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2005年政治高考大纲解读

一、2005年政治高考大纲的变化
和去年比,今年大纲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有微小变化。
(一)经济常识的内容只增不减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部分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旧大纲只阐述了“我国的所有制是什么”,新大纲则更细化,强调了该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求对对党的十六大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部分新增“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观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它对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做了有力补充。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学生应准确把握生产要素的含义、内容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部分部分新增“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内容属于修宪后新增的内容。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有其重要意义,既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企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国有企业改革。它是对“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深化和拓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意义是有利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产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我国目前下岗较普遍的现状,这一观点体现了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银行和储蓄者”部分新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是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诚信缺失的问题而提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起着积极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诚信缺失是其中一个方面。这正是市场自发性的表现。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梳理经济常识的思路
变化主要表现为: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进一步深化。由“是什么”拓展为“怎么做”。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扩大就业”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哲学常识
1.将辩证法中“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改为“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后者提法更科学。
2.辩证法部分中删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这属于方法论的要求,应包含在原理之中。删除该提法以避免陷于只讲整体而忽视部分的片面性。学生应全面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做到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关键部分对全局的决定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运动和发展部分中删去“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用“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取代前者。提法更科学、更全面。“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本来就是“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的应有之义。
4.将“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改为“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时代精神。

5.增加科学发展观.注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
6.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中新增“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要求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经济常识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7.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将“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改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将群众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我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政治常识

1.当代国际关系部分中新增“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随着中国入世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摩擦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维护自身利益,掌握国际法的含义与作用意义重大。
2.当今时代的主题部分中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改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更加鲜明地指出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二、2005年高考政治新增考点解析

(一)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一,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更为全面。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保护范围既包括生产资料,又包括生活资料。用“财产权”代替“所有权”,在权利含义上更加准确、全面。

第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征收的三项条件:一是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三是必须予以补偿。有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
财产权入宪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才能产生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产权体现了对公民个人合法的物质利益的保护,以及对追求个人合法物质利益的肯定,可以促使人们追求和创造财富。我国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显然有利于极大地调动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个人合法致富、勤劳致富,增加公民的家庭财产,使人们的生活殷实起来,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改变了私权和公权的不平等状况,使公私权之间的交易规则趋于平等。这就会促进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建立,从而创造出人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合法的私人财产的良好环境。

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这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背景材料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基础问答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效的标准

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客观规律。②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

3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能够放大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股份制有利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真正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为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含义:内容:客观依据既意义。(见教材)
(四)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1、我国当前的再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⑴、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但我们也具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就是增加就业的有利因素。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这是对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

⑵、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⑶、据统计,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2年的4%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的职工人数为410万人,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国失业和下岗分流人员估计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近10%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经济常识

⑴市场调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条件下,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企业会尽可能多地减少劳动用工,降低用人成本,失业也就随之而来。

⑵劳动力的供求。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供过于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供给,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现在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9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有2000多万人竞岗。这是造成我国下岗职工增多的又一原因。

⑶劳动者的素质。①产业技术进步的加快与劳动者技能单一的矛盾在加剧,这就势必形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②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要求,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这是造成一些人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哲学常识:

⑴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特别是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增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任务十分紧迫。

⑵正确面对矛盾,敢于承认矛盾。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目前的再就业形势,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又要看到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就是增加就业的有利因素。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这是对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

2、就业是民生之本

热点聚焦

⑴、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⑵、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经济常识

⑴积极促进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⑵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再就业是解决下岗职工出路的根本途径。

⑶积极促进再就业,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因此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在所难免。只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这一历史难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哲学常识

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再就业是解决下岗职工出路的根本途径,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政治常识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对再就业工作的领导,积极促进再就业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

⑵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再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极端关切。

3、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热点聚焦⑴、胡锦涛同志指出,继续把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切实抓出成效。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注意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宽就业空间,广开就业门路。第二,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要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合伙经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对有特殊困难人员实行再就业援助的政策。第三,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增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援助。第四,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第五,进一步搞好再就业服务。第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第七,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2、温家宝指出,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但今年的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一定要努力实现。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努力做到新增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要落实和完善促进再就业的政策,重点做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全社会就业工作,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经济常识

⑴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注意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实现,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⑶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注意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哲学常识

⑴建立健全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⑵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体现矛盾的观点。

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政府进行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还需要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

⑷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既要看到这一工作的有利因素,又要看到这一工作的困难;既要发挥国家、社会的作用,也要求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促进再就业,关键是要抓落实,要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做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要集中力量抓好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等工作。

政治常识

国家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政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指定就业发展战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就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几个考点请注意2月2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 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若干意见》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这些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如今获得了国家的准入。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将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

《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信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与信任。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

  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体现了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有效补充和保障,用法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防范和惩治产权主体的不正当行为,才能保障社会信用制度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信用的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阻滞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统一的信用体系为支撑,其本质是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失信行为,就可能损害到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的国际信誉,对扩大外贸十分不利。因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体制条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总之,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体制保障。

(六)科学发展观

1.科学的发展观”是今年高考大纲修改的统帅,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3.始终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考
经济学思考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调节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考虑,全面把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哲学思考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物,还是改造自然物,都只能遵循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等情况,总结中外发展经验教训,我国经济发展只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有极为重要意义。

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到生态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6.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把事物看成过去、现在、未来的相互联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提出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深化和发展,它的实施必将对人们实践活动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8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9.科学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政治学思考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和完善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