地方“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连续两届被山东省委、声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的临朐县,针对农村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开展文明信用村、户活动,把文明信用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文明信用程度的提高,带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评上文明信用户,需要时难不住。”凡是评上文明信用户的,凭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卡,可随时获得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加快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步伐,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现在群众说:“你诚信,我诚信,发展经济有后劲。”

结合材料回答:

1)临朐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6)

2)临朐县的做法对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有何哲学启示?(6)

答案:(1)临朐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3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3分)

2)临朐县的做法对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哲学启示: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临朐县针对农村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信用村、户创评活动体现了这一点。(2分)

第二,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临朐县通过开展讲文明、讲诚信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分)

第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临朐县积极探索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机制,把文明信用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内涵和活力。(2)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