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关注每一位学生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个案内容
  任教的一位学生写了以下一段话:我从小深受老师的喜爱,但是到了高中我不再是老师焦点.我平日善于表现自己,可是老师们还是没有注意我.现在我做练习总出错,成绩越来越差.

二、个案存在的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其实人更希望自己是一个被发现者、被关注者。青少年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该个案中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特别是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重视,爱表现自我却不受关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之产生受挫感,甚至滋长自卑感,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学习成绩下降。

三、个案成因分析

1、个体心理因素
  该同学是原学校、原班级的尖子生,老师喜爱、学生羡慕,到了高中,罩在头上的光环消失了,众星捧月的荣耀没有了。由此特别容易引发恋故怀旧情结,出现角色迷乱的现象。因此,帮助学生调适自身的角色,正确认知自己在新班集体中和新的人生历程中的位置,解除他们在角色重新定位时的困惑,拉着他们走出这个高中关键“段”中的心理危机,促使其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该同学的心理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导致自卑、悲伤心理的出现,必须要及时进行调适和平衡,否则会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2、教师评价因素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青春期,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十分敏感、在乎别人的看法,渴望别人关注的眼光,尤其是老师们对他的评价和关注。老师一眼关注的目光,一句赞美的话语,一声亲切的叫声,也许对教师来说没什么,可是对学生来讲,特别是平日比较沉默内向,不起眼学生,确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然而他们在日常课堂内外,总是觉得“自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确实要好好反省一下,在平日是否只关注了处于“上游”和“下游”的学生,是否忽略了一批处于“中有”的不该忽略的学生。他们渴望关注、渴望交流。在这点上,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每位学生都有个最起码希望,希望老师能一眼叫出他们的名字。这对于班主任来讲是没问题,可是对于某些任教班级多的教师来讲是有困难,但是学生往往把老师有无记住自己名字作为评定老师有无关注自己的一大依据。从这个角度讲,“记住每位学生名字”理所当然成为教师在开始任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此外,在平日课堂上,应给每位学生平等机会,多多注意那些可能胆量小却又渴望被叫到的学生,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把目光放远,关注一个角落,不要有被忽略的学生个体。因为任何偏离性评价都可能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但是“无评价的评价”却更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家庭暗示因素
  该同学由于在小学初中都是优等生,深受家长喜爱。到了高中,家长对他的要求更高,更明朗化,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加上高中课程学习难度提高以及评定要求变化,家长却动不动将子女高中与小学初中比较,造成学生失去信心,学习没有快乐感。这与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4、主观评价因素

高中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而自我评价能力又往往是从周围人们的期望、评价中产生的。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认知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过高的要求、教师过少的关注,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种种反常行为,例如心理压抑、自卑、厌学、怕学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引起种种反常行为。

四、个案对策

1、心理咨询法

针对该学生,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寻找最好的谈话契机;交谈中,老师以平等、尊重、信任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心里话,然后采用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问题作出解答,使学生心理情绪得到宣泄、疏导,调整好心理状态投入紧张学习中。

2、激励法

激励就是以某种剌激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把外在的剌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是使学生主动确定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正确建立角色行为,化解角色迷失危机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方式,把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角色期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在新团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自信心。为了回报老师的信任,保护和发展良好的形象,学生就会从多方面努力,作出种种引人注目的创造性行为表现,从而获得进步。因此教师在平日课堂上多多给予该生关注目光,多多给予回答机会,多多给予鼓励和赞扬;使该学生得到了锻炼,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当他取得一些成绩时,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也要当场用自然而郑重的口吻来表扬、鼓励他,让他感到温暖和关爱时时刻刻围绕着他,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情绪去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激励是一种动力。毕竟"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3、课外活动调适法

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鼓励该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挖掘自己学潜能,发挥特长,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以轻松、乐观精神状态迎接学习挑战。

4、家庭配合法

该学生问题出现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是一个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络,在家长的配合下,克服该生的自卑心理,重塑信心。

5、集体感染法 

友好团结的集体氛围影响学生成长。让其他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伙伴,多多支持关心同伴,,使该生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学习。

6、正确对待分数

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优。分数就像魔棒一样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当学生常遭到别人白眼的时候,他自然不自在,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转化不是马上去只抓他的成绩提高,固然这很重要。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先治好“心病”,才是最佳的方法。如何治?我认为,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先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差这个诱发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学生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要好的念头。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转化才会更理想。由此,我想到了“牵着牛鼻子”干活的故事,你拉得越紧它越往后赖。你给它一点空间和自由,它反而比较卖劲。教育人似乎也离不开这个理。应该让该生放开“缰绳”,松松绑。
  当然,针对该个案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教育反思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又伟大的工程。对于教师,我们应该意识一点,就是我们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教会他们会学,还要给予他们人格上的尊重,心理上的认同感。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毕竟让学生们身心都得到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总之,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也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教学机智,真切的关注每一个学生。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