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原创: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向小康生活迈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民赚钱愈来愈难,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7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为此,探讨和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滞后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缔固,缺乏开拓创新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敢跨越市场经济的门槛,以温饱为满足。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部分农民柜台里堆放着满满的稻谷,还是拼命种粮。优良品种又不敢去试种,当家的并不是优良品种,殊不知现在不比以前,城镇居民口味调高了,粮食质量不过关,就没有市场。虽然也有部分农民很有思想,很会动脑筋,知道种其它经济作物能发家致富,农民有钱也可以到市场上购买粮食,但又害怕承担风险,犹豫不决,徘徊彷徨,不敢为天下先。走不出“种粮——不赚钱——仍种粮——仍不赚钱”的怪圈。其实质是农民缺乏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缺乏抢抓机遇的勇气;缺乏敢冒风险的胆略。在大好发展形势面前,一次又一次地与机遇失之交臂,结果中国的农民在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落伍了。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加剧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我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种完责任田后,可以在乡镇企业和其它企业当中打工,赚得一笔钱,腰包里还是鼓鼓囊囊的。90年代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商品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素质较差的企业困难重重,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效益较好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人员明显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再加之,部分城镇实行用工“保护主义”,出台一些地方政策,限制使用农民工的行业和工种越来越多,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雪上加霜。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流,又在土地里打转转,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农民的收入本身不高,可是在农村统筹资金,由乡镇府以“三提”、“五统”等收费形式直接向农民收取,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利用征收农业税的时机乱搭车,将一些不该由农民负担的费用加在农民头上。还有在农村装低压线路和闭路电视,修机耕路,政府补助少,基本上按人头滩派。更有甚者,义务教育比以前不实行义务教育时拿出的钱多得多,到县城读小学、初中又要受到歧视,由于户口在农村,又要交上千元不等的“外乡费”、“资助费”。可想而知,农民就是一块大肥肉也要被榨干,更何况才刚刚填饱肚子,怎能承受如此之大的负担。

二、 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一定的收入水平总是与一定的消费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我国国民整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又显得十分悬殊。就城市而言,消费水平处于向更高层过渡的积累阶段,重点转向购买房子、小汽车、电脑和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支出。与此同时,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大约落后10年左右。相当于城市居民80年代中期的消费水平。这就决定了一些产品在城市饱和积压。而在农村只有购买潜力,却因无钱购买而形成现实需求不足,农村市场不够兴旺的现状。这时显得农村市场的

开拓更加重要。当然,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手头有钱好花,使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选》第三卷,第373页)如果说在改革之初,为了提高效率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关注是解决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问题,那么,在今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之时,更要关注共同富裕的问题上来。这几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相比较提高相对缓慢,贫困地区的农民甚至有反贫现象。若这一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影响到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消费大幅度上升,有的农民眼看着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无望,初中毕业后就不再给子女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的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就应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钱供女子上学。农民有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中国农业发展目前正处在阶段性变化的阵痛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农产品由数量型增长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增长,农业发展的需求约束增强;另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产业流动,农业的弱质性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个阵痛期,农民已显得十分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了。政府应该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对农民进行政策和价格的引导和提供经济技术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由于信息不灵,对市场需求看不准,出现“种啥多啥”的现象,引导农民按市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多发展一些效益高的农产品和创汇农业,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并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值利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一些投入,创办一些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闯出一条新路子。

2、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发展小城镇,鼓励农民在城镇入户,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大举措。走发展小城镇的路子,实现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人口的城市化,对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过城市化生活的愿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大有益处的。当然,现在势在必行的是改革以户籍制度等影响农民进城镇的各项政策,赋予农民子女入学,择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镇落户,尽量减少农业人口,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基础。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最终收入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民负担过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各种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有人为的原因。但其实质是体制的原因,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因经费不足,需要靠“收费养人”。要给农民“减负”,首先给政府“消肿”,改变人浮于事的局面,同时,加快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关系,努力探索进一步减轻低收入户负担的新办法,逐步改变按田亩、人头平均分摊收费办法,建立按农户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合理负担的新办法。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的收入名副其实地增加。

浙江省遂昌中学 周祥其 邮编32330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向小康生活迈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民赚钱愈来愈难,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7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为此,探讨和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滞后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缔固,缺乏开拓创新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敢跨越市场经济的门槛,以温饱为满足。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部分农民柜台里堆放着满满的稻谷,还是拼命种粮。优良品种又不敢去试种,当家的并不是优良品种,殊不知现在不比以前,城镇居民口味调高了,粮食质量不过关,就没有市场。虽然也有部分农民很有思想,很会动脑筋,知道种其它经济作物能发家致富,农民有钱也可以到市场上购买粮食,但又害怕承担风险,犹豫不决,徘徊彷徨,不敢为天下先。走不出“种粮——不赚钱——仍种粮——仍不赚钱”的怪圈。其实质是农民缺乏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缺乏抢抓机遇的勇气;缺乏敢冒风险的胆略。在大好发展形势面前,一次又一次地与机遇失之交臂,结果中国的农民在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落伍了。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加剧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我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种完责任田后,可以在乡镇企业和其它企业当中打工,赚得一笔钱,腰包里还是鼓鼓囊囊的。90年代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商品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素质较差的企业困难重重,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效益较好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人员明显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再加之,部分城镇实行用工“保护主义”,出台一些地方政策,限制使用农民工的行业和工种越来越多,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雪上加霜。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流,又在土地里打转转,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农民的收入本身不高,可是在农村统筹资金,由乡镇府以“三提”、“五统”等收费形式直接向农民收取,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利用征收农业税的时机乱搭车,将一些不该由农民负担的费用加在农民头上。还有在农村装低压线路和闭路电视,修机耕路,政府补助少,基本上按人头滩派。更有甚者,义务教育比以前不实行义务教育时拿出的钱多得多,到县城读小学、初中又要受到歧视,由于户口在农村,又要交上千元不等的“外乡费”、“资助费”。可想而知,农民就是一块大肥肉也要被榨干,更何况才刚刚填饱肚子,怎能承受如此之大的负担。

二、 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一定的收入水平总是与一定的消费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我国国民整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又显得十分悬殊。就城市而言,消费水平处于向更高层过渡的积累阶段,重点转向购买房子、小汽车、电脑和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支出。与此同时,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大约落后10年左右。相当于城市居民80年代中期的消费水平。这就决定了一些产品在城市饱和积压。而在农村只有购买潜力,却因无钱购买而形成现实需求不足,农村市场不够兴旺的现状。这时显得农村市场的

开拓更加重要。当然,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手头有钱好花,使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选》第三卷,第373页)如果说在改革之初,为了提高效率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关注是解决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问题,那么,在今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之时,更要关注共同富裕的问题上来。这几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相比较提高相对缓慢,贫困地区的农民甚至有反贫现象。若这一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影响到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消费大幅度上升,有的农民眼看着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无望,初中毕业后就不再给子女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的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就应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钱供女子上学。农民有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中国农业发展目前正处在阶段性变化的阵痛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农产品由数量型增长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增长,农业发展的需求约束增强;另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产业流动,农业的弱质性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个阵痛期,农民已显得十分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了。政府应该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对农民进行政策和价格的引导和提供经济技术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由于信息不灵,对市场需求看不准,出现“种啥多啥”的现象,引导农民按市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多发展一些效益高的农产品和创汇农业,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并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值利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一些投入,创办一些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闯出一条新路子。

2、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发展小城镇,鼓励农民在城镇入户,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大举措。走发展小城镇的路子,实现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人口的城市化,对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过城市化生活的愿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大有益处的。当然,现在势在必行的是改革以户籍制度等影响农民进城镇的各项政策,赋予农民子女入学,择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镇落户,尽量减少农业人口,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基础。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最终收入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民负担过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各种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有人为的原因。但其实质是体制的原因,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因经费不足,需要靠“收费养人”。要给农民“减负”,首先给政府“消肿”,改变人浮于事的局面,同时,加快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关系,努力探索进一步减轻低收入户负担的新办法,逐步改变按田亩、人头平均分摊收费办法,建立按农户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合理负担的新办法。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的收入名副其实地增加。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