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正文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对班级管理的创新探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当班主任工作二十余年了,总感觉我们过去的班集体管理理论在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自觉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学生的个性目标,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班集体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东风的吹拂中,作为班集体管理有必要进行新的探索。
  
  一、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并重的管理
  
  集体目标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集体的行动掼和共同的努力方向,所以,坚持集体目标管理是毫无疑问。但是,在坚持集体目标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个体目标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所谓个体目标就是指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为自己设计,订立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各成员间的个体目标也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自主性和价值观的不同。由于集体中的成员年龄相仿,心理特征相似,有着大致相同的知识水平和阅历经验,因而在个体目标的差异中也存着共性。如果把这些共性要求加以概括,提炼和规范化、理论化、并作为集体成员的行为指南,则就成了集体的目标。集体目标的规定既不能无视,也不能超脱个人目标的存在。无视个体目标的集体目标,常常使学生不感兴趣,失去激励和导向作用。如果集体目标中合理地体现了个体目标,学生就会意识到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个体目标的过程,每一成员个体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向集体目标的接近,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把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达到关心集体与关心个人的统一。
  总之,我们既要克服用集体目标代替个体目标的倾向,更要克服只重视个体目标而忽视集体目标的倾向,又可用个体目标来保证学生施展其特长;既有明确的集体统一要求和共同努力方向,又有发挥个人特长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从而使班集体充满活力。
  
  二、树立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思想
  
  传统的班集体管理理论片面强调管理主体一元化,即认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体就是班主任。只强调主体的单一性,主宰性,而忽视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
  班主任是班集体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无疑起着重要主导作用,班主任的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班体管理的效率和交通。但是只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观能动性,会导致班集体管理只突出一个“管”字,即要求班主任作用看管、控制甚至强制、惩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扭曲了管理的真正涵义。班集体的管理实质上不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看护和管、卡、压,而是班集体内部的一种职能活动过程,是在班主任正确领导下,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参与下,协调一致地为实现班集体及个人奋斗目标,从而有效地保障全面发展教育顺利进行的活动过程。可见,在班集体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主体不仅具有多重性(即班主任,集体成员乃至集体的协同都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体),并且还具有相对性,即班主任相对于作为集体成员的学生是管理的主体,而相对于集体的协同力便成为管理影响的客体; 学生相对于班主任的管理是客体,而相对于民主管理,尤其是对自身的管理以及对集体协同力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则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班集体管理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具有双重功能。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使其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从而自觉地参加班集体的管理。
  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帮助集体成员担负起主体的职责,实现其主体的功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每一个集体成员只有把自己作为管理的对象,并逐渐地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进一步把这种主观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能力。)这些能力的相应发展和增强又会促进自我管理意识的进一步明确。这种不断往复的良性循环,会促使管理教育日益完善和管理成效日益提高。
  
  三、发展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
  
  传统的班集体管理理论,重视集体化教育,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重视“集体人”的培养,而忽视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把集体与个人、集体化与个体化之间对立起来,片面地以集体化代替个体化。集体化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能够自主、自强和自律。不能自主、自强和自律的学生,只能是班集体的“附属人”。由这样的“附属人”构成的只能是形式上的班集体,而不能成为生动活泼、颇具创造性的班集体。要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即集体化,必须发展其个性,实现个体化。个体化教育包括个人存在感教育、个人价值感教育及个人自强、自立、自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其自身的存在和个人的价值,从而增强其奋斗信心,自觉地为集体需要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种个体化教育,必须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体是不能脱离集体而生存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得到承认,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使学生自觉增强对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速由个体化向集体化飞跃的实现,真正成为集体的一员。
  长期以来,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缺乏存在感和价值观念,对个人在集体形成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持有“集体不缺我一个”、“我对集体没有什么作用”等片面观点,导致“无权”则“无责”这种缺乏社会主义义务感、集体责任感思想的存在。个别学生由于自卑还导致对集体的冷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树立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个体化教育和个别化的教育,使我们的集体主义教员成为重视个性,发展个体的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教育与个别化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管理功能的多样化
  
  班集体管理理论在对班体功能的认识上,曾有片面的功能单一的观点,认为班集体的功能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抓组织、抓纪律,以达到班集体稳定而不乱的目的,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理论对班集体管理的功能缺乏全面的认识。班集体管理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对集体成员进行德育方面,还应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对班集体成员进行智力、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五、重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交叉沟通
  
  传统的班集体管理理论,只重视对班体中正式组织的管理,忽视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在管理住处网络联系方面,重视正式沟通忽视非正式沟通,没有认清正式组织及非正式沟通,对正式组织及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甚至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并把非正式组织一律贬为“小集体”。非正式组织是指学生之间以情感沟通为基础,以相近的心理牲或同级需求层次为引力,以相互交往为媒介,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结合体。由于它具有情感性、凝聚性,从众性以及非正式领导的权威性等特性,所发,在班集体管理体制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力,并且这种作用力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因此,对于非正式组织一定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充分利用,以发挥和增强其在班集体中的正确功能,不可否认,正式组织及正式沟通在班集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学校及班集体管理的正常运转,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委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起着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沟通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协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沟通,使沟通网络联系多维化、交叉化。这不仅为班集体管理提供信息,保证信息网络联系的迅速、通畅,也进一步协调了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构成一个主动体系,同向同步,协调配合,从而产生一种共聚力、协同力,使班集体的管理更加富有成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