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高考政治常考原理与应用

一、《经济常识》的理论与应用
一)、商品理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形成价值。
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和特有属性。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是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来表现的,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除了商品有使用价值外,其他的东西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所以有使用价值也就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6、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增加。
7、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总量增加,价值总量必然增加,在交换中能获得额外收益。
8、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大小无关。
二)、货币理论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大基本职能。此外,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5、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6、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无价值,它不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可以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7、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8、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反之,叫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出现,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社会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秩序往往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通货紧缩,人们手中的钱更值钱,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使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疲软,不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从而导致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9、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思想。
三)、市场经济理论
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和优点。其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法制性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保证。
3、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来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4、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只要条件存在,价值规律就能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能剌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6、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的市场。就交换的内容而言,市场可分为商品服务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就地域而言,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7、商品服务市场上的市场交易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其中,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8、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化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等特点。
9、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10、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应用:
1、同一品质的商品,由于名声的变换而身价倍增,有人认为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人认为有买有卖,只要自愿,无可非议……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1)在商品经济中,要求同样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实行等价交换。
(2)在商品品质没方商机的改进下,商家借助商品名声的变换来提高商品的价格,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违反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3)如果这种经营行为任其泛滥,不仅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而且消费者的正当权力也会受到损害。
四)、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基本理论篇
1、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相结合。
2、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不能片面和过多地运用。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5、财政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五)、国家宏观调控之二:我国的财政政策
1、财政也叫国家财政,它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2、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的执行结果就是决算。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和地方预算组成。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从形式来分,它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4、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就是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紧密相连的三个基本特征。
5、财政支出是指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按具体用途,它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政府的政策,使国家的职能得以实现。
6、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它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它意味着财政支出主要依*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等。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国债的发行,减少国家的支出,减少赤字来实现。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政策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8、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
9、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我国的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0、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既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还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调节作用。
应用:
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进一步下降,由12%降到11%,有3000多个税目的税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有人说,降低关税会减少我国的经济收入,会使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影响。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答:(1)降低关税水平,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2)从表面上看,降低关税会减少我国的经济收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降低关税,有利于扩大进出口贸易,使进出口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引进世界的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些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收入的增加。
(3)降低关税会使一批技术优良价格相对不高的商品涌入国内,必然对那些结构不合理、产品销路不畅的企业造成冲击,使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更加难于销售,但只要我国的企业努力提高竞争意识,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当然,对一些重要产业和新兴幼稚工业及某产品,我国要给予适度的保护。
2、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3年我国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今年的12.7%降低到11.5%,降低1.2个百分点。2003午,我国的工业品平均关税将由今年的11.7%降低到10.6%,农产品由18.5%降低到约17.4%,将有5000多种商品不同程度降低关税。汽车整车的进口关税将降低5.6个百分点。
(1)什么是关税?它有哪些作用?
(2)如何评价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这一经济现象?
答:关税是指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着调节作用。
(2)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显示了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充分表明我国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同时这对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国家宏观调控之三:稳健的货币政策
1、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为金融机构。它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
2、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充当信用中介作用的金融机构。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中,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以及持有、管理、经营国有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职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工作。
4、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三大基本业务。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现金出纳中心、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它在我国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和再生产顺利进行、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公民的存款储蓄是一种投资行为,它为国有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债务证书。它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它与股票相比,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的性质不同,受益权不同,偿还方法不同。
7、我国的商业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它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为企业生产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8、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它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现阶段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七)、综合经济指标
1、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社会总产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4、GDP和GN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但二者是有区别的,GNP以本国常住居民为主,GDP以国界为准计算,如果引进外资大于对外投资,则一国的GDP大于GNP。
5、但GDP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衡量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公正,例如幸福;不衡量分配等,因此,GDP要让位于绿色GDP。
6、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7、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8、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的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用于社会物质储备三个方面;国民收入的消费包括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
9、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一定时期内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互为消长)。
10、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要做到不可偏废;其次要做到比例一致;再就是要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八)、产业结构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总之,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我国目前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放松。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要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城镇化战略等。
3、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可耕地少、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因此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要把粮食生产抓紧。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等是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5、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第三产业又叫服务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7、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我国产业结构调节器整的途径是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农”问题专题
1、表一:每个劳动力生产农产品的比率
种类 世界的平均水平 美国 中国
谷物 100% 200% 50%
肉类 100% 400% 40%
表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人均耕地 人均水资源 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 化肥的有效利用率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
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30% 30% 30%
表三: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及增长率
年份 城镇居民家庭 农村居民家庭
收入 年增长率 收入 年增长率
1997年 5160元 8、8% 2090元 4%
2003年 8472元 2622元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表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表二说明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资源浪费严重,科技贡献率低。表三说明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
(2)表一、表二反映的内容与表三反映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均资源缺乏、浪费严重以及科技利用率低,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影响了科技的投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结合表一、表二,谈谈应如何解决表三反映的问题?
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之路,实施科教兴农;;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力度,节约农业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改革支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另也可以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
2、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些地方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工作过程中,把高产稳产的良田转产为养殖业或经济作物,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抓‘多’(多种经营),粮食生产走下坡”的现象。
辩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就必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
答:(1)调整农业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但是不能片面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缩粮食种植面积。
(2)农业结构调整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
(3)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单纯在粮食种植面积上做文章,要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生产。
3、材料一:新华网12月8日消息,2003年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以来,全国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6.8万件,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国土资源部近日公布的5起土地违法大案,其蚕食耕地数量之大、侵害农民权益性质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贯彻落实“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6分)
答:(1)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全国各地整顿土地市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行使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坚持了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对经济发展进行政治领导。
(2)谈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2分)
答:①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求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能否保护好我国有限的耕地,既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③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非法乱占耕地的行为极大地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乱占耕地、侵犯农民利益现象的蔓延。
4、材料一: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情况(单位:元)
年份 种粮收入 乡镇企业收入 外出务工收入 其它收入
2002 410 688 1030 338
2003 400 718 1150 352
注:农民年收入仅够购买不断涨价的种子、肥料和燃料以及缴纳农业税款,而医药费和子女的学杂费等根本无法解决。(材料数据为对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抽样调查结果。)
材料二: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
年份 城镇 农村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
2002 7703 2476 3.1:1
2003 8396 2622 3.2:1
注:城乡收入差距比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3.0:1。
材料三:“三农” 问题是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所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 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3分)
答: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
(2)联系材料三,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8分)
答:材料三表明了国家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5分)
答:①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②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收入增加;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⑤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其余言之成理且与材料有联系的,也可给分)
5、材料一:2003年,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已达到上亿人,今后几年,每年新增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数量不会少于600万。民工是城市的弱势群体,每年都有大量的民工因不法企业的拖欠而拿不到工资,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工工资拖欠问题。03年以来陆续出台有关的法规政策。不久前,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维护民工合法权益。目前,已有许多地方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1)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的?
答:国务院及各部委关于解决民工工资问题的法规政策以及通知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执行体现了国家机构实施民主集中制。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国家机构实施为人民服务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用国家法律法规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体现了国家机构实施依法治国原则。
(2)应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更好地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通过立法将工资支付和制止拖欠工资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加快建立欠薪保障和预警制度,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制裁恶意欠薪的违法行为。
做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 ,使劳动者依法维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的市场精神和道德意识。
(3)结合材料分析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略。
6、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发达地区和城市工矿企业和建筑行业打工,形成了一个新兴劳动群体。广大民工为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旧体制下诸多不合理规定的存在,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普遍存在;如,生产环境恶劣,工资被拖欠,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格尊严受到侵犯,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劳动安全和福利保障。
我国《工会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律地位,规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跟资方谈判,解决劳资纠纷和职工困难。全国总工会要求逐步把广大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使广大“农民工”依*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并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要求。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农民工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必要性。
答: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由于市场的开放性,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所以才有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产生。由于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企业主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就会发生经营者损害弱势群体——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但是市场经济又具有法制性,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使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规范,也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管,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把广大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法律依据及其意义。
答:我国宪法确认公民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宪法规律公民有结社的自由,依据宪法制定的《工会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律地位,规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跟资方谈判,解决劳资纠纷和职工困难。把广大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有利于广大“农民工”依*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针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政府应该怎么办?
答:当地政府该 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依法治国的原则,抓好劳动力市场监管,依法对侵害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进行查处,帮助农民工解决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的急迫问题。同时要尽快废除一些歧视民工的过时政策,制定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和政策,保证民工和其他职工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7、简答: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洗涤剂 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增值,农民增加收入。
(3)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卖个好价钱。
(4)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
8、表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001 8、5 4、2
2002 13、4 4、8
表2我国消费与投资
指标 2001年 2002年 指标 2001年 2002年
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其中:城市消费零售总额县及县以下消费零售总额 375952354314052 4091125898150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368982640151895308 432023102059016280
注: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表3我国经济增长
GDP增长率(%) 拉动2002年GDP增长率的因素
2001年 2002年 投资贡献(%) 消费贡献(%) 净出口贡献(%)
7、7 8 4、3 3、4 0、3
(1)表1、表2和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表1显示:从2001~2002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
表2显示:从2001~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都有增长。我国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国债,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农村消费量不如城市消费量,且增长也慢;投资增长主要依*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远远落在后面。
表3显示:从2001~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从2002年看不起,抖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净出口即为外需。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内需贡献了7、7%,外需贡献了0、3%,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内需。
(2)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抖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藏,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新型工业化专题
1、表1 工业化国际标准与我国工业化发展情况对照表
农业产值占GDP比重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国际标准 15%以下 20%以下 60%以上
我国情况 15% 50% 36、2%
表2 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情况对照表
科技投入占GDP比重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高科技企业的利润率
工业化国家 2%~3% 70%~80% 50%~80%
中国 0、5%~0、8% 30%左右 20%左右
注: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
表3 中国与工业化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资源消费情况对照表
原材料消耗% 能源利用率%
钢材 水泥 木材
工业化国家 100 100 100 50——80
中国 600-900 3100-7100 500-600 30
注: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付出地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的沉重代价。
(1)表1、表2、表 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表1反映:根据国际标准,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完了一半左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表2反映:我国当前整体科技水平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表3反映: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原材料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
(2)根据3个图表说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及其途径
意义: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途径: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2、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结合材料,根据所不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答: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机制作用较小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激发区域经济省活力,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更多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
3、沈阳拥有航空、机床、风动工具、电线电揽、重矿设备,通用机械和电力机械设备等众多全国排条兵企业,有全国领先的科技人员与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但沈阳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而且在设备、技术、产品结构、市场网络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打着计划经济的深深烙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迎接挑战,沈阳老工业基地必须从“旧”产业中跳出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结合材料回答:沈阳市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如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减少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仳,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4、某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消原有管理企业的工业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转让、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警惕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两年多来,该市国有企业的盈亏面由2:8变为8:2,进入了良性发展快车道。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是怎样扭亏为盈的?
答:该市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九)、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依据一定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制度。
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的选择,它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3、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4、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全的根本性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5、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7、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失业等方面的基本保险,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它一般遵循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原则;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其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其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高。
十)、国企改革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3、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即发行股票。有限责任公司不发行股票,它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4、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它不同于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二者在性质、受益权和偿还方法上面明显不同。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预期股息:股票面额、股票份数与股息率的乘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5、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利润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企业的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只有当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成本增加幅度时,企业经济效益才提高。
6、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是依*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另外,不断完善企业兼并和破产,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注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对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8、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9、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股份制度。
10、股份制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十一)、人民币升值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外汇汇率是指外币(通常以100单位为标准)兑换人民币的比率。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率。
3、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
4、外汇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则100单位外汇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人民币就升值;反之,则相反。
5、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值钱,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买到更多的外国商品,有利于我国外贸进口,但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
6、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积极发展出口贸易,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从而保证多进口。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贸易顺差,又叫出超;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进口是对外贸易中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进口,可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往往还能带动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
应用:
1、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509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外贸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8 %和 8.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25.5 美元。
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简要回答(12分)
(1)什么是对外贸易?它是怎样构成的?(5分)
(2)2001年我国外贸态势如何?对此怎样认识?(5分)
答:①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
②我国2001年对外贸易为顺差,顺差额达225.5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良好态势。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我国出口迅速,表明我国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同时能保证我国多进口。进口是对外贸易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进口增加,能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出口。我国外贸的顺差,表明我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
2、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的排名已由1989年的第15住跃至2002年的第5位。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2)我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1)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2)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①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经济实力;④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人民币不贬值对外国有利,对我国不利。
答:(1)货币贬值是指一国官方货币当局公开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或对外价值,相应降低本国货币汇率或提高外国货币汇率。
(2)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使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货价降低,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如果人民币贬值会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但人民币贬值,很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加剧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动荡。我国人民币承受巨大的压力不贬值,对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世人的尊敬。这样也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
(3)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政治承诺,而是中国的基本经济情况决定的。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外汇比较多,如果人民币贬值就会弊大于利,会使人们对国家经济和货币丧失信心。
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越多越有利。
答:(1)对外贸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因为出口贸易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出口创汇的规模制约着我们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进口是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进口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满足国内需求。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2)“出口越多越有利”的观点要辩证来看。出口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增强经济实力,但如果在生产不能扩大的情况下增加出口,必然会造成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供应不足,影响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如果过多地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影响到国内工业的发展,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出口越多越有利”的看法隐含着“进口越多越没利”。进口越多越没利的观点也应具体分析。进口的目的是满足国内需求,如果进口的商品多属消费品,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那么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外汇,而且助长国内不正常的消费欲望。但如果是进口先进的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器设备,那么不仅会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使之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商品。
5、假设美国和德国马克的汇率为每美元兑2马克,那么
(1)用美元表示的马克汇率是多少?
(2)售价250马克的相机的美元价格是多少?
(3)售价1000美元的计算机的马克价格是多少?
答:(1)如果l美元兑换2马克,那么1马克就相当于O.5美元,或者说l马克兑换0.5美元。
(2)在汇率为每美元兑2马克时,售价为250马克的照相机的美元价格为125美元。
(3)在汇率为每美元兑2马克时,售价为1000美元的计算机的马克价格为2000美元。
6、泉州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它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了一系列响亮的特色品牌,如安溪乌龙茶、德化陶瓷、惠安雕艺、南安建材、丰泽树脂工艺等,在国外市场角逐中展现出特殊的竞争力。作为投资硬环境优秀城市之一,泉州市政府正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相继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加强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和加强政府机关勤政建设的规章。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谈谈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泉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十二)、对外开放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和信息传播的国际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开放性决定一个国家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是两个轮子,我们要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3、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从方式上分为对等、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从内容上包括商品贸易、劳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独立,从而保证政治独立;才能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5、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世界性政府间的专业经济组织。它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
7、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货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应用
1、“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过去20年,我们主要以“引进来”为主,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答: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各国市场不再封闭,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来发展自己。
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市场竞争性的要求。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我国企业只有“走出去”,努力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
③ 实施“走出去” 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培植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以加强国际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材料一:1gB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虽然比103年增长了9倍,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却由1.23%下降到0.巧%,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由第17位下降到32位。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207.9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5大对外贸易国。
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02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2864亿美元。
材料三:19炻年,我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已超过27万家,当年引进外资510亿元。200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平均每天增长1.5亿美元,我国新签订的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大幅度增长。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
答:(1)三则材料从进出口贸易总额、外汇储备、利用外资等方面,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年来,打开国门的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有:①从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力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的国际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与消费紧密结合起来,而国与国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客观上要求一切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必须从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②从市场经济的特点来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各国市场不再彼此封闭,而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为此,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的界限,融人国际大市场。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又一基本特征。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为此,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投入到国际高水平的竞争中来,在竞争中求得更快的发展。③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为此,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3、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里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低,反之就高。
(2)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世界劳动平均单位”决定。这个世界劳动平均单位,就是指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及各国劳动者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各国国民劳动强度高低不同,衡量其大小就需要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世界劳动平均单位。各国都把自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合成一个共同的计量单位,用它来衡量某国商品的国际价值,就可分出高低大小。
(3)国家不同,国内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里,生产的商品数量多,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计算,价值总量就大。反之,国内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少,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计算,价值总量就少。可见,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所以,此命题正确。
4、中共中央对200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继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答:第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第二,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只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5、有人预言,21世纪经济将没有国界:亚洲金融堡垒被打破,欧洲统一货币的实施,世界性跨国公司的相互合并,DEM跨国协作性生产方式的普及。世界性统一生产规格的逐步完善,以及世界性网络热潮带来的全球信息革命,将个人、企业以及国际市场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上述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2)面对这一趋势,我国应该怎么办?
答:(1)这些经济现象反映了20世纪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日趋形成。当今世界经济更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金融的国际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国际化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当今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各个国家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的界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发展自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6、材料1 美国制造的波音747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由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
材料2 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配件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的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类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情况一直呈上升势态。
(1)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2)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何影响?
(3)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我国应如何做?
答:(1)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生产国际化)的特点。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的考验。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因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
(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顺应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及时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风险,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又要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共赢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十三)、经济体制改革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既有是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而不是在数量和比例上。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一切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都可以利用。
5、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土地、管理)分配相结合。这是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燕尾服状况相联系的,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此外,还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坚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十四)、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家庭消费)。家庭消费按内容可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目的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2、从根本上说,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消费还受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人口数量的制约。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水平、方式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4、生活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系到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关系到新的市场的开拓。
5、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感: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要与精神消费相协调;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6、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依法受到保护。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还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7、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公民作为消费者要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要遵守社会公德。
应用:
1、近年来,用于中秋节上市的月饼盒越来越精荚,月饼的价格随包装的档次成倍翻升,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结果,一边是大堆包装昂贵的月饼很少有人问津,一边是“裸体”月饼格外受普通百姓的青睐。中秋节过后,售货员把月饼从精荚的包装盒里掏出来,任由顾客挑选。顾客表示:“其实每块月饼都有小塑料袋封装,能保证卫生就足够了,我们要的是货真价实。”
中国包装协会的专家指出,一般认为在保护产品的前提下,包装所占的费用尽可能低,同时又能起到促销产品的包装才是适度包装。而过度包装,除了中秋月饼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在药品、酒类、食品等一次性消费品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过度包装虽然迎合了少数人喜好奢华、乐于炫耀的心理,却让大多数消费者叫苦不迭。如买回一盒装得像字典那么大的蛇胆胶囊,大盒套小盒,最后清点时,里面总共只有8粒。
请用已学过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者权益的有关知识,对“过度包装”现象发表评论。
答:(1)生产一些包装精美的月饼以适应少数人的需要,本来无可厚非。但大量上市这些商品,以至很少有人问津,最后包装精美的月饼变成了“裸体”月饼后才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造成严重浪费。说明这类消费品只能满足少数人的炫耀消费心理,明显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一种奢侈浪费现象。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不仅是消费者应考虑的问题,也是经营者应考虑的问题。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需要适度包装,但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为了购买包装这一附加值。 ,
(4)经营者通过“过度包装”,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成倍提高商品的价格,使商品价格远高于其价值并强迫消费者接受,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过度包装”现象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2、家庭消费是一种与社会无关的个人消费行为。
答:(1)家庭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2)家庭消费并非只是家庭的行为,这是因为:第一,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第二,消费能为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第三,健康、文明、合理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高消费必然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
答:(1)消费确实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求,而一个新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2)但是,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而过度的、不合理的高消费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一定时期消费基金的过度增长必然会导致积累基金的减少,不仅使生产发展缺乏后劲,还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现象,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应使家庭消费与国情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不顾生产发展的高消费。
4、材料一:没有电子工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电视机的消费;没有煤、石油的发展及炼制,就不可能有塑料、化肥、化纤产品的各种消费;没有V(咀的生产,人们就不会有对VCD的消费。生产越发展,消费品越丰富,人们的消费范围就越广泛。
材料二:人们有饮食的需要,才有食品生产;有蔽体、御寒、修饰的需要,才有衣服的制作;有休息和安全的需要,才有住房的建造;有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才有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表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2)谈谈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答:(1)材料一表明的是生产决定消费;材料二表明是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两份材料共同表明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①生产为消费提供内容或对象,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完成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消费调节着生产,产品只有被消费,才有市场,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消费状况的变化直接引导着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能使人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新的产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向广阔的领域发展。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产和消费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 方 法 论 意 义
唯物论 (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认识的根源)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对僵化
辩证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坚持联系的观点, 反对孤立的观点(因果联系的意义)(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运动的观点(与物质的关系、与静止的关系) 在运动中认识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坚持发展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

二、《哲学常识》
辨证唯物论部分
1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1) 物质决定意识 (因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
(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 定和执行路线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A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B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a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内容:
(1) 客观规律性是指:
主观能动性是指:
(2) 关系:
第一,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
a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本质的东西,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进行抽象思维,才能发现和利用它;
b 要按规律办事,必须要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也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人们利用规律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条件,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为:
a 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b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以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方法论意义: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宿命论的观点,又要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主义的观点。
3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原理
内容: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A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方法论意义: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部分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 联系原理
内容:
(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方法论意义:
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原理
内容:
(1) 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
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
(3)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a 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两者,就会发生倒果为因、导因为果的错误。b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是,在同一关系
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方法论意义:
(1)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联系原理
内容:
(1) 整体: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 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a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b 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个部分功能 之和。)
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
联系:a 两者不可分割。
b 两者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
(1) 办事请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
内容: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规律客观性原理
内容:
规律是( )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意义: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6发展原理
内容:
(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1)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 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
(1)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2) 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互相统一,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其对立。
8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容: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2)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方法论意义:
(1)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矛盾特殊性原理
内容:
(1) 矛盾特殊性是指:
(2) 表现:a 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b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意义: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方法。不坚持这个原则和方法,就不可能真正作到实事求是,就不能把唯物论贯彻到底。)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个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方法论意义:
(1) 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不比一不更深入
(2)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关系:
(1) 相互联系、依赖、影响。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1) 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1)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1) 事物的性质是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 对次要矛盾不能忽视。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矛盾不平衡的两种表现)
13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
内容:
两点论:
重点论:
关系:紧密相联,两点是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意义;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4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内因:
外因:
关系:
(1)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有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意义: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 对待内因和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15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
量变:
质变:
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3)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又会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着。
方法论意义:
(1) 要坚持适度原则
(2)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 要重视量的积累。
16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
内容:
(1)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 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1)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认识论部分
1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内容:
(1) 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当使认识不断深化。
(2) 客观世界是无限广大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限的,应当使认识不断发展。
(3)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向前推移。
方法论意义:
人们应当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把认识向前推移。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过程;在工作岗位上,面对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去深入地研究它,思考它,依照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认识。
2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看二者是否相符,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1)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预见未来、提供正确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误认识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人生观部分
1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内容:
(1) 为什么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
(2) 为什么理论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2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内容:
(1) 社会存在:
(2) 社会意识:
(3) 关系: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
第一
第二
其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意义: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政治常识》主要原理及其应用
  1、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因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政治与经济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联系经济分析社会政治现象;说明在我国,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最大的政治;说明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明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为了经济利益(可以延伸到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原理
  (1)原理内容: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必然在政治上形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每个阶级都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激烈的斗争。这样,政治就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运用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和分析国际和国内带有阶级性质的社会政治现象,了解这些政治现象的阶级背景及其阶级利益;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国内主要政治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并得出正确结论。(可以联系哲学上的立场问题)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原理    
  (1)原理内容: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各政党所进行的政治活动,都同国家政权有关。同时,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社会应当如何管理,权力和利益应当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的关键是政权是否稳定;说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我国政权的巩固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可以联系国家组织机构及其体系)
  4、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相互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国家性质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同性质的国家,其职能也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组织经济建设,对外进行政治、经济等交流和合作,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等行为,都是资产阶级国家性质的体现;我国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进行体制改革、保护环境,对外捍卫国家主权、经济开放、进行国际政治经济等交流和合作,都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5、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原理
  (1)原理内容: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同性质的国家其民主的阶级性是不同的;说明资本主义议会制、选举制、三权分立制、政党制具有狭隘性和虚伪性,所谓“全民的”民主是根本不存在的;说明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应加强民主建设。
  
  6、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原理
  (1)原理内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新型政权;说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说明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国家政权的建设,加强国防建设。
  
  7、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二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可以不同;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具有多样性,如议会君主制、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等;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广大人民的权利。
  8、国家的结构形式原理
  (1)原理内容:统治阶级总是把国家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国家的结构形式又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主要是联邦制)两大类型。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既维护中央的权威,又兼顾地方利益。(整体和部分、反对个人主义和小集团主义)
  9、“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原理
  (1)原理内容:“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了稳定和繁荣;说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0、国家机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原理
  (1)原理内容:国家机构就是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同性质的国家其国家机构的性质是不同的;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其国家机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说明我国的国家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其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是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原理
  (1)原理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是统一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国家机关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说明我国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廉政建设、打击腐败行为、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说明要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
  12、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原理
  (1)原理内容: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种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并受国家保护;说明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说明我国公民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13、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原理
  (1)原理内容:当代世界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者,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同时,政党具备的主观条件也使它能够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密切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组织的根本标志;说明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说明中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说明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14、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原理
  (1)原理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了生机和活力,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说明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5、政党制度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原理
  (1)原理内容: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按其性质可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其实质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政党制度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说明资本主义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和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6、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原理
  (1)原理内容: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民族关系已经成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民族政策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说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必须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反对民族主义。
  
  1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原理
  (1)原理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和不信教的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起着消极作用;说明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变化,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说明必须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18、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原理
  (1)原理内容: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的发展,都需要同其他国家交往;说明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能够合作是因为共同利益,国家间摩擦和冲突是因为利益的相悖;说明国家力量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
  19、国际法的重要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国际法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国际社会应以国际法为基本行为准则,以确保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说明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受国际法保护;说明在国际法范围内,主权国家也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
  20、联合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原理
  (1)原理内容:联合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它的宗旨和原则的制定,表达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是国际政治重大进步的标志。联合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说明联合国在发展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就;说明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对我国人民进行了有益的支援。同时,我国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原理
  (1)原理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二者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解决两大主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和平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战争毁灭了人类的财富和生命;说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说明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22、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原理
  (1)原理内容:国际形势总的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出现多极化趋势;说明美国已经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原理
  (1)原理内容:国际的竞争是多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说明当前世界各国都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说明我国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理
  (1)原理内容: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说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