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设计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本题的根据

(一)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将大大改变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方式,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21世纪,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和竞争,无法适应变革速度很快的社会。创新已成为与民族、国家和人类生存攸关的问题,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这就势必要求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所改变,基础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思想政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改革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无论是从课程性质、学科特点还是从教学内容不仅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中过程中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国一些学者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但结合思想政治课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并不很多,因此探讨本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索研究,在理论上,从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在实践上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科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教学工作一线的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外有关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从国外来看,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并且把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思维源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思维在于“把困难克服,疑虑解除,问题解答”。他将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模式搬进课堂教学领域,提出通过问题解决来思维能力。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造力的概念引人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研究。

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地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培养创新思维的改革试验,开成了若干教学模式:(1)奥斯本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由美国创新领域的先驱者奥斯本总结归纳.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其主要步骤是:发现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搜寻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现事实,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景和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发现观念,旨在汇集来自潜意识和下意识的观念,并在它们全部涌现之后才对它们的质量进行判断;找到解决答案,并对诸多观念的贴切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从而选出最佳观念用以实施;寻找认可或获得一批这一观念的拥戴者,并将其付诸实施。(2)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教学模式。由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及其同事根据奥斯本的创造过程理论创立。其一般目标为: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给定的困境”中,指导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许多具体问题,描述有关问题的诸多要素;使学生学会确定问题。给定一个复杂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找到陈述问题之后的“潜在的”,“真正的”问题,并扩展或重新定义问题,识别若干可能存在的子问题;学会打破习惯性思维;学生应能推迟判断,即对某一问题提出诸多答案但暂时不作评价;进一步发现新的关系,如事物事经历之间的相似或差异;学会评价问题及解决方案。其它还有威廉斯创造与情致的教学模式、吉尔福特SOI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等。美国不仅在许多大学里专门开设了使大学生欢迎的“思维技巧课”,而且近两年中小学也开始把思维技巧列人教学计划,其中就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

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只是训练学生“识字”、“识记”保持再观。即让学生将知识“塞进去,储藏住,倒出来。”他提出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他还提醒人们“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聪明了。”小学—年级开始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学校”。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人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国内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呼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口,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创造力培养的问题,80年代北京、上海一些学校等地掀起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热潮,开展“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98年初江泽民主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以来,全国上下对“创新”问题日益重视,有关“创新”、论述“创新”、“创新人材培养”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文章,论著成篇累牍,数不胜数。其中涉及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专著如叶瑞祥的《创新学习能力论》、匡长福的《创新原理及应用》、上官子木的《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刘道玉的《教学创新与创造思维的培养》、殷石龙的《创新学习论》等,另外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中也有不少论述。还有台湾陈龙安的《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专门论述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原则、模式、策略。他认为:所谓创造性思维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促进创造力发展和增强创造行为的教学形式。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

这些书籍或文章虽然不乏真知灼见,许多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新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新(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模式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在人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没有真正看到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价值。

创新思维是以辨证思维为基础,以超前性、顿悟性、流畅性、想象性、独创性、批判性为特征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的主阵地就在创新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创设创新的课堂,以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模式。

二、本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2、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3、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

4、思想政治课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

5、教学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本题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3)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如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小论文写作、时事评论、方案设计等,都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们的各种创新才能.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而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的核心因素。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文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开发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自变量的操作

1、          们的教育观念,这是培养学生创性思维的前提。我们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权威观念”,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创新个性。二是转变“解惑”观念,以“生惑”为己任,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纵深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正是不断地,经常地“生惑”,激活大脑,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才可能有所创新。三是转变“唯卷唯分”的观念,注重学习过程和创新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学习往往只看试卷,分数,而不看其学习过程和创新成果,这是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在教学考核中,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极大,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试题极少,甚至没有,使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性,灵动性则不自觉地消失。我们应尽量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比重,加大创新思维的比重,同时顾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表现。试题应带有“探究性”“开放性”,能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与解答。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因为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可以几天几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急切地发现所要探索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兴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我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4、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实现创新思维的飞跃和突破。

5、          培养创新学习习惯。其中包括提问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联想,想象和假设的习惯,广泛吸收多方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习惯,评判教师,教材和他人意见的习惯,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注重反思,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     本题的主要内容

一是提出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应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适应人的现代化和终身发展的要求(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理论分析:(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二)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基础教育阶段(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三是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能性:(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四)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激发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

四是探讨 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基本要求:(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创新(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五是构建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一)几种现代教学模式比较(二)问题解决与思维创新的关系(三)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模式

五、    本题研究方法设计

本题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反思,对比分析,观察,谈话,调查,文献研究,问卷,量表测试等具体方法实施研究。

(一)调查研究法。完成对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和实施后效的情况分析。

(二)行动研究法、问题研究法。针对本题提出的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

(三)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对实施教改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三)          文献研究法。对目前有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加以新的概括和分析

六、本题可行性分析

(一)本题理论依据充分,可借鉴的理论比较丰富。

(二)本题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升学竞争压力相对减轻;高考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施,对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高中学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和开发自身潜能的需求,创新素质培养目前已逐步成为高中生关注的热点。

(四)本人多年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累了一定经验。

(五)本人正承担省市级多个课题研究,是一国家级课题组成员,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为熟悉,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叶瑞祥:《创新学习能力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杨九俊:《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4、高文:《教学模式论》(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5、[美]J.P.吉尔福特著,施良方等译:《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6、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7、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8、胡东芳:《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9、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0、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11、刘道玉:《教学创新与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教育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12、李方:《课程与教学论》(新世纪高等院校专业系列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13、殷石龙:《创新学习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15、周明星:《教师工作创新》(学校教育创新理论书系)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16、宋成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问题设置》摘自《思想政治课教学》(京)2005年第1期

17、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摘自《江西教育科研》(南昌)2004年第7期

18、宋丽娟、郭芳:《有关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摘自《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9、张国强:《创新、创新能力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摘自《教学艺术》2005年第12期

八、论文工作计划:(社会调查、实验方案及日程安排)

1、2005年9月——11月,确定论文选题

2、2005年12月——2006年5月,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3、2006年6月——2006年7月,整理资料,编制并提交论文开题报告

4、2006年9月——2007年6月,在高一年级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

5、2007年7月——2007年9月,提交论文初稿

6、2007年10月——2007年12月,修改论文并定稿和通过论文答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